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26)
2023(3076)
2022(2580)
2021(2512)
2020(2163)
2019(4755)
2018(4780)
2017(8393)
2016(4991)
2015(5519)
2014(5487)
2013(5421)
2012(5244)
2011(5085)
2010(5261)
2009(4914)
2008(5009)
2007(4458)
2006(4135)
2005(3750)
作者
(17108)
(14496)
(14474)
(13743)
(9432)
(7065)
(6304)
(5850)
(5546)
(5318)
(5288)
(5069)
(4935)
(4771)
(4682)
(4473)
(4338)
(4334)
(4321)
(4186)
(3988)
(3879)
(3575)
(3555)
(3296)
(3278)
(3175)
(3172)
(3107)
(3066)
学科
(18197)
经济(18177)
(12667)
管理(11585)
(9104)
环境(7937)
(7320)
(6117)
企业(6117)
方法(5998)
生态(5828)
农业(4986)
数学(4484)
中国(4425)
数学方法(4361)
地方(4352)
理论(4352)
资源(4334)
(4298)
(3998)
业经(3942)
经济学(3873)
教育(3422)
(3391)
规划(2931)
环境规划(2839)
(2820)
金融(2818)
(2795)
(2690)
机构
大学(79250)
学院(76679)
研究(32627)
(26013)
经济(25419)
管理(24733)
科学(24069)
中国(22588)
理学(20954)
理学院(20551)
(20165)
管理学(19922)
管理学院(19780)
(18221)
(18043)
研究所(17155)
农业(15847)
业大(15172)
中心(14391)
(13595)
师范(13401)
(13221)
(11614)
北京(11436)
(11125)
师范大学(11042)
(10652)
科学院(10357)
农业大学(10269)
(10087)
基金
项目(54142)
科学(41317)
基金(38321)
研究(37220)
(35745)
国家(35444)
科学基金(28073)
社会(22132)
(21415)
社会科(20646)
社会科学(20638)
基金项目(20372)
(19243)
自然(19065)
自然科(18434)
自然科学(18424)
自然科学基金(18082)
教育(16909)
资助(15319)
编号(14440)
重点(13435)
成果(12969)
(12293)
计划(11623)
(11548)
(10831)
课题(10828)
科技(10767)
科研(10715)
创新(10210)
期刊
(32286)
经济(32286)
研究(20613)
学报(19274)
(17978)
科学(15973)
中国(15783)
大学(13221)
学学(12371)
农业(12197)
教育(10444)
(7403)
管理(7037)
(6454)
资源(5874)
业大(5628)
(5588)
图书(5527)
(5525)
金融(5525)
林业(5209)
业经(4822)
技术(4711)
农业大学(4433)
财经(4327)
科技(4175)
问题(4062)
书馆(3954)
图书馆(3954)
(3720)
共检索到115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年斌  马志强  桂思真  
比较全面地调查研究了黄海北部凸镜蛤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种群结构和生态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的凸镜蛤集中分布于北纬 39°25′~39°39′,东经 122°35′~123°04′沿岸的潮下带(0~-2 米),栖息于砂泥质海底,属近岸生态型生物;体重与壳长呈幂函数相关,回归式为 W=0.003936L~(2.812)。本文中还分析了凸镜蛤栖息区生态类群的群落构成及生态分布,阐述了环境生态和基础生态的特点,并探讨了凸镜蛤的生态位及现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胡芬  
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和性腺重这4项基本生物学指标的范围和平均值均明显大于2010年,年龄结构从1986年由1+~7+龄组成,2+龄和3+龄为优势组,改变为2010年由1+~3+龄组成,2+龄为优势组。在性腺成熟度组成和性腺指数(GSI)方面,2次采样均发现日本鲭雌鱼性腺成熟度以Ⅳ期和Ⅴ期为主;开始排卵前,GSI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叉长组而言,2010年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波  吴强  牛明香  金显仕  
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飞飞  陈芃  陈新军  陈国宝  
根据2015年8-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62尾短蛸样本,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短蛸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2467 mm,平均胴长为43.2 mm,优势胴长组为3550 mm,占样本总数的70.9%;样本的体质量范围为9124 g,平均体质量为37.0 g,优势体质量组为1352 g,占样本总数的83.8%。不同海域短蛸的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北部湾海域的样本个体要小于南海北部海域。回归分析表明,短蛸的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0.6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薄治礼  周婉霞  薛利建  陈卫平  
方头鱼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据记载中国有4种。本文报导的是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4°00′N、128°00′E以西海域深水流网作业捕捞的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ous)和白方头鱼(Branchiostegusalbus)混合群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本海域方头鱼捕捞群体体长范围100~390mm,平均体长223.9mm。体重范围30~1470g,平均体重231.5g,捕捞群体1~9龄,以1~3龄为主,体长与体重关系呈幂函数曲线增长,雄鱼平均体长、体重比同龄雌鱼大,但肥满度雌鱼略高。捕捞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2。浙江近海有产卵场,主要产卵...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龚玉艳  杨玉滔  孔啸兰  张俊  江艳娥  陈作志  晏磊  张魁  
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是深海虾拖网的主要副渔获物之一,对维持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6、8月及2017年3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利用底层虾拖网及中层拖网采集的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样品,对其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眶灯鱼的体长范围为71~172 mm,平均118 mm;体重范围为5.25~66.20 g,平均26.05 g。雌雄个体体长、体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NOVA,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楠  方舟  陈新军  
根据2017及2018年9月-翌年2月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研究了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雄性个体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分别为100~180mm和40~160g(n=309尾),雌性分别为80~160mm和40~160g(n=304尾),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年间存在差异。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雄性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年间差异显著(P0.05)。雄性性成熟胴长主要集中在大于120mm的个体,雌性为大于140mm的个体,并且个体呈现较小体型下即可达到性腺成熟的趋势。雌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略快于雄性,并且雌雄个体的体质量生长率年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两年间采样的剑尖枪乌贼种群为春季和夏季产卵种群,2018年样本中夏季产卵种群的幼体数量较多。因此,对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的研究是资源持续开发和渔业管理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宫时玉  蒋曹德  邓昌彦  
DNA甲基化是真核细胞基因组重要修饰方式之一。机体有建立和维持DNA甲基化的机制。DNA甲基化通过与反式因子相互作用或通过改变染色体结构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在胚胎发育、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NA甲基化为哺乳动物的发育、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生物进化、性状的遗传控制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培东  卞晓东  张雨轩  单秀娟  金显仕  赵永松  王惠宾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至11月期间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和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鲐(Scomber japonicus)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海域渔业资源低质化现象仍较显著。调查发现部分真鲷((Pagrus major)幼体及集群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至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及数据支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夏重志  董崇智  姜作发  赵春刚  
本文报道了蛤蟆通水库的乌鳢生物学特性和讨论了乌鳢在渔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捕捞群体中平均体长21.4—66cm,体重118—3510g,体重体长关系式为logW=3.0466lonsL1.9666。3+龄达到性成熟,雌雄性比为1:0.97;个体繁殖力Y(千粒鱼卵)与体长L(cm)相关关系式为Y=2.5974L-78.9183。5月下旬一6月下旬在水库岸边有水草处筑巢产卵,卵为浮性。水温23—25℃时,受精卵约3天孵出仔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舒黎明  邱永松  
综合20世纪60~90年代南海北部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的生物学资料,利用ELEFAN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58.5cm,K=0.30,t0=-0.39。根据生长参数及鱼类栖息环境平均水温用Pauly公式计算得自然死亡系数为0.61。根据各个年代的资料采用长度变换曲线法计算总死亡系数,进一步计算捕捞死亡系数,20世纪8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1.55,是20世纪60年代的近2倍,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与80年代相比又增加了1倍,在目前的开捕规格下,渔业点进一步偏离了最适产量区;若维持当前的开捕规格及捕捞强度不变,会导致...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于业绍  王慧  刘渝仙  盛文全  王道中  黄宁宇  李何  王如才  魏若飞  关福田  
青蛤Cyclina sinensin(Gmelin)为亚热带种,是我国南北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加上人为的滥采酷捕,使青蛤资源急剧下降。为开发利用这一品种,农业部水产司于1987年把青蛤苗种培育作为重点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国兰  时向阳  郑铁民  孔黎黎  董西良  黄文秀  
1987~1989年连续3年观察了雪松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分离培养出致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为柳杉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ryptomeriae(Cooke)Sun.]该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98%~100%。pH值为4~6。在10%雪松汁液中萌发率最高。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查彼氏、麦芽糖上生长较好,在甘露糖、黄豆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在乳糖上生长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奕君  丛苑  李平兰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玉米中分离纯化的优势霉菌进行鉴定,并在一定梯度的温度和湿度中进行培养,测量每日菌落和芽管生长速度,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玉米中的优势霉菌为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黑曲霉为35℃;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25和35℃;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湿度为70%,黑曲霉为80%;在自由水情况下,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5%、79.2%和85.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