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5)
2023(2430)
2022(1969)
2021(1726)
2020(1406)
2019(3157)
2018(3008)
2017(5550)
2016(3188)
2015(3480)
2014(3393)
2013(3264)
2012(3114)
2011(2881)
2010(2787)
2009(2499)
2008(2417)
2007(2025)
2006(1868)
2005(1682)
作者
(10807)
(9453)
(9040)
(8604)
(5370)
(4499)
(3940)
(3734)
(3278)
(3135)
(3105)
(3089)
(3083)
(2836)
(2802)
(2771)
(2621)
(2621)
(2475)
(2467)
(2448)
(2115)
(2097)
(2078)
(2023)
(2020)
(1966)
(1899)
(1894)
(1862)
学科
(12802)
经济(12797)
(6566)
地方(6540)
(6536)
农业(5341)
管理(5184)
(4997)
土地(4533)
中国(3630)
方法(3391)
环境(3209)
地方经济(3132)
资源(3010)
数学(2825)
数学方法(2795)
(2711)
业经(2709)
劳动(2708)
(2566)
企业(2566)
动力(2534)
人口(2528)
劳动力(2406)
生态(2395)
农业劳动(2283)
问题(2220)
农业人口(2217)
(2067)
贸易(2064)
机构
学院(44883)
大学(43182)
研究(20086)
(15677)
科学(15373)
经济(15319)
管理(14690)
中国(13733)
(12865)
理学(12317)
理学院(12098)
管理学(11795)
管理学院(11728)
(11238)
研究所(10618)
农业(10129)
业大(10119)
(9939)
中心(8557)
(7816)
(7709)
科学院(7454)
(7119)
师范(7056)
资源(6975)
农业大学(6926)
环境(6684)
(6669)
(6527)
(6486)
基金
项目(35490)
科学(27497)
基金(25238)
(24337)
国家(24179)
研究(22824)
科学基金(19617)
(14465)
自然(14206)
基金项目(14169)
社会(13843)
自然科(13747)
自然科学(13742)
自然科学基金(13436)
社会科(13077)
社会科学(13073)
(12645)
资助(9442)
(8836)
教育(8798)
重点(8693)
编号(8581)
计划(8305)
科技(8053)
(6992)
(6782)
(6755)
科研(6712)
创新(6707)
发展(6610)
期刊
(18414)
经济(18414)
(11801)
研究(11132)
学报(10923)
科学(10639)
中国(10254)
农业(7885)
大学(7396)
学学(7185)
资源(6385)
(4653)
管理(4025)
(3524)
林业(3367)
业经(3284)
业大(3167)
(3076)
科技(2840)
自然(2756)
技术(2647)
(2566)
问题(2546)
(2520)
经济研究(2504)
教育(2407)
农业大学(2312)
中国农业(2310)
地理(2281)
环境(2226)
共检索到64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李凤霞  朱西德  常国刚  肖建设  
利用1990、2000和2004年黄河源区湿地卫星遥感监测解译资料和1962年以来玛多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湿地和气候变化特征,定量判别了造成湿地减少的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的贡献率,揭示了气候因子与湿地减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黄河源区湿地动态变化特征呈现出河流、湖泊、沼泽湿地面积的萎缩和湖泊斑块数的减少,以及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向滩涂湿地转化的退化特征;1962~2004年间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差异,特别是1990年以来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微弱减少和蒸发量增大的干旱化趋势;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的贡献率要大于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人类活动的不断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凤霞  常国刚  肖建设  周秉荣  伏洋  
选择黄河源头玛多县,利用遥感手段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减少速率平均为2864.48 hm2/a。其中前10年和后4年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2329.81和4201.14 hm2/a,后4年的变化速度是前10年的1.8倍。高原湖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转移概率小于3%,而高原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与其他土地类型的转移概率分别达到40.16%~38.37%和46.27%~40.25%。不同的湿地类型与气象因子的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褚琳  黄翀  刘高焕  刘庆生  
玛曲湿地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以及补给区之一,对于调节黄河水量与泥沙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以及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和分析近10年来玛曲高寒湿地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应用2000年、2010年两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提取玛曲景观类型信息,对玛曲湿地分布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利用S-G滤波以及最大值合成法处理后的2000-201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演变趋势;运用长期气候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玛曲湿地变化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近10年来玛曲夏季年际NDVI值呈现波动减小的趋势,"黄河第一弯"玛曲腹地的阿万仓处NDVI减少明显,且存在沼泽草甸向亚高山草甸类型转化趋势。另外,玛曲高寒湿地变化与降水量及温度的年际变化均有关系,但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更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伟  张树文  张养贞  匡文慧  
以小尺度的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自1954年以来湿地的空间和时间退缩过程及其驱动力,重建了自1954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湿地面积由1954年的1149878hm2下降到2000年的277691.25hm2,由占总面积的45.85%下降到11.07%,仅仅是原来面积的1/4不到;而耕地面积由206003.5hm2增加到1440260.25hm2,由占总面积的8.21%增加到57.43%。同时指出,人类农垦活动是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退缩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永富  刘华  邹文涛  张怀清  
利用1990、1997、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2008年调查的652块地面样地数据,1990—2007年各年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地形图、湿地分布图、植被分布图数据,通过偏相关分析,确定各类湿地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建立湿地变化驱动模型。结果表明:河流和河滩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均温度、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奶产量;湖泊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年人口数量和年奶产量;沼泽和全部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降水量、年人口数量和年人均收入。驱动模型的判定系数校正值R2分别为0.830 1、0.757 2、0.967 5、0.833 3、0.967 9,经F检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包翠荣  
[目的]分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内蒙古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环境因子进行了分级与综合评价。将所调查的影响因子划分为自然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两类,并参考国内外评价指标标准,从景观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指标、人为干扰指标和威胁指标等5个方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评价体系;筛选出天然湿地率、湿地斑块密度、湿地利用状况、人口密度、人类活动强度及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等18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分级,并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各指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对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水质级别、单位面积物种多度、植被覆盖度、威胁程度、富营养化程度及威胁因子数量,且景观指标中的景观多样性、湿地斑块密度及景观均匀度对湿地生态格局影响较小。[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应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龙  黄领梅  权全  张磊  沈冰  莫淑红  
【目的】厘清近年来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预估气候变化对植被格局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9-2015年SPOT VGT-NDVI数据集和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ITPCAS)驱动数据集,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R/S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9-2015年NDVI和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温度、降水量、地表净辐射(R_n)等气象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1)黄河源区多年平均NDVI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整体上NDVI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速为1.6%,其中上升趋势的区域占研究区78.2%;NDVI在2003年附近存在突变;同时期温度和降水为振荡上升趋势,而R_n为振荡下降趋势,并且未来NDVI和各气象因子将持续这种变化趋势。(2)年平均NDVI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降水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平均R_n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偏相关分析中,NDVI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最好。(3)NDVI对温度、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滞后1个月左右,对R_n变化的响应滞后2个月左右。【结论】ITPCAS驱动数据集在黄河源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年尺度和月尺度上,温度都是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黄河源区植被覆盖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温度上升以及生态保护"综合性"工程的实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易湘生  李国胜  尹衍雨  王炳亮  
在黄河源区草地退化严重的玛沁县军牧场地区,采用不同草地退化样地对比的方法,开展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0~10 cm土层以无退化草地最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20 cm土层,两者在不同退化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仍以极度退化草地最小,但两者在20~30 cm土层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②在土壤表层(0~10 cm),无退化草地的田间持水量远大于其他退化草地,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田间持水量较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 cm以下土层,田间持水量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③各土壤持水量与土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帅  邵全琴  刘纪远  徐新良  
草地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覆被类型,采用黄河源区玛多县1977年、1990年和2003年3期夏季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通过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首次采用草地覆被变化分类系统,提取了玛多县1977年~2003年间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玛多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草地覆被变化与高程、坡度和坡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①玛多县的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基本形成,之后退化过程一直持续发生,1990年~2003年间退化程度略有加强;②草地覆被变化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主要类型为破碎化和覆盖度下降,这2种类型对应的草地面积比重为27.62%;③草地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周葆华  刘承良  
湿地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功能,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其良好的自然性,正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基于1988、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RS/GIS工具,获取安庆沿江湿地的景观斑块数据,运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探讨了近20年来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安庆沿江湿地以湖泊和滩涂沼泽为主要景观类型;(2)研究期内湿地景观面积发生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各湿地景观类型间的动态变化较显著,以湖泊的萎缩变化最明显;(3)安庆沿江湿地景观在空间配置上趋于破碎和零散,景观斑块边界的复杂性程度和不规则程度在逐渐下降,形状趋于规整,景观类型结构和数量趋于均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瑷玲  刘洁  王彩艳  李方方  
论文采用1987、2000和2009年TM/ETM+影像,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1987-2009年东平湖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东平湖湿地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集中在东平湖面、大汶河入湖口及稻屯洼等。湿地总规模从128.73km2增加至179.61km2,其中自然湿地增加33.44 km2,人工湿地增加17.44 km2;总规模呈增长-稳定趋势,其中自然湿地增长-萎缩、人工湿地持续增长。东平湖湿地时空演变是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平湖湿地在保护中开发、建设湿地保护监管体系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雨田   石军南   张怀清   吴炳伦  
【目的】探究洞庭湖湿地植被覆盖变化的长期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FSDAF(时空融合数据分析框架)算法融合Landsat和MODIS影像,获取洞庭湖湿地2000—2019年月尺度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采用改进的STL时序分解方法分离洞庭湖湿地植被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量化湿地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响应。基于线性回归方法与高时空分辨率的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数据对洞庭湖湿地植被进行时空动态分析,识别湿地植被在不同尺度的时空动态格局。应用基于偏相关的分析方法定量评估2000—2019年3个主要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和人为因素对趋势和季节性植被变化的贡献。【结果】1) 2000—2019年,洞庭湖湿地植被NDVI季节和趋势分量变化呈现出空间分异格局,但总体呈“绿化”趋势,变化率分别为4.8×10-3 a-1和0.4×10-3 a-1。2)温度和太阳辐射与植被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植被变化的季节相关性大于趋势相关性。降水量与植被变化的相关性相对较低,且与水稻的NDVI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趋势分量偏相关系数R=-0.27;季节分量偏相关系数R=-0.42)。3) 2000—2019年,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对洞庭湖湿地植被变化的平均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8%和42%,其中人为因素对长期和季节性湿地植被生长与恢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5%和62%,气候变化对长期和季节性湿地植被退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3%和56%。【结论】人为因素促进植被生长是洞庭湖湿地植被增绿的主要动因;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采取合适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仍是未来实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灿   张永勇   刘玉   张世彦   刘晓洁   王国庆  
黄河水源涵养区(黄河源区、渭河华县站以上和伊洛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水区,辨识其径流的综合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可为分析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归因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当前研究重点关注环境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规律,仍无法全面回答径流情势的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论文以水源涵养区的31个源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去趋势预置白(Theil-Sen trend-free pre-whitening with Mann-Kendall test,TFPWMK)方法、Sen斜率估计和聚类分析等手段,检测了2000—2020年源头小流域内量级、变率、频率、持续时间和时序5类径流情势特征指标的变化趋势,并辨识了其主要类型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大部分源头小流域的所有流量的量级、高流量变率和低流量频率显著增加,低流量的变率、高流量频率以及所有持续时间和时序指标显著下降。(2)典型径流情势变化在湟水、洮河、渭河下游和洛河对气候变化更敏感,主要为高流量量级显著增加、但时序显著减少,低流量频率显著增加、但总历时和时序显著减少。(3)径流情势特征指标变化可分为3类:第一类占42%,位于洮河、湟水、渭河干支流及伊河干流,表现为量级、变率和频率显著增加,历时和时序显著下降;第二类占35%,位于三大流域分区的上游和下游,表现为变率下降、低流量的其他指标显著增加,而高流量5类指标均显著下降;第三类占23%,位于三大流域分区的中下游,表现为量级和频率显著增加,变率、历时和时序显著下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素娟  陈为峰  胡金叶  许广永  陈龙亮  赵娜  
为了解未来15 a土地利用长期规划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明确建设用地扩张对湿地的威胁,揭示湿地丧失的潜在风险,制定积极的湿地保护策略,根据山东省垦利县2005年TM影像和2005—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扩展对区域湿地的侵占威胁,并对湿地退缩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现状湿地面积为107 497.8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46.32%,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②根据现有规划,到20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将增长542.50 hm2;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中,约29.54%是由湿地转换而来,湿地被建设用地扩展侵占比较严重;③规划期内,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