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3)
- 2023(12206)
- 2022(10148)
- 2021(9089)
- 2020(7231)
- 2019(16004)
- 2018(15429)
- 2017(28191)
- 2016(15384)
- 2015(16335)
- 2014(15910)
- 2013(15522)
- 2012(14199)
- 2011(12917)
- 2010(12811)
- 2009(11494)
- 2008(11250)
- 2007(10070)
- 2006(8824)
- 2005(7506)
- 学科
- 济(62693)
- 经济(62639)
- 管理(47131)
- 业(46945)
- 企(38279)
- 企业(38279)
- 方法(25573)
- 数学(22140)
- 数学方法(21919)
- 技术(20555)
- 农(17575)
- 中国(16438)
- 地方(16317)
- 学(15666)
- 业经(14902)
- 技术管理(13464)
- 财(13121)
- 农业(12661)
- 环境(12493)
- 贸(11526)
- 贸易(11521)
- 易(11169)
- 划(9899)
- 地方经济(9669)
- 理论(9520)
- 制(9244)
- 融(9193)
- 金融(9191)
- 产业(9141)
- 和(8983)
- 机构
- 学院(222684)
- 大学(220987)
- 济(87507)
- 经济(85872)
- 管理(83851)
- 研究(79425)
- 理学(73948)
- 理学院(72971)
- 管理学(71570)
- 管理学院(71168)
- 中国(55959)
- 科学(55010)
- 农(47279)
- 京(46091)
- 所(41704)
- 业大(40378)
- 研究所(39057)
- 农业(37883)
- 中心(35444)
- 财(35386)
- 江(33238)
- 范(29985)
- 师范(29521)
- 财经(29160)
- 院(28911)
- 北京(27916)
- 经济学(26658)
- 经(26632)
- 技术(26359)
- 州(26320)
- 基金
- 项目(164703)
- 科学(130579)
- 基金(119751)
- 研究(112133)
- 家(109478)
- 国家(108598)
- 科学基金(91894)
- 社会(72847)
- 社会科(69281)
- 社会科学(69260)
- 省(67658)
- 基金项目(64837)
- 自然(61923)
- 自然科(60544)
- 自然科学(60522)
- 自然科学基金(59464)
- 划(57254)
- 教育(50739)
- 资助(45760)
- 编号(41625)
- 创(40413)
- 重点(38565)
- 发(37134)
- 创新(36995)
- 部(34685)
- 计划(33988)
- 业(31795)
- 科研(31727)
- 成果(31165)
- 国家社会(31005)
- 期刊
- 济(90371)
- 经济(90371)
- 研究(57488)
- 学报(45077)
- 中国(43938)
- 农(41447)
- 科学(40530)
- 大学(32468)
- 学学(31169)
- 管理(30734)
- 农业(28798)
- 财(24821)
- 教育(23148)
- 技术(20086)
- 业(16405)
- 科技(15802)
- 业经(15511)
- 融(15403)
- 金融(15403)
- 经济研究(15080)
- 财经(13741)
- 业大(12800)
- 技术经济(12607)
- 版(12487)
- 资源(12168)
- 经(11939)
- 问题(11526)
- 农业大学(10645)
- 策(10268)
- 商业(10157)
共检索到312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勇 樊杰 孙中瑞 郭锐
基于黄河流域2003—2018年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郑州、西安等城市化地区;(2)地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创新活力、市场化水平、财政环保支持力度等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3)Shapley分解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受经济发展、创新环境和政府行为影响,环境污染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这种影响机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上游到下游经济发展的影响贡献率梯次降低,而创新环境的影响贡献率逐步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勇 樊杰 孙中瑞 郭锐
基于黄河流域2003—2018年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差异逐渐缩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郑州、西安等城市化地区;(2)地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创新活力、市场化水平、财政环保支持力度等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3)Shapley分解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受经济发展、创新环境和政府行为影响,环境污染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这种影响机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上游到下游经济发展的影响贡献率梯次降低,而创新环境的影响贡献率逐步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魏巍
文章使用GML指数构建2011—2020年黄河流域86个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指数,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各城市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合作强度,同时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法(QAP)对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合作强度逐渐增强,表现出“马太效应”和“高高—低低”集聚现象;同时合作网络的密度逐渐提升,中上游地区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依赖于下游地区的辐射带动。(2)青岛、济南、郑州、西安、鄂尔多斯等城市作为合作网络中的“领导者”和“中心行动者”,影响着制造业合作网络的构建,进而带动其他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3)根据对外依存性将城市划分为外向型、均衡型和内聚型;权力层次上分为核心领导者、次核心领导者、一般合作者和边缘合作者。(4)空间关系、经济效益、政策法规和地区制造业承载力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显著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岳立 任婉瑜 姚小强
水资源效率低导致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供求关系紧张是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阻碍。本文基于2007~2019年黄河流域56个城市面板数据,从河流生态水文分区视角进行划区。通过Super-DDF模型测度城市绿色水资源效率,构建Tobit模型来分析影响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流域整体绿色水资源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分区效率值差异明显;(2)城镇化、环境规制、水资源可用度和人力资本水平显著促进效率值的改善,水资源供求和水资源禀赋影响显著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3)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缓解该流域用水矛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曹卫芳 薛天培 崔云昊
以2010—2020年黄河流域的37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创新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空演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并深刻分析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序变化整体上以2013年为分水岭,前期保持平稳、后期不断上升。从空间格局演变角度看,总体上呈现出一个“中低质量转型城市分布零散,高质量转型城市片状分布”的空间布局。科技创新为当前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促进政府部门、企业、学术界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俊远 梁静波 高翔
文章基于旅游发展绩效的内涵,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的时空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旅游发展绩效等级呈现下游省份高于中游省份、中游省份高于上游省份的空间格局;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和环境是黄河流域旅游发展综合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向君 刘晓云
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绿色生活以及增长质量5个方面综合构建了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测算了黄河流域50个城市2007—2019年绿色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系数、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对其时空格局及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在研究期间内呈规律性波动趋势,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从泰尔系数分析结果来看,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出地区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收敛性分析结果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未显现出明显的σ收敛特征,且在各个地区内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但实证结果在不同地区层面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针对当前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显著空间差异,各地政府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区域间合作联动,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推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江彪 王亚娟 马静
文章通过构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考察2010—2018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总量增长与规模扩张仍是流域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方面;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环境治理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方面,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和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是影响流域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吉 刘岩 朱亚坤 秦胜利 王艳华 苗长虹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勇 樊杰 刘汉初 赵腾宇
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核心驱动力,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创新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推动地区数字经济布局及其高质量发展。基于数字经济与专利国际分类号的对应关系获取了2003—2018年数字经济的专利产出数据,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呈现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在上海市、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安徽中部形成集聚分布的格局,集聚程度呈降低趋势。(2)莫兰指数及空间计量的结果均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具有较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3)结果证实经济发展、人力资本、资本富集、数字接入、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赶超机会,未来相对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还要更多关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