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41)
- 2023(14573)
- 2022(12343)
- 2021(11178)
- 2020(9363)
- 2019(21281)
- 2018(20832)
- 2017(39032)
- 2016(21423)
- 2015(24045)
- 2014(23938)
- 2013(23709)
- 2012(22675)
- 2011(20690)
- 2010(20964)
- 2009(19345)
- 2008(19246)
- 2007(17728)
- 2006(15639)
- 2005(14256)
- 学科
- 济(95761)
- 经济(95690)
- 管理(63651)
- 业(63618)
- 企(50572)
- 企业(50572)
- 方法(36783)
- 数学(31706)
- 数学方法(31402)
- 中国(28956)
- 农(27586)
- 地方(27583)
- 技术(23448)
- 业经(21841)
- 财(20811)
- 学(19636)
- 农业(19070)
- 贸(17332)
- 贸易(17316)
- 易(16696)
- 制(16613)
- 环境(16105)
- 银(15807)
- 银行(15762)
- 融(15712)
- 金融(15710)
- 地方经济(15273)
- 行(15220)
- 和(14569)
- 技术管理(14545)
- 机构
- 学院(310598)
- 大学(307337)
- 济(128330)
- 经济(125520)
- 管理(116841)
- 研究(111397)
- 理学(99294)
- 理学院(98086)
- 管理学(96468)
- 管理学院(95863)
- 中国(83612)
- 科学(69629)
- 京(66562)
- 所(57908)
- 财(57026)
- 农(55962)
- 研究所(52435)
- 中心(51147)
- 江(49861)
- 业大(47039)
- 财经(44335)
- 农业(43839)
- 范(42926)
- 北京(42517)
- 师范(42479)
- 院(40348)
- 州(40137)
- 经(39990)
- 经济学(38789)
- 技术(36077)
- 基金
- 项目(203785)
- 科学(160190)
- 研究(149934)
- 基金(143858)
- 家(126133)
- 国家(125042)
- 科学基金(106330)
- 社会(94107)
- 社会科(89255)
- 社会科学(89230)
- 省(83860)
- 基金项目(76549)
- 划(69621)
- 教育(68907)
- 自然(67564)
- 自然科(65982)
- 自然科学(65965)
- 自然科学基金(64756)
- 编号(60946)
- 资助(57696)
- 发(50047)
- 成果(49164)
- 创(47100)
- 重点(47006)
- 部(44089)
- 课题(43943)
- 创新(43291)
- 发展(40120)
- 展(39458)
- 科研(38467)
- 期刊
- 济(148529)
- 经济(148529)
- 研究(92893)
- 中国(70595)
- 农(51755)
- 学报(48854)
- 科学(45757)
- 管理(44457)
- 财(43853)
- 教育(39748)
- 大学(36195)
- 农业(35538)
- 学学(33858)
- 技术(31063)
- 融(30097)
- 金融(30097)
- 业经(25789)
- 经济研究(23526)
- 财经(21572)
- 业(20259)
- 问题(19200)
- 经(18642)
- 技术经济(18062)
- 科技(17625)
- 图书(15302)
- 贸(15133)
- 商业(15092)
- 坛(14862)
- 论坛(14862)
- 资源(14792)
共检索到481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洪文 樊树钢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与基础。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测算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作用。(2)黄河流域沿线省份绿色金融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流域间省份存在发展差异。(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度均值实现了由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的提升,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增强。(4)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跨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洪文 樊树钢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与基础。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测算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作用。(2)黄河流域沿线省份绿色金融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流域间省份存在发展差异。(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度均值实现了由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的提升,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增强。(4)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跨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19年黄河流域78个城市为样本,在测算经济发展、绿色创新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对其时空协同演变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绿色创新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但近年来生态环境系统相对滞后;空间上呈“中上游落后、下游发达”的分布格局;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部分城市表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局部趋同特征;样本期内,黄河流域整体、中上游及下游地区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收敛速度和驱动因素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郎立魁 郏聚宝 王丰效
为分析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文章基于2012—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从绿色发展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选取代表绿色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指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领域选取代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根据熵权-TOPSIS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分别计算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基于综合得分构建VAR模型并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表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二者存在同步增长趋势;绿色技术创新进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击效应一直为正向效应影响,且短期影响强度更为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叙 柳潇明 刘文婷 余万林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勇 樊杰 孙中瑞 郭锐
基于黄河流域2003—2018年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郑州、西安等城市化地区;(2)地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创新活力、市场化水平、财政环保支持力度等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3)Shapley分解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受经济发展、创新环境和政府行为影响,环境污染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这种影响机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上游到下游经济发展的影响贡献率梯次降低,而创新环境的影响贡献率逐步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勇 樊杰 孙中瑞 郭锐
基于黄河流域2003—2018年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郑州、西安等城市化地区;(2)地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创新活力、市场化水平、财政环保支持力度等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3)Shapley分解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受经济发展、创新环境和政府行为影响,环境污染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这种影响机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上游到下游经济发展的影响贡献率梯次降低,而创新环境的影响贡献率逐步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程志北 韦昕妮 刘荣增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程志北 韦昕妮 刘荣增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敬莉 冯彦
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生态压力和农业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等3个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资源节约利用和产出高效等5个方面确定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选取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省区内部耦合协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层面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中游、上游和下游,省区层面的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低的是山西;2)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差异性问题逐渐凸显,上中游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下游较为缓慢,逐渐形成"尾部塌陷"的区域特征;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都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绿色发展 熵值法 耦合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程志北 韦昕妮 刘荣增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程志北 韦昕妮 刘荣增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