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43)
2023(10755)
2022(9108)
2021(8598)
2020(6918)
2019(16205)
2018(15510)
2017(28816)
2016(15459)
2015(17191)
2014(16949)
2013(16680)
2012(15334)
2011(13705)
2010(12925)
2009(11284)
2008(10425)
2007(8286)
2006(6761)
2005(5658)
作者
(41360)
(34937)
(34404)
(33028)
(21725)
(16708)
(15633)
(13805)
(13395)
(12001)
(11795)
(11718)
(10879)
(10785)
(10647)
(10496)
(10369)
(10193)
(9889)
(9883)
(8324)
(8232)
(8202)
(7978)
(7924)
(7866)
(7331)
(7309)
(6860)
(6844)
学科
(68854)
经济(68803)
管理(44703)
(39226)
方法(32038)
(31272)
企业(31272)
数学(29310)
数学方法(28913)
地方(18864)
(18024)
(16640)
中国(16511)
环境(15831)
业经(13342)
(13261)
农业(12468)
(11269)
贸易(11262)
(10925)
(10789)
(10439)
地方经济(10353)
(9504)
财务(9470)
财务管理(9446)
技术(9174)
企业财务(9021)
(9008)
资源(8462)
机构
学院(205137)
大学(203775)
(88735)
经济(87168)
管理(84425)
理学(74335)
理学院(73542)
管理学(72179)
管理学院(71797)
研究(68903)
中国(51105)
科学(42417)
(41008)
(37587)
中心(33504)
(32419)
(32369)
业大(31258)
财经(30577)
研究所(29971)
(28995)
(28111)
经济学(27444)
(27202)
师范(26943)
(26323)
农业(25230)
经济学院(24900)
北京(24502)
经济管理(23513)
基金
项目(155350)
科学(125297)
基金(115382)
研究(112465)
(100975)
国家(100230)
科学基金(87846)
社会(73720)
社会科(70096)
社会科学(70080)
(62574)
基金项目(61731)
自然(57597)
自然科(56246)
自然科学(56234)
自然科学基金(55155)
(51908)
教育(51151)
资助(45870)
编号(43917)
重点(35769)
(35073)
(34402)
(32832)
成果(32346)
国家社会(31260)
创新(30861)
科研(30549)
课题(29897)
教育部(29662)
期刊
(87372)
经济(87372)
研究(55188)
中国(37364)
学报(30257)
科学(29883)
管理(29540)
(28461)
(27183)
大学(23751)
学学(22537)
技术(19653)
农业(19224)
教育(18253)
(14949)
金融(14949)
业经(14474)
经济研究(14097)
财经(13957)
资源(13389)
(12029)
问题(11513)
统计(10960)
(10902)
技术经济(10371)
(10036)
科技(9850)
理论(9661)
(9434)
(9283)
共检索到289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敏  邹素娟  
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2)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华明  元鹏飞  朱治双  
在中国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本文采用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Tapio脱钩弹性指数及追赶脱钩模型考察黄河流域碳排放特征及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与人均量增速放缓,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由2006—2010年期间的6.5%和5.4%下降至2011—2019年期间的1.6%和0.8%,碳强度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速为5.1%;(2)黄河流域91.2%的城市实现了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但其总体脱钩程度仍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3)各城市追赶脱钩状态不同,大部分城市处于强负脱钩状态,即与标杆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步扩大,但是碳强度差距逐步缩小。未呈现强负脱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河南、宁夏与甘肃省。因此,为促进黄河流域低碳集约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应考虑在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上,借鉴标杆城市和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经验,制定合理的人口、产业和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昭英   田磊  
在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背景下,本文针对碳排放权合理分配的问题,采用改进的ZSG-DEA模型考虑各省(区、市)的减排潜力,探寻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区域减排潜力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减排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减排潜力组内差距较大,且低减排潜力组有50%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整体减排潜力不足,东北地区集中于中、低减排潜力组;(2)改进的ZSG-DEA模型计算出减排系数更加合理,缩减了减排压力差距,能通过缩小省(区、市)之间的不公平程度来降低政策实施难度;(3)综合减排潜力和减排系数两个方面发现,仍有部分省(区、市)如河南等处于低潜力高减排的状态,面临凭借自身条件难以有效降碳的困境,也有部分地区在碳减排方面“仍有余力”。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各区域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碳减排,在安排省(区、市)碳排放额度时要注重不同省(区、市)的减排潜力,同时加强减排责任意识,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袁广达  叶树旺  吴佳敏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加大了其重要支持措施的碳补偿制度完善,碳补偿制度的实施自然也为碳补偿审计提供需求。尤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地区,更应该重视碳补偿审计工作,以考核碳补偿效果,并作为环境治理有力政策工具。文章建构了碳补偿“三因素”审计模型,并通过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11—2018年的碳补偿情况模拟实施审计全过程,重点对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碳补偿额度进行核查,嵌入审计三阶段具体开展审计工作,厘清碳补偿活动中的补偿方受偿方,测算九省(区)2011—2018年的碳补偿和碳受偿额度。研究结果丰富了环境审计方法理论并对政府碳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珂  屈小娥  
文章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各省份的CO2排放绩效、减碳潜力和减碳规模,并研究了CO2排放绩效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绩效差异较大,CO2排放绩效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CO2排放绩效较低的省份主要以中西部板块的落后省份为主。减碳潜力和减碳规模测算结果表明,完成2020年单位产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行动目标,只有上海、北京、广东、海南、福建、黑龙江、湖南等少数省份能够完成该目标,山西、河北、内蒙、辽宁、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是重点监控省份,中西部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明志  王新培  郇馥莹  
基于2006—2019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2)国家绿色能源政策引导促使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跃升;行业减碳增效差异化效应上呈现金融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碳增效效应尚未发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在黄河中游与资源型城市最为强劲。(3)绿色科技创新与金融规模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机制来源,但金融规模的中介作用呈U型,且当前未越过拐点。(4)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黄河流域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程度有所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玉英   古祥凤   李亚洁   尚文英  
文旅产业发展潜力是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潜在的,能够被发掘出来以促进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能力。文章首先基于内外动因逻辑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测算了黄河流域65个市域的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并对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潜力空间特征及等级序列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发展环境和科技创新是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子。(2)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潜力整体偏低,空间上存在极化现象,呈现出以西安、郑州和青岛为核心,以济南、兰州、呼和浩特和太原为次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潜力增长极主要是历史文化名城类的优秀旅游城市。(3)黄河流域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区划分为5个等级:全优潜力区、重点潜力区、一般潜力区、亚潜力区和后备潜力区,其中属于亚潜力区和后备潜力区的占总样本市域的65.28%。(4)在省域尺度上,文旅产业发展潜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山东、陕西、内蒙古、河南、青海、山西、甘肃、宁夏,其中山东和内蒙古的文旅产业发展潜力等级序列相对完善,河南省相对较完善,其他省域的潜力等级序列均不完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旭光   宋梅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基于修正后的碳赤字确定碳补偿金额和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于2007年首次出现碳失衡,到2018年城市碳赤字率高达62%;(2)经过修正资源型城市有166 157万吨历史碳排放被调整到了非资源型城市,个别城市碳补偿主客体地位发生转换;(3)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呈现“东北补偿西南,中下游补偿上游”的空间格局,省会等发达城市需要支付的补偿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以玉树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生态盈余区应当优先受偿,以下游威海等经济较发达且补偿金额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城市应当率先支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旭光   宋梅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基于修正后的碳赤字确定碳补偿金额和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于2007年首次出现碳失衡,到2018年城市碳赤字率高达62%;(2)经过修正资源型城市有166 157万吨历史碳排放被调整到了非资源型城市,个别城市碳补偿主客体地位发生转换;(3)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呈现“东北补偿西南,中下游补偿上游”的空间格局,省会等发达城市需要支付的补偿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以玉树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生态盈余区应当优先受偿,以下游威海等经济较发达且补偿金额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城市应当率先支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伟   成锦涛  
选取2011—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9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信贷支持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并结合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绿色金融工具之间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绿色信贷发展具有显著的“本地—邻地”碳减排效应,同时各绿色金融工具之间存在“挤入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即切实推动黄河流域整体绿色信贷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区域绿色信贷促进碳减排的协同机制,从而引导各绿色金融工具合力发挥碳减排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石建文   杨秀云  
运用IPCC方法测算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牧业减排固碳水平,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应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减排固碳对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减排固碳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保持平稳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整体减排固碳能力较好;(2)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各地级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大;(3)整体而言,减排固碳和经济增长水平对正面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农业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正面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环境规制、人口规模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主要受到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城镇化水平负向抑制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4)分地区而言,减排固碳对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及程度均存在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