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65)
- 2023(2607)
- 2022(2199)
- 2021(2063)
- 2020(1760)
- 2019(3988)
- 2018(3911)
- 2017(7151)
- 2016(4206)
- 2015(4956)
- 2014(4718)
- 2013(4878)
- 2012(4783)
- 2011(4416)
- 2010(4284)
- 2009(3906)
- 2008(3812)
- 2007(3502)
- 2006(3198)
- 2005(2884)
- 学科
- 济(14200)
- 经济(14177)
- 管理(8961)
- 学(7991)
- 业(7890)
- 方法(6214)
- 企(5581)
- 企业(5581)
- 数学(5402)
- 数学方法(5309)
- 农(4987)
- 中国(3754)
- 农业(3127)
- 财(3046)
- 贸(3037)
- 贸易(3036)
- 易(2937)
- 业经(2838)
- 地方(2655)
- 制(2636)
- 和(2568)
- 环境(2523)
- 水产(2474)
- 物(2451)
- 及其(2272)
- 生态(2176)
- 动物(2085)
- 融(2070)
- 金融(2070)
- 理论(2032)
- 机构
- 大学(63695)
- 学院(62652)
- 研究(31348)
- 科学(24520)
- 农(23602)
- 中国(22901)
- 济(21759)
- 经济(21284)
- 农业(19284)
- 所(19266)
- 研究所(18067)
- 管理(17843)
- 业大(16221)
- 京(16012)
- 理学(15119)
- 理学院(14794)
- 管理学(14265)
- 管理学院(14170)
- 中心(13003)
- 室(12459)
- 农业大学(11808)
- 院(11737)
- 省(11724)
- 实验(11522)
- 实验室(11066)
- 科学院(10998)
- 业(10983)
- 江(10741)
- 重点(10539)
- 北京(10260)
- 基金
- 项目(46544)
- 科学(34406)
- 家(33761)
- 国家(33552)
- 基金(33110)
- 研究(25689)
- 科学基金(25612)
- 自然(20621)
- 自然科(20055)
- 自然科学(20043)
- 自然科学基金(19680)
- 省(17853)
- 基金项目(17201)
- 划(16961)
- 资助(14682)
- 社会(13733)
- 社会科(12826)
- 社会科学(12821)
- 计划(12689)
- 科技(12397)
- 重点(12123)
- 教育(10998)
- 发(10407)
- 科研(10097)
- 专项(10040)
- 农(9696)
- 部(9595)
- 业(9001)
- 创(8929)
- 编号(8702)
共检索到98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张波 梁振林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gracilis)和赤鼻棱(Thryssa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张波 梁振林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摄食的体长和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而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磷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109mm后有明显的增加。经检验,小黄鱼平均每个胃中含有的饵料个数显著减少而饵料重量则增加,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体长达到109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小黄鱼的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佳奕 陈佳杰 田丰歌 徐兆礼
2010年6月在福建省官井洋海域收集579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取样点附近水域浮游动物及张网样品,比较大黄鱼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食物种类共32种,种类广泛。大黄鱼主要摄食十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标百分比%IRI=49.14%)、鱼类(%IRI=20.47%)、磷虾类(%IRI=18.31%)和糠虾类(%IRI=2.34%),具有以游泳动物、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对象的肉食性摄食习性。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相对重要性指标IRI=976.10,%IRI=35.38%)和中华假磷虾(Pse...
关键词:
大黄鱼 官井洋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魏秀锦 张波 单秀娟 金显仕 任一平
根据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4个航次渤海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K-W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8~218 mm体长范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季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黄鱼摄食随海域和年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摄食的饵料有40余种,主要以鱼类、虾类和浮游动物为食,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aem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渤海小黄鱼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春季的摄食强度最低,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都较高,不同的是夏季摄食率更高,而秋季的摄食量更高。随着体长的增大,渤海小黄鱼的摄食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摄食强度分析,在体长较小时,胃饱满指数低,小黄鱼通过高摄食率来提高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通过高胃饱满指数来提高摄食强度。从摄食的饵料个体分析,小黄鱼采取了随着体长增加摄食饵料个数减少,饵料个体增大的摄食策略。从摄食的饵料组成分析,小黄鱼随着体长增加发生了显著的食性转换现象:体长小于60 mm属浮游动物食性;体长60~99 mm时,属混合动物食性;体长100~119 mm时,属虾食性;体长超过120 mm,包括了虾/鱼食性和鱼食性。小黄鱼摄食的时空变化与环境中优势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密切相关。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郭爱 陈峰 金海卫 周永东 朱文斌
根据东海区(26°00'~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Coilia mystus)样本,对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饵料生物组成共计有10个类群,40种可鉴别饵料(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6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桡足类(Copepoda)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达到1 869,%IRI占56%,糠虾类(Mysidacea)、磷虾类(Euphausiacea)为次重要类群。(2)凤鲚摄食的浮游动物饵料出现频率达93.66%,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出现频率分别为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李忠炉 戴芳群 金显仕
根据2000~2010年"北斗"号调查船在黄海中南部水域8个航次的渔业生物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1985~1986年的历史资料,对该水域小黄鱼种群的生长、摄食、繁殖及资源量变动等生物学特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季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范围要高于其他季节,从2000~2010年在同一季节小黄鱼的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降低,并且优势体长更为集中。小黄鱼食物组成从1985~1986年到200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0~2010年小黄鱼食物组成变化不大。1985~1986年小黄鱼食物主要是以鳀Engraulis japonicus(重量百分比为45.18%)为主,其次是小型底栖虾类...
关键词:
黄海 小黄鱼 生物学特征 季节和年际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振华 徐开达 蒋日进 周永东 潘国良
应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93种,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s hexanema)。摄食强度有明显的体长变化,同时主要饵料类群组成也有明显的体长差异,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体长大于200 mm后,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波 金显仕 戴芳群
利用2006年1月—2009年7月在黄海中南部进行的7个月的底拖网调查,采集了体长在18~525 mm范围的细纹狮子鱼样品3 005尾。通过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以及营养级计算等方法,研究了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结果表明,除3月份外,细纹狮子鱼是各月份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种类;目前脊腹褐虾仍是细纹狮子鱼的优势饵料生物,而方氏云!替代"成为其优势饵料生物。细纹狮子鱼的摄食习性和摄食强度都有显著的周年变化和体长变化,体长是导致细纹狮子鱼摄食习性周年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体长增加,细纹狮子鱼发生了3次显著的食性转换,体长在50 mm从底栖动物食性转换为广食性;大于100 mm转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徐开达 金海卫
2008年5月~2009年2月,对东、黄海663尾黄鱼安鱼康的胃含物及其随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鱼安鱼康摄取的食物有120余种,主要食物类群为硬骨鱼类和长尾类,主要食物种类有小黄鱼、短鳄齿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和带鱼。在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和东海南部3个区域,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不显著,而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体长在45~650mm之间的6个体长组,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也不显著,但食物组成差别较大,食物种类随黄鱼安鱼康体长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食物多样性指数、食物种类和食物重量范围都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其食物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将黄鱼安鱼康的6个体长组分为两组,一组体长小于25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楠 姜亚洲 袁兴伟 郭靖 凌建忠 杨林林 李圣法
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W%)、个数百分比(N%)和出现频率(F%)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衡量各饵料生物的重要性;采用空胃率和胃饱满指数分析黄姑鱼的摄食强度;采用选择性指数Va检验黄姑鱼对某种饵料生物是否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黄姑鱼的饵料生物共34种,主要摄食虾类,其中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Ora...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温彬 高勤峰 张乘 董双林 于海波 李卫东 李泽明
为分析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年5—12月以16:1(n-7)/16:0及EPA作为硅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及奇数碳和支链脂肪酸(oDD&br FAs)作为细菌的特征脂肪酸标志调查了荣成靖海湾刺参养殖池塘底泥和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为底泥的主要组成生物,且各类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硅藻的特征脂肪酸16:1(n-7)/16:0及EPA最高值出现在冬季,褐藻的特...
关键词:
刺参 底泥 脂肪酸标志法 食物来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雪梅 徐东会 夏斌 崔正国 曲克明 江涛 赵俊 陈聚法 陈碧鹃
利用2013年5月、7月、11月和12月渤海中部41个站位的4次综合海上调查所获资料,分析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2属87种。其中,硅藻门33属72种,甲藻门9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优势种多为硅藻,部分甲藻也表现为优势类群。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演替现象,往年优势种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本次调查并未出现,斑点海链藻(Thalassiosira puncTigEra)首次以优势种出现,浮游甲藻的优势地位与往年相比日趋明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5月、7月、11月和12月平均为200.14×10~4、16.32×...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浮游植物 优势种 群落结构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波
对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期间收集的 1986尾带鱼食性的分析 ,发现带鱼的食物包括80余种生物种类 ,主要以甲壳类和鱼类为食 ,其余类群所占的比例很少。带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摄食生态位发生转移和扩大 ,食性类型由浮游生物食性逐渐转变成游泳动物食性 ,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这些转变既减少了大个体与小个体之间的食物竞争 ,又增强了带鱼摄食的种间竞争能力。另外 ,结果还表明带鱼的摄食强度在发育过程没有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
东、黄海 带鱼 食性 发育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贺舟挺 张亚洲 薛利建 金海卫 周永东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斌 张波 金显仕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
关键词:
小黄鱼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体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