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04)
- 2023(6865)
- 2022(5375)
- 2021(4625)
- 2020(3236)
- 2019(6971)
- 2018(6324)
- 2017(12187)
- 2016(6508)
- 2015(6751)
- 2014(6692)
- 2013(6494)
- 2012(5966)
- 2011(5504)
- 2010(5124)
- 2009(4075)
- 2008(3622)
- 2007(3243)
- 2006(2752)
- 2005(2353)
- 学科
- 济(32859)
- 经济(32842)
- 管理(19478)
- 业(14100)
- 环境(12647)
- 地方(12279)
- 方法(10352)
- 农(9579)
- 数学(9485)
- 企(9416)
- 企业(9416)
- 数学方法(9412)
- 中国(8167)
- 地方经济(7829)
- 学(7301)
- 农业(7232)
- 业经(7099)
- 划(6268)
- 资源(5520)
- 财(5489)
- 规划(5352)
- 环境规划(5225)
- 和(5188)
- 发(5134)
- 生态(4481)
- 融(4460)
- 金融(4458)
- 贸(4438)
- 贸易(4437)
- 产业(4248)
- 机构
- 学院(92063)
- 大学(87980)
- 济(39630)
- 经济(38912)
- 管理(33630)
- 研究(32247)
- 理学(29647)
- 理学院(29281)
- 管理学(28833)
- 管理学院(28671)
- 中国(22881)
- 科学(20916)
- 京(17135)
- 财(16483)
- 所(15560)
- 中心(14708)
- 农(14580)
- 研究所(14551)
- 业大(13695)
- 财经(13499)
- 经济学(13104)
- 范(12943)
- 师范(12828)
- 江(12718)
- 院(12644)
- 经(12293)
- 经济学院(12044)
- 农业(11412)
- 州(10696)
- 科学院(10320)
- 基金
- 项目(71530)
- 科学(58208)
- 研究(52927)
- 基金(52294)
- 家(46291)
- 国家(45946)
- 科学基金(39759)
- 社会(35931)
- 社会科(34284)
- 社会科学(34279)
- 省(29920)
- 基金项目(28028)
- 划(24723)
- 自然(24299)
- 自然科(23692)
- 自然科学(23688)
- 自然科学基金(23194)
- 教育(22838)
- 编号(20544)
- 资助(18968)
- 发(18453)
- 重点(16996)
- 国家社会(15617)
- 创(15417)
- 发展(15106)
- 部(15066)
- 展(14849)
- 课题(14712)
- 成果(14546)
- 创新(14513)
共检索到124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华明 元鹏飞 朱治双
在中国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本文采用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Tapio脱钩弹性指数及追赶脱钩模型考察黄河流域碳排放特征及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与人均量增速放缓,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由2006—2010年期间的6.5%和5.4%下降至2011—2019年期间的1.6%和0.8%,碳强度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速为5.1%;(2)黄河流域91.2%的城市实现了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但其总体脱钩程度仍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3)各城市追赶脱钩状态不同,大部分城市处于强负脱钩状态,即与标杆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步扩大,但是碳强度差距逐步缩小。未呈现强负脱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南、宁夏与甘肃省。因此,为促进黄河流域低碳集约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应考虑在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上,借鉴标杆城市和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经验,制定合理的人口、产业和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敏 邹素娟
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2)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权 省域分配 减排潜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伟 成锦涛
选取2011—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9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信贷支持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并结合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绿色金融工具之间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绿色信贷发展具有显著的“本地—邻地”碳减排效应,同时各绿色金融工具之间存在“挤入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即切实推动黄河流域整体绿色信贷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区域绿色信贷促进碳减排的协同机制,从而引导各绿色金融工具合力发挥碳减排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石建文 杨秀云
运用IPCC方法测算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牧业减排固碳水平,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应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减排固碳对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减排固碳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保持平稳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整体减排固碳能力较好;(2)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各地级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大;(3)整体而言,减排固碳和经济增长水平对正面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农业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正面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环境规制、人口规模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主要受到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城镇化水平负向抑制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4)分地区而言,减排固碳对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及程度均存在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明志 王新培 郇馥莹
基于2006—2019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2)国家绿色能源政策引导促使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跃升;行业减碳增效差异化效应上呈现金融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碳增效效应尚未发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在黄河中游与资源型城市最为强劲。(3)绿色科技创新与金融规模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机制来源,但金融规模的中介作用呈U型,且当前未越过拐点。(4)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黄河流域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程度有所差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甜甜 黄宇 刘玲伟 潘驰鑫 马文倩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现行黄河立法的必要性,探析黄河立法的意义;继而结合国内立法形势及条件,探寻黄河流域立法的可行性路径;最后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主题,提出黄河立法框架,创新性提出关于黄河立法的建议,为黄河治理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流域立法 水沙关系 公众参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赵金彩 胥亚男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安梦天
黄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旱灾以及干支流水体污染等重大环境灾害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障碍。黄河流域灾害形成机理非常复杂:流域脆弱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相互作用使其面临较高的灾害风险,长期过度开发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增加了流域经济系统的易损性,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强化了灾害发生发展的强度与危害,化石能源富集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大了环境灾害治理的难度。要做好黄河流域减灾防灾的统筹规划,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动能转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与减灾法规,实现减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环境灾害 防灾减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武力超 王冉 巫丽敏
基于对《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边境调节税条款的解读及其规制商品的条件和征税标准预期,本文分析了减排应对"碳关税"的重要性,并提出产业角度减排为对策的应对措施,以期在前关税时期做好迎接冲击的准备。本文首先将我国国内产业分为九部门,利用脱钩(Tapio)分析各产业碳排放与产业增加值间的关系,关注各产业减排重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减排重要性及与美国行业碳控制倾向的对比,分析预测美国未来"碳关税"的产业倾向,针对我国电力、交通、制造、采掘及其他第三产业五个减排重点关注产业,分别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加快实现与欧美具有可比性的减排目标。贸易出口产业作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此次"碳关税"征收的主要对象,因此...
关键词:
碳关税 产业竞争力 减排 脱钩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