- 年份
- 2024(7282)
- 2023(10739)
- 2022(9587)
- 2021(9031)
- 2020(7562)
- 2019(17641)
- 2018(17464)
- 2017(33558)
- 2016(18476)
- 2015(20755)
- 2014(20505)
- 2013(20365)
- 2012(18698)
- 2011(16800)
- 2010(16449)
- 2009(14805)
- 2008(14154)
- 2007(12135)
- 2006(10584)
- 2005(9012)
- 学科
- 济(69565)
- 经济(69487)
- 管理(49436)
- 业(46141)
- 企(38563)
- 企业(38563)
- 方法(33684)
- 数学(29180)
- 数学方法(28823)
- 学(19442)
- 农(17809)
- 中国(17639)
- 财(16095)
- 地方(15208)
- 业经(15112)
- 农业(12082)
- 理论(11992)
- 和(11945)
- 贸(11714)
- 贸易(11708)
- 环境(11410)
- 易(11309)
- 制(10950)
- 技术(10860)
- 务(10182)
- 财务(10123)
- 财务管理(10104)
- 教育(9757)
- 划(9718)
- 企业财务(9578)
- 机构
- 大学(259380)
- 学院(255688)
- 管理(100732)
- 济(93928)
- 经济(91692)
- 研究(90576)
- 理学(88193)
- 理学院(87115)
- 管理学(85306)
- 管理学院(84890)
- 中国(63986)
- 科学(61954)
- 京(56427)
- 农(47548)
- 所(47067)
- 研究所(43748)
- 业大(43463)
- 财(40856)
- 中心(39819)
- 农业(37939)
- 江(36450)
- 北京(35491)
- 范(35011)
- 师范(34541)
- 院(34048)
- 财经(33424)
- 经(30491)
- 州(29724)
- 技术(28641)
- 师范大学(28220)
- 基金
- 项目(186804)
- 科学(145132)
- 基金(134887)
- 研究(130154)
- 家(120944)
- 国家(120001)
- 科学基金(101219)
- 社会(78844)
- 社会科(74569)
- 社会科学(74545)
- 省(73261)
- 基金项目(72722)
- 自然(70088)
- 自然科(68426)
- 自然科学(68406)
- 自然科学基金(67173)
- 划(63220)
- 教育(58920)
- 资助(56046)
- 编号(52088)
- 重点(42526)
- 成果(41513)
- 部(40041)
- 发(39691)
- 创(38431)
- 科研(36912)
- 计划(36765)
- 课题(36318)
- 创新(35878)
- 大学(33802)
共检索到361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阳 张翼 张辉 刘尊雷 李圣法 程家骅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幼鱼补充群体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会影响小黄鱼总体种群动态,而幼鱼分布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一定的空间格局。为了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8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30°30′N~35°00′N、120°00′E~127°00′E)小黄鱼幼鱼与环境调查数据,运用3种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Tweedie-GAM、Delta Gamma-GAM和Delta Lognormal-GAM探究资源丰度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看,Delta Gamma-GAM最优(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12 014.43,Pearson相关系数r值为0.461,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值为0.699)。小黄鱼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集群性,集中分布范围在32°N~34°N、122°E~124°E的海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呈递减扩散分布。各环境因子中,小黄鱼幼鱼分布只与水深有显著性关联,表现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反映了小黄鱼幼体偏好近岸的分布格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鹏凯 李圣法 刘尊雷 金艳 姜亚洲 张辉 张翼
为了研究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群体的空间连通性,于2019年5—6月在东海至黄海南部近海的4个区域采集了当年生的小黄鱼幼鱼,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定了耳石边缘和近核区的耳石元素与Ca的比值(Sr:Ca、Ba:Ca、Mn:Ca和Mg:Ca),应用非参数的单因素统计方法和非参数置换方差分析PERMANOVA、随机森林分类和无监督的随机森林聚类方法,分析了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样本的空间连通性,并评估它们的出生地来源。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耳石边缘元素比值呈极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随机森林分类的总分类准确度为63%,各采样点的分类准确度在50%~75%之间,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差异主要由Mn、Ba等元素的差异引起的。基于耳石近核区元素比值的无监督随机森林聚类的结果显示小黄鱼幼鱼的出生源主要来自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近海的产卵场,主要由Ba驱动了小黄鱼幼鱼出生源的空间差异。不同海域小黄鱼幼鱼的扩散范围是有限的,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小黄鱼种群连通性表现出种群隔离的趋势。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耳石微化学 空间连通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瑞景 黄大吉 张经
1999年夏季鳀鱼卵和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122°00′~123°45′E、34°00′~35°15′N与122°15′E以西海域分别为鳀鱼卵与鳀鱼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其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为25.5~26.9℃和27.11~31.81与26.4~27.0℃和31.31~32.05。鳀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最适表层水温分别为25.5~26.4℃和25.9~27.0℃;全长为20mm以上的鳀鱼稚鱼已初步形成广盐性分布的习性,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对盐度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水温是影响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密...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徐浩 黎雨轩 张翼 张辉 刘尊雷 李圣法
采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东海和黄海南部近岸五个海域(芦潮港、象山、三门湾、温岭、吕四)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稚幼鱼耳石核区元素指纹进行了测定。运用方差分析方法(MANOVA和ANOVA)检验不同海域小黄鱼群体耳石元素比值的差异显著性,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FA)方法对不同海域的小黄鱼群体进行了群体属性判别,并运用留一交叉验证法(LOOCV)评估了模型的判别成功率。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采样点小黄鱼耳石核区的元素比值呈极显著差异(Wilk’s Lambda检验,F4,131=28.00,P<0.01)。各元素比值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除了Zn∶...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龙山 姜亚洲 严利平 高天翔 王金辉
根据2007年4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黄鱼产卵亲体空间分布和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以及小黄鱼个体繁殖力及其与体长、体重的关系等。结果表明,目前在近海海域和外海海域均有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产卵亲体分布海域的水温分布范围为9.77~18.85℃,平均13.46℃;盐度分布范围为31.59~34.65,平均为33.46;分布水深范围为13.21~104.67m,平均为57.56m;小黄鱼绝对繁殖力范围为2753~46657粒/尾,平均为15676粒/尾,体长相对繁殖力(FL)范围为21~323粒/mm,平均为113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范围为85~1307粒/g,平...
关键词:
小黄鱼 产卵亲体 繁殖力 黄海南部 东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林龙山 程家骅
根据2003-2006年每年秋季(9月下旬)在东海北部的渔业资源和温盐度同步调查资料,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它们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东海北部秋季小黄鱼主要分布在大沙、长江口和江外水域。小黄鱼索饵群体主要出现在暖水控制区及其边缘水域:暖水区底层水温22~25℃,底层盐度31.5~33.0;暖水边缘区底层水温14~21℃,底层盐度33.0~34.0。长江口水域是当年生索饵群的主要出现水域,呈高温低盐特征;江外、舟外、沙外水域是隔年生索饵群体的主要出现水域,为低温高盐特征;混合索饵群主要出现在水温和盐度均偏低的南黄海和大沙...
关键词:
东海北部 小黄鱼 索饵群 底层温盐度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刘勇 程家骅 陈学刚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从中选出关于黄鲫的数据,分析了其资源密度的四季空间分布变化,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中黄鲫资源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分布在东海北部水域,另一个分布在东海南部水域。本文主要对分布在北部的这一群体进行了四季空间分布变化的研究,不同大小的黄鲫在各个季节的分布区域有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索饵、越冬等洄游活动行为,并根据研究结果描绘出黄鲫的产卵育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大致分布位置。
关键词:
黄鲫 东海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薄治礼 周婉霞 薛利建 陈卫平
方头鱼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据记载中国有4种。本文报导的是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4°00′N、128°00′E以西海域深水流网作业捕捞的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ous)和白方头鱼(Branchiostegusalbus)混合群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本海域方头鱼捕捞群体体长范围100~390mm,平均体长223.9mm。体重范围30~1470g,平均体重231.5g,捕捞群体1~9龄,以1~3龄为主,体长与体重关系呈幂函数曲线增长,雄鱼平均体长、体重比同龄雌鱼大,但肥满度雌鱼略高。捕捞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2。浙江近海有产卵场,主要产卵...
关键词: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方头鱼 资源调查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俞连福 李建生 凌兰英 陈渊泉 徐兆礼
依据1998年春季东海南部海域调查的各站椎幼鱼资料,进行了鉴定分类,并结合海洋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该海域获取的稚幼鱼有43种,隶属于8目、26科、27属,其中,底层鱼类有16科、24属、25种;中上层鱼类有8科、13属、18种。调查发现,稚幼鱼分布区与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高区基本相吻合。稚幼鱼分布比较集中的有3个区域:Ⅰ区在浙江沿岸水和台湾暖流水的交汇处,表层水温在16~18℃;Ⅱ区在浙闽沿岸水与台湾暖流水交汇处偏暖水一侧,表层水温在22~25℃;Ⅲ区在东海暖水与黑潮表层水交汇处偏暖水一侧,表层水温在22~25℃。从调查分析资料来看,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可能是一个多种鱼类的产卵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国政 李显森 朱建成 戴芳群 金显仕
对2008年7~12月黄海中南部(120°12′~122°E,32°30′~35°N)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12月,小黄鱼当年幼鱼的体长月均增加13.22±5.65mm,体重月均增加4.34±0.65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76×10-5L2.8303,幂指数b接近于3,生长接近匀速。通过研究耳石的长度、重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发现耳石的长度和重量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在3种回归方式(Liner,Power,Quadratic)中,乘幂函数的相关性最好。采用7种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进行拟合,从决定系数R2及残差平方和RSS的数值来看,VBGF(vo...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生长特征 黄海中南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庆洋 凌建忠 李圣法
依据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东海北部近海(123°~124°30′E、30°~32°N)桁杆拖虾定点调查资料,对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夏季该水域共出现虾类18种,隶属于7科11属。其中6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7 485)、葛氏长臂虾(IRI=2 121)、脊腹褐虾(IRI=819.1)和戴氏赤虾(IRI=765.5),7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5 637)、葛氏长臂虾(IRI=451.1)、须赤虾(IRI=3 184)和戴氏赤虾(IRI=868.7)。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群体重量密度分布主要呈现中部较少而东西两端分布较多的态势,...
关键词:
东海北部近海 虾类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金艳 程家骅 熊瑛 胡翠林
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在中国的海洋渔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的信息更新对指导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2018年在黄海南部海域采集的小黄鱼长度-频率数据,获取小黄鱼生长、死亡和种群状况的基础生物学参数,其中,总死亡系数源于长度转换渔获曲线的估算,生物学参考点通过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或单位补充量生物量分析来预估;利用渔获长度指标研判小黄鱼的开发模式。结果显示,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BL∞=29.26cm,生长系数K=0.26/a,理论初始年龄t0=-0.6326a;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2.83/a、0.52/a和2.31/a,现行渔业开发率(E=0.82)超过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Emax=0.67),证实小黄鱼种群超过了最佳开发水平,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渔获长度指标进一步分析显示,45.18%的渔获是在性成熟之前捕捞,而巨型亲体占比仅为0.47%,表明该种群同时遭受生长型和补充型过度捕捞。Logistic选择曲线分析表明,小黄鱼渔获概率在50%的选择全长为13.75 cm。可持续的渔业管理需要提高首次开捕全长Lc,以接近最适捕捞全长L_(opt) (19.2 cm)为目标。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过度捕捞 长度指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峰元 林龙山 李建生 程家骅
根据2003~2005年每年4月东海区北部小黄鱼CPUE、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分析了春季小黄鱼分布与水团间关系。结果表明,2003~2005年每年4月小黄鱼的平均CPUE分别为4.72、3.47和1.96 kg/h;小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可分为4个海域:A,黄海南部近海;B,黄、东海交界海域;C,长江口外海域;D,东海中北部海域;小黄鱼最适生存的底层温度为10~14℃,底层盐度为32~34.3;研究海域内底层水团包括: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黄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以及东海混合水团;分布区C内的小黄鱼主要位于东海混合水团和黄-东海混合水团的交汇处,其它3个分布区内的小黄鱼都是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团与其...
关键词:
小黄鱼 生殖群体 水团 东海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勇 严利平 程家骅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