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24)
2023(11156)
2022(9172)
2021(8410)
2020(6629)
2019(14780)
2018(14326)
2017(26307)
2016(14715)
2015(16372)
2014(16563)
2013(16319)
2012(15745)
2011(14215)
2010(14996)
2009(13874)
2008(13868)
2007(12758)
2006(11544)
2005(10778)
作者
(44892)
(37054)
(37051)
(34878)
(23600)
(17774)
(16786)
(14541)
(13940)
(13342)
(12642)
(12590)
(12007)
(11673)
(11595)
(11297)
(11015)
(10993)
(10754)
(10521)
(9527)
(9342)
(9127)
(8501)
(8445)
(8311)
(8279)
(8265)
(7649)
(7342)
学科
(64896)
经济(64835)
管理(41579)
(35983)
(27723)
企业(27723)
地方(23499)
中国(23321)
方法(19209)
(18715)
业经(15737)
数学(15148)
数学方法(14909)
(14444)
(13910)
地方经济(13365)
农业(13085)
(12361)
审计(12203)
(12130)
金融(12128)
(12111)
环境(11993)
(11837)
银行(11819)
(11419)
(11129)
理论(9992)
(9893)
贸易(9874)
机构
学院(210959)
大学(206918)
(80174)
研究(78265)
经济(78108)
管理(74012)
中国(61770)
理学(61066)
理学院(60233)
管理学(59080)
管理学院(58688)
科学(49977)
(47815)
(41645)
(40017)
研究所(37003)
(36634)
中心(36163)
(35358)
(31880)
师范(31553)
北京(30555)
财经(30118)
(29527)
业大(29474)
(28729)
农业(28371)
(27689)
(26889)
师范大学(25107)
基金
项目(134100)
科学(104532)
研究(100849)
基金(92325)
(81094)
国家(80328)
科学基金(67605)
社会(61966)
社会科(58687)
社会科学(58669)
(55240)
基金项目(47971)
(45613)
教育(45518)
编号(42821)
自然(41788)
自然科(40502)
自然科学(40490)
自然科学基金(39691)
资助(37310)
成果(36134)
(35032)
重点(31418)
课题(31300)
发展(28013)
(27939)
(27526)
(27175)
项目编号(25492)
创新(25455)
期刊
(102478)
经济(102478)
研究(66682)
中国(57809)
(34918)
学报(34043)
(32224)
科学(30847)
教育(30619)
管理(28315)
大学(24922)
农业(24086)
学学(22998)
(22265)
金融(22265)
技术(19280)
业经(18047)
经济研究(16049)
财经(14375)
图书(13600)
资源(13200)
(12967)
问题(12735)
(12502)
(10592)
(10314)
(10287)
论坛(10287)
科技(9910)
审计(9775)
共检索到349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丽达  杨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重大战略之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开展,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由于黄河流域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应树立全流域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从分类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五个维度出发,以创新审计方法、正视审计评价差异、以绩效评价为核心、重视审计评价结果、完善审计信息数据库等对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进行逻辑构建,结合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特点以及战略的要求,设计以水源涵养为主、以水土流失与污染治理为主以及发展生态多样性为主的差异性审计评价核心指标,从而实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评价。这不仅拓展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内涵,提升了审计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也可保证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文浩  张志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支撑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有四方面: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间具有“倒U型”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支持,促进生态文明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遵循。运用SWOT研究方法,对黄河流域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从生态保护与空间发展格局、创新驱动与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功能差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挖掘新时代黄河文化价值与创新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静  梅旭荣  连煜阳  薛莉  
[目的]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破题之举。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是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也是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方法]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现实条件,将水资源作为内生要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以水定土,以土量水”的水土资源优化模型,运用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区1933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配水方案及水价情景下,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策略。[结果]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具有较大节水空间;调整配水方案,配水量向具有水资源利用比较优势的作物倾斜,有利于提高收益及水资源利用率;调节水价,增加用水成本,有助于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农业节水目标。[结论]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应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水资源定价机制,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设施农业发展,适度调减农作物种植面积,为生态用水提供更大的空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不应以规模论英雄,而是侧重向技术、管理、质量要效益,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晓东  金碚  
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全域统筹协调,着重解决全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把生态保护和实现沿黄各省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协调起来,在实现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彻底解决千百年来历史遗留下来的黄河领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使黄河流域真正成为人民宜居和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美好大地和文明社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安梦天  
黄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旱灾以及干支流水体污染等重大环境灾害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障碍。黄河流域灾害形成机理非常复杂:流域脆弱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相互作用使其面临较高的灾害风险,长期过度开发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增加了流域经济系统的易损性,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强化了灾害发生发展的强度与危害,化石能源富集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大了环境灾害治理的难度。要做好黄河流域减灾防灾的统筹规划,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动能转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与减灾法规,实现减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毛汉英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被称为中华母亲河。在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流域自西向东跨越我国三大地形阶梯,并分属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经济地带,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黄河流域既包括上游的三江源、祁连山等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方琳娜  尹昌斌  方正  张洋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安忠  
文章在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各子效应差异性明显,地区水平由西向东呈现逐渐提升的阶梯型态势,上、中、下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子效应的分布趋势存在一致性特征。基于实证的结果,文章从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弥补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加强区域协同及特色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冲  刘达  
文章在明晰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8年黄河流域10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助推作用;具体到各分维度指标,则对动力机制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福利水平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经济稳定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不显著,并且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另外,门槛效应检验进一步证实,当前环境规制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文玉钊  李元征  杨慧敏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巩羽浩  
基于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分别构建了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首先,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城镇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状况总体向好,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基本格局,且各省区耦合协调度类型推动进程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阶梯状差异。最后,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影响力从弱到强现依次为外力驱动、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内源驱动。基于对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研究,结合驱动因素分析,从外力驱动、内源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四个方面为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中良  牛木川  
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以长江、黄河干流周边城市为测算单元,基于2007—2016年51个城市面板数据,测算并比较了两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及经济状况、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在指数中所占比重,并运用Tobit回归比较了两流域高质量发展驱动要素。结果表明,2007—2016年长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涨幅分别为18.81%、13.70%,年均涨幅分别为1.73%、1.29%,总体均位于中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状况占比均呈倒"U"型趋势,生态环境均呈下降趋势。社会福利在长江占比呈上升趋势,在黄河呈"U"型趋势,黄河流域经济与社会福利"脱钩"现象明显。Tobit回归结果显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均有助于提升流域内城市高质量发展。创新、开放对黄河流域影响较大,绿色、协调、共享对长江流域影响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贤刚  刘纪新  牛木川  
构建超效率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基于黄河流域2007—2016年共9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DEA技术测算了市级环境效率。通过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结合新发展理念,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环境效率驱动要素体系,定量分析了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环境效率的驱动要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16年黄河流域平均环境效率0.624,总体处于中质量发展阶段。平均省级环境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陕西、山东、黄河流域均值、甘肃、四川、山西、河南、青海、宁夏。2007—2016年间,黄河流域市级平均环境效率由0.322增至0.624,总体涨幅93.79%,年均涨幅6.84%。所有省份的环境效率均有提升,青海增速最快,山东增速最慢。人均教育支出、人均使用外资金额、劳动者报酬占比均能提高当地环境效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环境从业人员、人口密度与当地环境效率呈反向关系,人均教育支出、人均科研人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正向溢出效应明显。发展程度低、工业技术落后、城市环境差、水资源匮乏等是制约城市环境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晓东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交流的中心,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先后出现了像"千年古都"西安、洛阳等一大批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大都市和城市群,而且在教育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诞生了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和浩如烟海并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典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