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30)
- 2023(9325)
- 2022(7686)
- 2021(6881)
- 2020(5342)
- 2019(12202)
- 2018(11667)
- 2017(21573)
- 2016(12111)
- 2015(13292)
- 2014(13270)
- 2013(13114)
- 2012(12727)
- 2011(11856)
- 2010(12148)
- 2009(10925)
- 2008(10869)
- 2007(9774)
- 2006(8926)
- 2005(8393)
- 学科
- 济(58603)
- 经济(58548)
- 管理(29285)
- 业(27682)
- 地方(23118)
- 中国(19943)
- 企(18989)
- 企业(18989)
- 农(17328)
- 方法(16484)
- 数学(13959)
- 数学方法(13791)
- 业经(13538)
- 地方经济(13324)
- 学(12672)
- 农业(12449)
- 发(11286)
- 环境(10763)
- 融(10344)
- 金融(10342)
- 银(9667)
- 银行(9645)
- 财(9603)
- 行(9506)
- 贸(9309)
- 贸易(9296)
- 制(8958)
- 易(8853)
- 和(8315)
- 技术(8202)
- 机构
- 学院(176910)
- 大学(174745)
- 研究(71259)
- 济(71198)
- 经济(69603)
- 管理(60947)
- 中国(52561)
- 理学(51231)
- 理学院(50375)
- 管理学(49397)
- 管理学院(49057)
- 科学(45892)
- 京(39401)
- 所(37815)
- 研究所(34496)
- 农(33842)
- 财(31764)
- 中心(31181)
- 江(28995)
- 范(28810)
- 师范(28538)
- 业大(26494)
- 农业(26454)
- 院(26121)
- 北京(25375)
- 财经(24375)
- 州(23639)
- 师范大学(23179)
- 省(23145)
- 科学院(22190)
- 基金
- 项目(117513)
- 科学(93070)
- 研究(86008)
- 基金(82942)
- 家(73744)
- 国家(73130)
- 科学基金(61436)
- 社会(54382)
- 社会科(51611)
- 社会科学(51600)
- 省(48261)
- 基金项目(43809)
- 划(40713)
- 自然(38599)
- 教育(38378)
- 自然科(37661)
- 自然科学(37650)
- 自然科学基金(36927)
- 编号(34454)
- 发(32748)
- 资助(32685)
- 成果(28398)
- 重点(28149)
- 发展(26269)
- 课题(26169)
- 展(25808)
- 部(24708)
- 创(24042)
- 创新(22652)
- 国家社会(22507)
共检索到283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辉 师诺 武玲玲 张大伟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2011—2017年持续增长,且在2016年增速明显;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0年小幅波动,2011年起上升明显;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建议:①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②西部各省区在重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③山东省和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山西省和甘肃省民生改善工作亟待加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欣 徐硕 张萌萌 徐金楠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西向东、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增长的格局,但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基本停滞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省会城市有4个,排名后十的城市均来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仅下游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均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4)上游地区发展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呈现低-低集聚特征;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未能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游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济南市为核心呈现高-高集聚特征,不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欣 徐硕 张萌萌 徐金楠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西向东、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增长的格局,但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基本停滞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省会城市有4个,排名后十的城市均来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仅下游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均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4)上游地区发展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呈现低-低集聚特征;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未能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游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济南市为核心呈现高-高集聚特征,不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安忠
文章在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各子效应差异性明显,地区水平由西向东呈现逐渐提升的阶梯型态势,上、中、下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子效应的分布趋势存在一致性特征。基于实证的结果,文章从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弥补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加强区域协同及特色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继声 董会忠
文章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9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深入解析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渐放缓。分省份来看,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青海和甘肃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波动性特征,自西向东递增的阶梯性分布态势发生改变,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偏移,并表现出向南北两个方向扩散的变化趋势,原本“东强西弱”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逐步被取代。(3)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要素支撑与制度环境,产业结构与科研成果转化则对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外商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聚集区,而科研成果转化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而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其余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路 钱丽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从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环境友好发展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测度2008—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并运用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沿线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473,中下游高质量发展及其各维度水平值均明显高于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地理距离矩阵下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应均显著为负,而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分别对经济全面发展和环境友好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测度评价 空间关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仁全
推动黄河流域9省区高质量发展,需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测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系统论出发,分别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00—2018年期间的时间与空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在空间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在时间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且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逐渐凸显;在关联关系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等问题,生态环境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仁全
推动黄河流域9省区高质量发展,需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测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系统论出发,分别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2000—2018年期间的时间与空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在空间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在时间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且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逐渐凸显;在关联关系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等问题,生态环境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铠 李海丹 闫丹
沿黄地区中心城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为深入探讨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作用,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包含32项指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高质量发展指数模型对沿黄中心城市2001—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合云模型定量评级,运用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高质量发展的转移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8年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但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排名前三城市的地理位置由上中游转移至中下游地区。(2)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条件收敛”和“马太效应”现象,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后期向更高等级升级的难度加大。(3)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转移受初始高质量发展和邻近城市发展等级的影响较大。最后,针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盼盼 赵媛 夏四友 鄢继尧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为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明确了方向,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基于2012、201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及弹性系数方法,在整体把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时空耦合特征进行剖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总体上,2012—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先升后降时序演化规律,而在空间上生态环境水平呈"中游凹陷,上游良好,下游居中"的格局,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等级对应程度较弱,且该对应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而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锁定效应;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以同向但不理想的"同减"变化类型为主,整体呈倒退发展趋势,而山西、河南、甘肃及青海的耦合关系呈良性发展迹象。最后,根据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铠 李海丹 闫丹
沿黄地区中心城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为深入探讨中心城市对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作用,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包含32项指标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和高质量发展指数模型对沿黄中心城市2001—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合云模型定量评级,运用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高质量发展的转移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8年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但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排名前三城市的地理位置由上中游转移至中下游地区。(2)沿黄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条件收敛”和“马太效应”现象,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后期向更高等级升级的难度加大。(3)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转移受初始高质量发展和邻近城市发展等级的影响较大。最后,针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程永生 张德元 赵梦婵
对2003~2017年黄河流域5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样本计量,分析讨论黄河流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的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距和提升路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较低,并呈随时间变动的阶段性波动;综合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内上、下游城市,具有"双核引领"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中游城市始终处于"低水平稳定增长陷阱"阶段;区间差距是引致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均产出、对外开放、人力资本提高对综合水平提升起到驱动作用。因此,应加强区域联动,实现发展质量协同提升;坚持因地制宜,找准路径突出区域特色;突出联动效应,加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动力系统,实现区域经济稳步增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晓娜
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河干支流经过的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熵值的TOPSIS法,分析了201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主要的发展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时序演变上,黄河流域总体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不同省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空间演进特征上呈现“二元空间结构”,并由低梯度逐渐向高梯度演变,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发展格局。此外,障碍因子识别结果表明,政府扶持力度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议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明晰政府部门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等,从而实现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晓东 金碚
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全域统筹协调,着重解决全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把生态保护和实现沿黄各省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协调起来,在实现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彻底解决千百年来历史遗留下来的黄河领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使黄河流域真正成为人民宜居和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美好大地和文明社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治理现代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德胜 王珏 程振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幅度最大。(2)三者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进入初级协调,形成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且在局部空间上呈现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3)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DEH(数字经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科技支撑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禀赋推动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低于其他维度;黄河流域DEH系统空间分异格局由多种因素交互协同作用形成。最后,根据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