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73)
2023(4976)
2022(3922)
2021(3732)
2020(2822)
2019(6224)
2018(5885)
2017(10598)
2016(6166)
2015(6811)
2014(6725)
2013(6470)
2012(6163)
2011(5735)
2010(5701)
2009(5078)
2008(5086)
2007(4499)
2006(4031)
2005(3589)
作者
(20872)
(17680)
(17472)
(16574)
(10929)
(8446)
(7616)
(6781)
(6597)
(6184)
(6175)
(5965)
(5810)
(5669)
(5547)
(5354)
(5238)
(5133)
(5011)
(4965)
(4610)
(4378)
(4354)
(4070)
(4000)
(3995)
(3927)
(3769)
(3625)
(3583)
学科
(22525)
经济(22501)
管理(12418)
(11400)
(9114)
(8555)
地方(8452)
(7621)
企业(7621)
方法(6770)
农业(6508)
中国(5946)
业经(5838)
数学(5514)
数学方法(5375)
环境(5373)
(4281)
贸易(4277)
(4096)
地方经济(4031)
(3890)
(3748)
(3701)
(3671)
资源(3552)
理论(3448)
生态(3442)
(3351)
(3304)
金融(3301)
机构
学院(90634)
大学(88362)
研究(38799)
(29471)
科学(29303)
经济(28734)
管理(27126)
中国(26981)
理学(23133)
(22941)
理学院(22675)
(22031)
管理学(21917)
管理学院(21760)
研究所(20780)
(19976)
农业(18250)
业大(17771)
中心(16202)
(14684)
(14658)
师范(14482)
(14263)
(13669)
科学院(13430)
(13323)
(12668)
北京(12598)
(11831)
农业大学(11774)
基金
项目(67219)
科学(51510)
基金(46900)
研究(44911)
(44603)
国家(44265)
科学基金(35183)
(27485)
社会(26069)
基金项目(25025)
自然(24822)
社会科(24461)
社会科学(24451)
(24310)
自然科(24087)
自然科学(24075)
自然科学基金(23560)
教育(19384)
资助(18139)
编号(17747)
重点(16875)
(16331)
计划(15274)
科技(14373)
成果(14185)
课题(13777)
(13560)
(13205)
科研(13016)
创新(12812)
期刊
(35743)
经济(35743)
研究(23979)
学报(22475)
(21851)
科学(19519)
中国(18378)
大学(15487)
学学(14955)
农业(14914)
教育(9880)
(8693)
管理(8585)
资源(8534)
(7903)
(6529)
业大(6523)
(6463)
金融(6463)
业经(6364)
林业(5851)
技术(5820)
科技(5300)
经济研究(5174)
农业大学(5051)
自然(4921)
问题(4517)
财经(4515)
中国农业(4255)
(4253)
共检索到132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晓辉  姚治君  陈传友  
本文研究了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径流、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降水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源区近50年的降水和径流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径流量的总体趋势为“多-少-多-少”,吉迈测站的径流年际波动比较剧烈,玛曲测站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较小,只有0.09,吉迈、唐乃亥测站的汛期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径流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为“丰-缺-丰-缺”,降水年际变化不大,除达日气象站以外,其余5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按照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逐渐减少,达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喜芳  李改欣  潘学鹏  王彦芳  张莎  刘峰贵  沈彦俊  
本文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和2000-2012年MODIS NDVI两种遥感植被数据以及同期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对重叠观测时期的数据建立映射关系,对NOAA/AVHRR NDVI数据延长插补,分析黄河源区1982-2012年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在3 000m以下和4 500m以上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差,3 000~4 500m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好;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变化上呈增加趋势,但在2000年出现突变点,2000年之后增加速率约为之前的2倍;植被覆盖在整体增加的背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红星,刘昌明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与特定的径流补给条件关系密切。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根据黄河源区主要测站1952~1997年的月天然径流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20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较为接近,而80年代则与60年代较为接近。2)90年代的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汛期径流量的减少;3)玛曲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集中度以及相对变化幅度都略高于唐乃亥,而绝对变化幅度则较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美平  李忠勤  姚晓军  张明军  
采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8年径流序列进行分析,揭示了冰川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和突变特性,并对径流与气候、冰川变化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近50 a来径流增加趋势显著,特别是在1993年发生突变后,平均径流较1993年前增加了69.4%。径流序列第一主周期为15 a,第二主周期为6 a。在13~16 a时间尺度上看,1号冰川融水径流在未来的几年将继续保持偏多趋势,但是从5~7 a和超长期时间尺度上看则相反。冰川融水径流与冰川物质平衡、年均气温、消融期气温及年降水量存在良好的瞬时响应关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刘时银  鲁安新  陈仁升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华贞  张强  顾西辉  史培军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了解其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基于趋势性分析、广义可加模型(GAMLSS)等方法,采用黄河流域近60 a来流量、降水、主要农业种植面积及大型水库资料等数据,通过细化农业小麦生长期与玉米和大豆生长期以及假定不同降水情景,在季节尺度上深入分析了1960—2005年黄河流域气候、农业种植面积等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5个水文站点小麦生长期与玉米和大豆生长期径流变异点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且除花园口站小麦生长期间径流有少部分呈上升趋势外,黄河流域径流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唐乃亥、兰州的小麦生长期、玉米和大豆生长期及龙门、花园口的玉米和大豆生长期趋势均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2)对比两种降水假设状态,暴雨年的径流始终高于小雨年的径流,因此,降水仍是影响径流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农业种植面积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不仅与降水量的多少有关,还与流量分位数的大小有关,对于唐乃亥站小麦生长期的暴雨年时期,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在低流量分位数时可以增加径流,而在高于0.75分位数时会减小径流,小雨年时期规律相反。该研究结果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柏玲  刘祖涵  陈忠升  徐建华  
非线性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对揭示水文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开都河源流区气象和水文站1960-2012年实测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研究期内开都河年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析,并探讨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多尺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开都河年径流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增加趋势,且其变化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准23a和准45a的周期性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出准1011a和准2627a的周期性变化;(2)各周期分量的方差贡献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柏玲  刘祖涵  陈忠升  徐建华  
非线性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对揭示水文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开都河源流区气象和水文站1960-2012年实测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研究期内开都河年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析,并探讨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多尺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开都河年径流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增加趋势,且其变化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准2~3a和准4~5a的周期性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出准10~11a和准26~27a的周期性变化;(2)各周期分量的方差贡献率表明,年际振荡在径流长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年代际尺度在径流变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重构的径流年际变化能够较为详细地描述原始径流序列在整个研究时段的波动状况,二者在变化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重构的径流年代际变化则有效揭示了开都河径流量在1995年出现了由负距平到正距平的转折;(4)在重构的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上,降水与径流的相关性都强于气温、潜在蒸发与径流的相关性,说明降水是影响开都河径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年代际尺度上降水、气温和潜在蒸发的相关性都要明显强于年际尺度,表明年代际尺度是评价该区径流对气候波动响应过程的较佳尺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士锋,贾绍凤  
降水不均匀对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十分显著。 1 983年和 1 985年都是黄河流域的降水偏丰年份 ,花园口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 5 0 1 mm和 5 0 2 mm,而这两年的花园口天然径流量分别为 76 5× 1 0 8m3和 6 3 8× 1 0 8m3。在降水总量十分相近的情况下 ,其地表径流却相差达 1 2 7× 1 0 8m3 。本文以 1 983和 1 985年为典型 ,分析了黄河流域降水不均匀性对天然径流量的影响 ,发现降水的空间不均匀对于产流的影响十分明显 ,而且分析的空间尺度应划分到几万平方公里以下 ;而对这两年而言 ,时间非均匀性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政昇  郑国璋  赵培  肖杰  
利用黄河中游地区9个站点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并模拟代表站点的气团运移轨迹,利用OLR技术研究水汽源区变化及输送过程对夏半年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δ18O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夏较低,秋冬较高;空间分布则呈由东南向西北升高的趋势。大气降水线方程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区位特征,降水量效应较为显著。水汽主要通过西北与东南两个水汽通道输送,东向水汽与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性质对流域的水源差异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汽源区变化与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含量场都与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8、9月形成于西太平洋的热带辐合带(ITCZ)使东南季风成为夏季黄河中游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芳芳  徐宗学  
借助大气环流模式(GCMs)进行区域气候影响评价往往受气候模式的分辨率限制,缺少对应尺度的气候情景,目前一般的做法是通过降尺度方法弥补GCMs气候情景的不足。本文集成GCMs输出数据、降尺度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nalysis Tool)建立了气候-陆面单向连接系统。将未来气候情景(日降水量、最高和最低气温情景),输入到SWAT模型模拟径流,重点预测评估黄河源区未来不同时期的径流变化情况,并分析讨论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深的空间分布及响应。其结果表明,SWA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源区的流量过程,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影响很大,而且不同的降尺度情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昌卫  齐三红  
长江-黄河源区属典型寒区,降水、冰雪融水等共同成为径流的补给来源,径流量的变化同时受到区域内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影响。采用互谱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长江、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周期波动间的关系明显好于气温与径流之间的关系,降水对径流量的主要周期波动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气温虽然对径流量的部分周期波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如降水明显。相对来说,黄河源区降水对径流量的波动变化的影响要好于长江源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降水量的减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志刚  刘晓东  范广洲  白爱娟  
以长江、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尺度半分布式水文模型(VIC),结合江河源区气象站多年实测温度、降水数据,检验了VIC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能较好模拟江河源区地表径流,其Nash系数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33和0.9302(长江源区),0.8892和0.9248(黄河源区)。基于率定后的VIC模型,运用高分辨率的动力降尺度气象强迫资料,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江河源区径流量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30~50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8.58%、9.19%;未来80~100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17.16%、7.21%。相对于2030~2049年而言,尽管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盼盼  白涛  武连洲  黄强  
【目的】建立径流短期预测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进而为黄河源区水资源开发和工程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河源区出口站军功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ANFIS为基本方法,建立ANFIS日尺度径流预测模型。基于输入变量、训练次数、隶属度函数类型与数目、预见期等参数设置了9个方案,通过实测径流与预测径流的对比和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性系数R)验证确定最佳方案,并分析不同参数对预测结果的敏感性,获得基于最优参数的ANFIS模型。【结果】采用神经网络+Sugeno型模糊推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彩红  朱西德  白彦芳  
利用1961年-2009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黄河源区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49a间,源区气温呈波动上升态势;蒸发量显著增大,年均降水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源区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及蒸发的变化相关关系显著,近49a年来,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径流蒸散发损耗超过降水量的补给,源区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测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50s,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为593.61m3/s和525.11m3/s,较气候标准期1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