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72)
2023(12126)
2022(10080)
2021(9238)
2020(7400)
2019(16579)
2018(16412)
2017(29908)
2016(16937)
2015(18923)
2014(19255)
2013(18498)
2012(17674)
2011(16207)
2010(16811)
2009(15173)
2008(15187)
2007(14050)
2006(12707)
2005(11803)
作者
(52046)
(43322)
(43170)
(40383)
(27436)
(20613)
(19393)
(16875)
(16488)
(15659)
(14891)
(14613)
(14135)
(13957)
(13847)
(13306)
(12837)
(12694)
(12666)
(12237)
(11133)
(11015)
(10598)
(9978)
(9899)
(9720)
(9712)
(9598)
(8879)
(8863)
学科
(69701)
经济(69628)
管理(45269)
(41914)
(32632)
企业(32632)
地方(24725)
中国(24143)
(21340)
方法(19817)
业经(17357)
(16788)
数学(15858)
数学方法(15572)
农业(14594)
(14503)
(14007)
地方经济(13941)
(13362)
(13338)
金融(13329)
银行(13324)
(13045)
理论(12479)
(12425)
环境(12235)
(11608)
贸易(11595)
(11483)
(11093)
机构
学院(242667)
大学(238411)
研究(92756)
(90517)
经济(88145)
管理(83914)
理学(70059)
中国(69324)
理学院(69030)
管理学(67557)
管理学院(67085)
科学(59539)
(53670)
(49243)
(45892)
研究所(44729)
(42724)
中心(41008)
(40626)
(37449)
师范(36978)
业大(36677)
农业(35918)
(34423)
北京(34422)
(33050)
财经(32291)
(31156)
技术(30693)
师范大学(29386)
基金
项目(157431)
科学(122109)
研究(116325)
基金(108257)
(96200)
国家(95337)
科学基金(79357)
社会(70034)
社会科(66189)
社会科学(66170)
(65495)
基金项目(56507)
(54806)
教育(53888)
自然(50460)
自然科(49244)
自然科学(49223)
编号(48846)
自然科学基金(48266)
资助(43778)
成果(41349)
(40213)
重点(37050)
课题(36884)
(32696)
(32332)
发展(31797)
(31249)
创新(30222)
(29666)
期刊
(115274)
经济(115274)
研究(74616)
中国(60140)
(44078)
学报(41735)
教育(37701)
科学(37648)
管理(34474)
(31803)
大学(30684)
农业(30279)
学学(28596)
(24362)
金融(24362)
技术(23589)
业经(21094)
经济研究(17490)
(15747)
财经(15448)
问题(14500)
图书(13881)
(13391)
资源(12680)
(12595)
(12530)
论坛(12530)
科技(12262)
(11529)
职业(11428)
共检索到391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保平  张倩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立足于黄河流域的发展状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推动分类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依据"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应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分类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五个维度出发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完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法律制度、空间管控、体制机制等战略支撑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晓东  金碚  
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全域统筹协调,着重解决全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把生态保护和实现沿黄各省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协调起来,在实现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彻底解决千百年来历史遗留下来的黄河领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使黄河流域真正成为人民宜居和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美好大地和文明社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绪庶  
21世纪以来,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开始呈现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不断凸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战略需要和战略意义。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和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来完善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因地制宜推进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和发挥中心城市高质量集约发展带动作用来探索地区特色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及强化生态安全保障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绪庶  
21世纪以来,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开始呈现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不断凸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战略需要和战略意义。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和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来完善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因地制宜推进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和发挥中心城市高质量集约发展带动作用来探索地区特色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及强化生态安全保障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永春  穆焱杰  张薇  
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大体处于集聚功能大于扩散效应的"虹吸效应"阶段和区内发展的激烈竞争时期。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大致梳理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演变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其核心策略。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表现为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脆弱性,流域经济联系的松散性,经济发展阶段性及其内部差异性的约束,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等动力不足的约束等。这决定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必表现为长期性、多样性、竞争性、协同性甚至区域化的倾向。因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探索"弯道超车"的核心策略:①在智能社会和全球化浪潮中,谋高质量增长,即持续探寻域内适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新型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建构适合各地方的特色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②探寻同质前提下的协同新模式,谋划流域协同和寻求特色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包括适合各地的人口城镇化策略和城乡统筹模式,尤其是基于土地流转的乡村人口向河谷/川地/盆地、平原、城镇的持续迁移路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关注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③实施"中心突破"的体制,寻求中心带动的流域空间重构,推动中心城市和城镇群的健康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至少20~30年的长期探索过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安树伟  李瑞鹏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生态优先、市场有效、动能转换、产业支撑、区域协调、以人为本六个方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把黄河流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严格生态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分工,形成三大特色区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区域联系,推进形成东西贯通的黄河生态经济带。为此,应加快培育建设五大都市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辉  师诺  武玲玲  张大伟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2011—2017年持续增长,且在2016年增速明显;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0年小幅波动,2011年起上升明显;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建议:①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②西部各省区在重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③山东省和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山西省和甘肃省民生改善工作亟待加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学良  
今天的中国,区域共同市场也已初步建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中国区域发展初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格局,甚至城市群、都市圈、板块区域之间互相促进的空间格局也初步形成。就全国而言,在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间形成了比较好的经济集聚特征,区域国家战略之间联系频繁;在黄河流域,有郑州与西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有济南和青岛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也需加强内部城市之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志强  李鑫  徐德安  
黄河流域物流发展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大局,亦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供求关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化和对外贸易往来5个方面对黄河流域9省市物流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构建了含23个指标的黄河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熵权TOPSIS组合模型、灰色关联模型以及ICC组合相关系数法,对黄河流域总体物流发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物流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整体保持稳定上升趋势;结合评价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引力模型构建了以山东为龙头,河南、四川为枢纽“一主两副”的黄河流域轴辐式物流网络体系,有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平台,培养区域增长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方琳娜  尹昌斌  方正  张洋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安忠  
文章在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各子效应差异性明显,地区水平由西向东呈现逐渐提升的阶梯型态势,上、中、下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子效应的分布趋势存在一致性特征。基于实证的结果,文章从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弥补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加强区域协同及特色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冲  刘达  
文章在明晰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8年黄河流域10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助推作用;具体到各分维度指标,则对动力机制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福利水平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经济稳定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不显著,并且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另外,门槛效应检验进一步证实,当前环境规制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文玉钊  李元征  杨慧敏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巩羽浩  
基于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分别构建了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首先,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城镇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状况总体向好,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基本格局,且各省区耦合协调度类型推动进程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阶梯状差异。最后,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影响力从弱到强现依次为外力驱动、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内源驱动。基于对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研究,结合驱动因素分析,从外力驱动、内源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四个方面为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