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32)
- 2023(10771)
- 2022(9012)
- 2021(8183)
- 2020(6877)
- 2019(15538)
- 2018(15371)
- 2017(29892)
- 2016(16088)
- 2015(18154)
- 2014(18013)
- 2013(17925)
- 2012(16291)
- 2011(14966)
- 2010(15525)
- 2009(14296)
- 2008(13638)
- 2007(12024)
- 2006(10930)
- 2005(9847)
- 学科
- 济(92493)
- 经济(92428)
- 管理(42525)
- 业(37190)
- 方法(35555)
- 数学(32350)
- 数学方法(31801)
- 企(28674)
- 企业(28674)
- 地方(23049)
- 农(19309)
- 中国(18789)
- 学(18557)
- 业经(16316)
- 地方经济(14971)
- 农业(13655)
- 财(13352)
- 环境(13080)
- 和(11746)
- 理论(11367)
- 制(11202)
- 资源(11155)
- 贸(10982)
- 贸易(10974)
- 发(10602)
- 易(10503)
- 经济学(9951)
- 融(9845)
- 金融(9844)
- 划(9320)
- 机构
- 学院(237445)
- 大学(234947)
- 济(105423)
- 经济(103377)
- 管理(89384)
- 研究(84987)
- 理学(77201)
- 理学院(76229)
- 管理学(74583)
- 管理学院(74135)
- 中国(63684)
- 科学(54113)
- 京(49497)
- 所(44094)
- 财(43779)
- 研究所(40433)
- 农(39499)
- 中心(37748)
- 江(35631)
- 业大(35238)
- 财经(35043)
- 经济学(33138)
- 经(31711)
- 范(31663)
- 师范(31366)
- 北京(31038)
- 农业(30772)
- 院(30571)
- 经济学院(29549)
- 州(28228)
- 基金
- 项目(161356)
- 科学(127853)
- 基金(117746)
- 研究(113694)
- 家(104117)
- 国家(103385)
- 科学基金(88478)
- 社会(73758)
- 社会科(70180)
- 社会科学(70155)
- 省(64064)
- 基金项目(62042)
- 自然(57919)
- 自然科(56435)
- 自然科学(56423)
- 自然科学基金(55370)
- 划(53435)
- 教育(51627)
- 资助(48699)
- 编号(44916)
- 重点(37297)
- 发(36833)
- 成果(35081)
- 部(34662)
- 创(32622)
- 课题(31347)
- 国家社会(31246)
- 创新(30680)
- 科研(30606)
- 计划(29942)
- 期刊
- 济(120520)
- 经济(120520)
- 研究(69043)
- 中国(46164)
- 学报(37511)
- 科学(35757)
- 农(34330)
- 管理(33059)
- 财(32293)
- 大学(27634)
- 学学(26268)
- 农业(23527)
- 技术(22200)
- 教育(20797)
- 经济研究(20686)
- 融(17769)
- 金融(17769)
- 业经(17704)
- 财经(17562)
- 资源(15400)
- 统计(15310)
- 经(15289)
- 问题(15013)
- 技术经济(14013)
- 策(13794)
- 业(13088)
- 决策(12502)
- 商业(10916)
- 图书(10476)
- 科技(10442)
共检索到354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兢 张闻顺 李程祎 寇敬雯 王梅梅 薛冰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异速增长模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7—2020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4元/m~3、3755.56元/m~3、457.73元/m~3,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呈现先负异速后正异速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第三产业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废水达标率、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比例、人均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边际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水资源之间的权衡与协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萍 刘畅
文章运用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间演变和空间集聚状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流域内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水资源禀赋、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凯 孙雪梅
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利用效益直接关乎到其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均方差决策法,测算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行政单元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指数为0.502,从上游(0.476)、中游(0.496)到下游(0.555)依次递增。具体而言,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整体差异较小,生态效益中、上游地区波动较大,社会效益地区间差异明显;从时间演化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9年的0.414提高到2018年的0.502,上、中、下游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变化趋势与综合效益大体一致,均为稳健型增长;对比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的空间差异,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低综合利用效益阶段的地区由最初的10个降为0个,处于高综合利用效益阶段的地区由最初的3个增至35个。其中,青海海西州进步最明显,宁夏段、甘肃段稳定处于中综合利用效益阶段,山西、河南段有较大改善,山东段综合利用效益整体较高。基于此,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益现状提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资源 利用效益 均方差决策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文显
文章以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定量分析了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4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整体偏弱且空间分异明显,存在典型的“高-高”和“低-低”集聚效应;34个城市经济韧性的方向性越来越弱,而向心力先增强后减弱,重心移动的主要方向是东南和西北;黄河流域的经济韧性发展经历了从“第三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到“第二、三产业结构素质推动型”再到“第一、二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的演变;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进出口总额,2022年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韧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叙 柳潇明 刘文婷 余万林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双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文件,将黄河流域范围界定为55个地级市,并利用区位商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经济增长,二者的空间分布中心均明显偏东,且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程度在提高,经济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在空间异质性下,黄河流域单一产业集聚与产业协同集聚两条路径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且必须不断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充分发挥产业协同集聚效应。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德胜 王珏 程振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幅度最大。(2)三者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进入初级协调,形成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且在局部空间上呈现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3)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DEH(数字经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科技支撑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禀赋推动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低于其他维度;黄河流域DEH系统空间分异格局由多种因素交互协同作用形成。最后,根据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汉华 罗俊 王瑶
基于2008—2018年黄河流域4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水资源相关面板数据,文章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性及其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和产业升级对效率值影响显著,剔除环境变量之后,纯技术效率成为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在集聚程度上表现为波动下降态势,效率较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时间变化,效率值逐步减小,城市间效率差异呈扩大趋势,向中低效率转变的可能性增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陈慧杰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灌溉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 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吕锦心 刘昌明 梁康 田巍 白鹏 张仪辉
探究和预估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是科学认知黄河水情以及支撑流域防洪减灾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全国水资源二级分区,综合采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和跨部门影响模型相互比较项目(ISIMIP)的降水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的6个极端降水指标在历史期(1979—2018年)和未来期(2021—2100年)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表明:(1)空间上,历史期与未来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标值在整体上均呈现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在河口镇至龙门(Ⅳ)、龙门至三门峡(Ⅴ)等分区内部还出现了极端降水高值中心,这些区域高值中心与历史洪水爆发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2)时间上(历史期),多数水资源分区的极端降水指标主要呈上升趋势,且小时尺度极端降水增强是所有分区的统一特征;作为黄河干流洪水主要来源区的兰州以上(Ⅰ和Ⅱ)、河口镇至龙门(Ⅳ)、花园口以下(Ⅶ)分区的所有极端降水指标呈上升趋势;(3)时间上(未来期),在不同辐射强迫情景下,未来各水资源分区的极端降水指标值都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和空间覆盖范围会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大而增大,这将加剧黄河分区防洪形势,其中河口镇以上3个分区(Ⅰ、Ⅱ、Ⅲ)和龙门至三门峡(Ⅴ)分区的极端降水增强幅度最为明显,是未来防洪重点区。本文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未来极端降水灾害风险评估、区域防洪风险分析及应对、雨洪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伟 许淑婷 郭岫垚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1997—2017年,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总体呈"高—低—高"的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7—2003年总体呈降低趋势,2004—2010年迅速增长后于2009年下降,2011—2017年持续下降后于2015年上升。②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相对较低,中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东部的山东省能源综合效率优势显著。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地区能源综合效率由非均衡逐渐向均衡转变。③能源综合效率驱动因子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财政分权、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黄河流域省份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共同驱动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地区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流域内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周颖钦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方法,对2015—2020年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中心城市较为明确,以济南、郑州、西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及以鄂尔多斯、榆林为代表的能源型城市是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对城市间雾霾污染空间关联起到关键作用;黄河流域雾霾污染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关联关系,雾霾污染已经突破地理上的邻近关系,距离较远的城市间也存在联系,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特征,但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联系不够紧密等原因,造成了空间关联网络冗余连线较少、整体网络密度不高;城镇化因素对空间关联有较大的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城市建设用地差异的扩大对雾霾污染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人口密度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的扩大,将对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起到抑制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岳海珺 郝云飞 刘文斐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流域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右拖尾和极化现象;从内源性因素看,经济发展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从外源性因素看,人口密度差异对流域整体及中上游地区的驱动作用较高,外在因素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解释力。研究创新:基于城市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并从内源和外源两个层面揭示其成因。研究价值: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效率 时空演进 地理探测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