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24)
2023(6372)
2022(5339)
2021(4648)
2020(3725)
2019(8568)
2018(8081)
2017(15021)
2016(8243)
2015(8898)
2014(8670)
2013(8536)
2012(7570)
2011(7047)
2010(6828)
2009(5969)
2008(5693)
2007(4920)
2006(4353)
2005(3830)
作者
(24742)
(20774)
(20442)
(19363)
(12341)
(9855)
(9390)
(8054)
(7640)
(7014)
(6963)
(6952)
(6431)
(6340)
(6302)
(6268)
(6229)
(6218)
(5802)
(5593)
(5081)
(4871)
(4862)
(4670)
(4591)
(4423)
(4390)
(4315)
(4160)
(4153)
学科
(40053)
经济(40032)
管理(20082)
(17898)
方法(16543)
数学(15022)
数学方法(14870)
(13503)
企业(13503)
地方(13389)
(9992)
中国(8930)
业经(8327)
地方经济(8277)
(7773)
环境(7606)
农业(7137)
(6280)
(5378)
(5047)
理论(5027)
(4973)
技术(4970)
(4865)
资源(4801)
(4800)
贸易(4799)
(4612)
金融(4611)
产业(4572)
机构
学院(116570)
大学(115548)
(48356)
经济(47424)
管理(44305)
研究(42181)
理学(39343)
理学院(38791)
管理学(38054)
管理学院(37849)
中国(29818)
科学(28539)
(24058)
(21963)
(21380)
研究所(20085)
业大(19766)
中心(18974)
(18658)
农业(17530)
(17253)
师范(17079)
(16252)
(15389)
财经(15351)
经济学(14684)
北京(14604)
师范大学(13995)
(13990)
科学院(13616)
基金
项目(87781)
科学(70727)
基金(64297)
研究(61741)
(57474)
国家(57054)
科学基金(49202)
社会(40619)
社会科(38728)
社会科学(38712)
(36295)
基金项目(35300)
自然(32203)
自然科(31452)
自然科学(31446)
自然科学基金(30877)
(30277)
教育(27597)
资助(24258)
编号(23937)
(20960)
重点(20680)
(18767)
(18575)
创新(17658)
成果(17431)
国家社会(17326)
计划(17255)
课题(16942)
科研(16865)
期刊
(49721)
经济(49721)
研究(30681)
中国(21711)
学报(20144)
科学(18959)
(18502)
大学(14692)
管理(14529)
学学(14010)
农业(13259)
(12339)
教育(11670)
技术(10217)
资源(9119)
经济研究(8317)
业经(8201)
(7309)
(6742)
金融(6742)
财经(6652)
科技(6383)
问题(6236)
统计(6182)
(6101)
技术经济(5908)
(5835)
(5661)
商业(5310)
业大(5210)
共检索到160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伟  许淑婷  郭岫垚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1997—2017年,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总体呈"高—低—高"的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7—2003年总体呈降低趋势,2004—2010年迅速增长后于2009年下降,2011—2017年持续下降后于2015年上升。②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相对较低,中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东部的山东省能源综合效率优势显著。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地区能源综合效率由非均衡逐渐向均衡转变。③能源综合效率驱动因子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财政分权、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黄河流域省份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共同驱动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地区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流域内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岳海珺  郝云飞  刘文斐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流域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右拖尾和极化现象;从内源性因素看,经济发展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从外源性因素看,人口密度差异对流域整体及中上游地区的驱动作用较高,外在因素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解释力。研究创新:基于城市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并从内源和外源两个层面揭示其成因。研究价值: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洋  朱道林  张立新  张晖  
基于土地市场交易结构的视角,测算2000—2016年黄河流域104个地级以上城市一级土地市场化程度,综合利用Global Moran’s I、G_i*指数空间统计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探究土地市场化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00—2016年,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水平表现出先持续上升后不断下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呈现了"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水平整体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地市场化热点区域以下游主要城市为核心,经历了先加速蔓延、后缓步收缩的时空演进历程。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收支比、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区位条件等因素共同驱动,但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各因素在不同年份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程永生  张德元  赵梦婵  
对2003~2017年黄河流域5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样本计量,分析讨论黄河流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的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距和提升路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较低,并呈随时间变动的阶段性波动;综合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内上、下游城市,具有"双核引领"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中游城市始终处于"低水平稳定增长陷阱"阶段;区间差距是引致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均产出、对外开放、人力资本提高对综合水平提升起到驱动作用。因此,应加强区域联动,实现发展质量协同提升;坚持因地制宜,找准路径突出区域特色;突出联动效应,加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动力系统,实现区域经济稳步增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陈慧杰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灌溉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 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德胜  王珏  程振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幅度最大。(2)三者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进入初级协调,形成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且在局部空间上呈现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3)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DEH(数字经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科技支撑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禀赋推动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低于其他维度;黄河流域DEH系统空间分异格局由多种因素交互协同作用形成。最后,根据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学良  贾文星  吴胜男  
文章基于生态环境约束测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空耦合视角探究高质量发展的跃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流域内差距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和“马太效应”,上游城市表现出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和更加波动的空间依赖关系,低值俱乐部集聚是LISA时空跃迁的主流形态。(3)在高分位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征,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基础设施和政府调控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升的关键,金融发展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高分位点,对外开放成为新的驱动力量,创新水平的作用更加显著。在生态优先定位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强化高水平开放、高品质公共服务和高效能治理的助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魏巍  
文章使用GML指数构建2011—2020年黄河流域86个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指数,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各城市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合作强度,同时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法(QAP)对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合作强度逐渐增强,表现出“马太效应”和“高高—低低”集聚现象;同时合作网络的密度逐渐提升,中上游地区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依赖于下游地区的辐射带动。(2)青岛、济南、郑州、西安、鄂尔多斯等城市作为合作网络中的“领导者”和“中心行动者”,影响着制造业合作网络的构建,进而带动其他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3)根据对外依存性将城市划分为外向型、均衡型和内聚型;权力层次上分为核心领导者、次核心领导者、一般合作者和边缘合作者。(4)空间关系、经济效益、政策法规和地区制造业承载力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显著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兢   张闻顺   李程祎   寇敬雯   王梅梅   薛冰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异速增长模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7—2020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4元/m~3、3755.56元/m~3、457.73元/m~3,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呈现先负异速后正异速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第三产业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废水达标率、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比例、人均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边际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水资源之间的权衡与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