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20)
2023(9391)
2022(7831)
2021(6952)
2020(5660)
2019(12344)
2018(11703)
2017(21823)
2016(12317)
2015(13155)
2014(12759)
2013(12429)
2012(11312)
2011(10353)
2010(10221)
2009(9074)
2008(9043)
2007(7829)
2006(6909)
2005(5859)
作者
(39931)
(33586)
(33474)
(31377)
(20872)
(16208)
(14855)
(13164)
(12634)
(11664)
(11451)
(11283)
(10847)
(10569)
(10406)
(10336)
(10267)
(9902)
(9592)
(9567)
(8682)
(8114)
(8072)
(7679)
(7581)
(7365)
(7213)
(7166)
(6840)
(6802)
学科
(50749)
经济(50696)
管理(31016)
(28756)
(21522)
企业(21522)
方法(21137)
数学(18909)
数学方法(18703)
(14507)
(14073)
地方(14024)
中国(11962)
业经(10757)
(10737)
环境(10399)
农业(9965)
(9440)
贸易(9439)
(9127)
地方经济(8582)
技术(7333)
(7220)
(7166)
(6970)
金融(6968)
(6762)
(6588)
产业(6559)
银行(6529)
机构
大学(178916)
学院(178277)
(68306)
经济(67022)
研究(66734)
管理(63469)
理学(56477)
理学院(55618)
管理学(54352)
管理学院(54048)
科学(48167)
中国(46791)
(42792)
(37294)
(36342)
业大(34776)
农业(34579)
研究所(34347)
中心(29457)
(28442)
(25873)
(25023)
师范(24592)
(24222)
财经(23698)
农业大学(23231)
北京(22245)
科学院(21769)
(21745)
(21690)
基金
项目(135337)
科学(106600)
基金(99785)
(92703)
国家(92001)
研究(87877)
科学基金(76693)
社会(57330)
社会科(54416)
社会科学(54400)
基金项目(54130)
(54072)
自然(53092)
自然科(51874)
自然科学(51852)
自然科学基金(50929)
(46864)
教育(39340)
资助(38702)
编号(32188)
重点(32166)
(30328)
计划(29269)
(28630)
(28238)
科研(27056)
创新(26623)
科技(26250)
国家社会(24670)
成果(24153)
期刊
(67997)
经济(67997)
研究(44698)
学报(41503)
(37251)
科学(35355)
中国(30692)
大学(29206)
学学(28269)
农业(25567)
管理(19793)
(19141)
教育(14235)
(13734)
业大(12036)
经济研究(11744)
(11663)
金融(11663)
资源(11630)
业经(11538)
技术(11472)
(11228)
财经(10975)
科技(10195)
农业大学(10047)
(9421)
问题(9216)
林业(8199)
商业(8040)
技术经济(7757)
共检索到2431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俊菘  邓宇洋  马良  
文章基于2015—2018年黄河流域71个市域单元的PM_(2.5)面板数据,考察了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黄河流域年均 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季度 PM_(2.5)呈现单峰谷特征,月度PM_(2.5)浓度呈“U”型分布;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雾霾分布存在明显空间正自相关性,中下游城市表现出高-高集聚模式,上游城市表现出低-低集聚模式;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定,另外人口密度、技术进步也是影响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世强  张航  齐莹  刘勇  
基于1998—2016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雾霾污染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在考虑雾霾污染时空滞后效应条件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方法,分析了影响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雾霾污染呈现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高值集聚特征,高排放俱乐部稳定地分布于黄河下游城市;黄河全流域PM2.5浓度与经济增长呈现正"U"型关系,低效率的能源使用、低水平的人口集聚、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导致黄河流域雾霾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雾霾污染背后的社会经济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低效率的能源利用以及偏向于生产技术提升的研发投入导致了黄河上游流域雾霾的加重,而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则主导了黄河中游流域雾霾污染的加剧,在黄河下游城市仅有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此,文章认为建立区域协同联防治霾机制、实施差异化分区治理策略、实现全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雾霾治理的重要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周颖钦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方法,对2015—2020年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中心城市较为明确,以济南、郑州、西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及以鄂尔多斯、榆林为代表的能源型城市是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对城市间雾霾污染空间关联起到关键作用;黄河流域雾霾污染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关联关系,雾霾污染已经突破地理上的邻近关系,距离较远的城市间也存在联系,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特征,但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联系不够紧密等原因,造成了空间关联网络冗余连线较少、整体网络密度不高;城镇化因素对空间关联有较大的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城市建设用地差异的扩大对雾霾污染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人口密度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的扩大,将对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起到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文显  
文章以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定量分析了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4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整体偏弱且空间分异明显,存在典型的“高-高”和“低-低”集聚效应;34个城市经济韧性的方向性越来越弱,而向心力先增强后减弱,重心移动的主要方向是东南和西北;黄河流域的经济韧性发展经历了从“第三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到“第二、三产业结构素质推动型”再到“第一、二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的演变;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进出口总额,2022年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最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赵金彩   胥亚男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陈青青  
城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科学分析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助力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基于空间自相关、马尔可夫链、空间马尔可夫链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2005~2018年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其中陕西省能较好地保持在领先地位,山西省则极具旅游城镇化建设潜力,而内蒙古和宁夏两省区的旅游城镇化特征则不够显著;(2)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即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展现出空间集聚特性,近邻效应突出;(3)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水平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现象较为突出,不同类型城市转移存在显著的时空惯性与路径依赖;(4)产业结构水平、人均消费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是影响黄河流域旅游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乔家君  朱乾坤  辛向阳  
中国创造性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减贫人口和减贫效果均较显著,在世界反贫困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流域作为中国贫困人口众多的典型区域,开展整体性、系统性解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rcGIS、地理探测器等工具,以356个贫困空间单元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农区呈现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②黄河流域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流域整体和上、中、下游各地区所受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因素对贫困解释力较强,部分因子交互作用呈现"1+1>2"的互补增强效应;③黄河流域农区致贫因子各异,且作用强度不同,呈现出自然贫困→经济贫困→社会贫困的变化态势,而社会贫困难以改善自然贫困,最终形成"贫困循环怪圈",其中自然因素是贫困发生的基础性因素,经济因素是贫困发展的主导性因素,社会因素则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性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白中科   史泽宇   于潇   张冰松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不同空间类型表现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不同区域表现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不同城市类型表现为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2)综合效率等级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较高,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3)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科学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并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系统谋划转型发展道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明斗   李学思  
文章以2005—2020年黄河流域9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以市域为研究尺度,在全面测度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基础之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二次指派程序分析法(QAP)深度探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阶梯式跃升格局,但整体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内聚性有待提升,网络关联度稳定,冗余度较低,空间关联网络并未出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网络小世界特征明显。(3)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典型的“中心—边缘”分布格局,聊城、长治、临汾等黄河流域东、中部地区城市溢出关系较多,在网络中主要处于中心位置;西安、成都等西部地区城市以接收其他城市的溢出关系为主,在网络中主要处于边缘位置。(4)由济南、淄博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Ⅰ属于“净受益”板块,由青岛、烟台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Ⅱ属于“净溢出”板块,由郑州、开封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Ⅲ以及成都、德阳等城市组成的板块Ⅳ均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向心式”空间传递特征。(5)黄河流域市域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地理邻近性、产业结构差异与信息化水平差异对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差异与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岳立  任婉瑜  姚小强  
水资源效率低导致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供求关系紧张是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阻碍。本文基于2007~2019年黄河流域56个城市面板数据,从河流生态水文分区视角进行划区。通过Super-DDF模型测度城市绿色水资源效率,构建Tobit模型来分析影响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流域整体绿色水资源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分区效率值差异明显;(2)城镇化、环境规制、水资源可用度和人力资本水平显著促进效率值的改善,水资源供求和水资源禀赋影响显著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3)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缓解该流域用水矛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萍  刘畅  
文章运用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间演变和空间集聚状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流域内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水资源禀赋、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录仓   杨婷婷  
【目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面临着人口减少和流失的双重压力,导致收缩县城比较普遍。化解县城收缩引起的人口流失、经济衰败和社会发展迟缓等问题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识别收缩县城的类型,辨析收缩过程的周期性和稳定性,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以人口收缩率为标志,构建了收缩县城识别标准,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县城人口收缩的过程与类型。【结果】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人口收缩县城以暂时性收缩和周期性收缩为主,暂时性收缩县城159个,占52.65%;周期性收缩县城139个,占46.03%;持续性收缩县城仅4个。(2)空间分布主要指向集中连片贫困区、矿产资源开发区、民族聚居区和省际接壤区。(3)县城人口收缩-停滞(或扩张)交替出现,收缩累计年份以2~4年为主,其次是5~8年,大致暗合中国特有的“五年计划”(基钦周期)。【结论】黄河流域县城主要以暂时性和周期性收缩为主,并没有形成令人担忧的结果,但对于集中分布区应高度重视,并分类制定应对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兢   张闻顺   李程祎   寇敬雯   王梅梅   薛冰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异速增长模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7—2020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4元/m~3、3755.56元/m~3、457.73元/m~3,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呈现先负异速后正异速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第三产业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废水达标率、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比例、人均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边际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水资源之间的权衡与协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志峰,李春晖  
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半以上,研究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时空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兰州以上19个降水站点1959~1998年系列数据,采用EOF技术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结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存在四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东西型”和“相间复杂型”。但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说明黄河流域兰州以上降水主要受青藏高原大尺度气候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从时间尺度上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并伴随3、6、和11年的周期变化,而且在1986和1991年发生突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