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53)
2023(12074)
2022(10579)
2021(9702)
2020(7890)
2019(18186)
2018(18070)
2017(34877)
2016(19256)
2015(21460)
2014(21491)
2013(21332)
2012(19369)
2011(17575)
2010(17177)
2009(15125)
2008(14334)
2007(12208)
2006(10556)
2005(8929)
作者
(56282)
(46598)
(46291)
(44055)
(29306)
(22369)
(20990)
(18557)
(17739)
(16260)
(16128)
(15566)
(14592)
(14426)
(14346)
(14141)
(14084)
(13953)
(13165)
(13097)
(11692)
(11163)
(11074)
(10489)
(10389)
(10250)
(10172)
(10105)
(9390)
(9203)
学科
(78794)
经济(78723)
管理(54131)
(48481)
(39735)
企业(39735)
方法(36542)
数学(31995)
数学方法(31660)
(20214)
地方(19833)
(18992)
中国(18595)
环境(16914)
业经(16866)
(16394)
农业(13910)
(13443)
(12416)
贸易(12411)
理论(12380)
(12042)
(11977)
技术(11676)
地方经济(11168)
(10983)
(10343)
教育(10307)
财务(10285)
财务管理(10270)
机构
大学(269780)
学院(268973)
管理(109315)
(102428)
经济(100145)
理学(96264)
理学院(95119)
管理学(93366)
管理学院(92905)
研究(89582)
中国(63309)
科学(59960)
(57151)
(45263)
(44973)
业大(43924)
(43096)
研究所(41825)
中心(40141)
(37263)
(37171)
师范(36913)
财经(35759)
农业(35737)
北京(35521)
(32995)
(32553)
(30681)
师范大学(30069)
经济学(29660)
基金
项目(197422)
科学(155640)
基金(143068)
研究(141989)
(125804)
国家(124806)
科学基金(107164)
社会(88287)
社会科(83699)
社会科学(83675)
(78531)
基金项目(77692)
自然(71649)
自然科(69910)
自然科学(69896)
自然科学基金(68610)
(66320)
教育(64377)
编号(57770)
资助(57761)
成果(45092)
重点(44571)
(42967)
(42456)
(40983)
课题(39568)
创新(38235)
科研(38112)
计划(36774)
大学(36008)
期刊
(105971)
经济(105971)
研究(73852)
中国(45976)
学报(45659)
科学(42093)
(39724)
管理(37116)
大学(33639)
学学(31723)
(29668)
教育(29555)
农业(28423)
技术(22659)
业经(18002)
(17411)
金融(17411)
经济研究(16406)
财经(15844)
资源(15007)
图书(14950)
科技(14374)
(14334)
问题(13727)
(13402)
理论(13185)
技术经济(12849)
(12442)
实践(12351)
(12351)
共检索到3692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陈慧杰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采用KDE及ArcGIS图示法探究效率的区异性及动态演进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时空演进的内源性、外源性驱动因素。[结果](1)从总体变化趋势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平均值在0.95-1.10,呈“降-升-降-升”的“W”型波动上升特征,2011年和2015年为低点;(2)从流域动态演进看,全流域存在“优者更优”现象,中下游地区两极分化明显,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提升幅度从上游到中下游递增;(3)从省域异质性看,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效率值由上游向中下游递增,高效率省份数量在增多;(4)外源性因素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力,滴灌灌溉面积占比、经济发展水平、每千公顷施用化肥折纯量是控制性因子。[结论] 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绿色效率驱动因素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用水效率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兢   张闻顺   李程祎   寇敬雯   王梅梅   薛冰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异速增长模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7—2020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4元/m~3、3755.56元/m~3、457.73元/m~3,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呈现先负异速后正异速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第三产业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废水达标率、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比例、人均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边际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水资源之间的权衡与协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平  沈颖双  苏畅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效率直接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和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值的时空异质性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范围内城市碳排放效率呈“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格局。(2)空间格局由“中心高,四周低”向“高值区集聚,低值区分散”转变。(3)人均GDP和政府干预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4)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政府监管、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伟  许淑婷  郭岫垚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1997—2017年,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总体呈"高—低—高"的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7—2003年总体呈降低趋势,2004—2010年迅速增长后于2009年下降,2011—2017年持续下降后于2015年上升。②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相对较低,中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东部的山东省能源综合效率优势显著。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地区能源综合效率由非均衡逐渐向均衡转变。③能源综合效率驱动因子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财政分权、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黄河流域省份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共同驱动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地区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流域内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江彪  王亚娟  马静  
文章通过构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考察2010—2018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总量增长与规模扩张仍是流域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方面;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环境治理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方面,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和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是影响流域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曙光  韩晋尧  尹鹏  
面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宏观背景,聚焦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运用DEA-Tobit两阶段方法,分析2010—2019年黄河流域53个地级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整体有所提升,分流域综合技术效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和黄河上游。(2)黄河流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地区差异显著,低效诱因各异,纯技术效率低下和规模报酬递减阻碍了城市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3)不同因素对各区域具有差别影响,其中人口密度在黄河上游和中游分别在1%,5%显著水平上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技术效率产生积极作用,而财政自由度抑制了黄河上游的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岳海珺  郝云飞  刘文斐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流域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右拖尾和极化现象;从内源性因素看,经济发展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从外源性因素看,人口密度差异对流域整体及中上游地区的驱动作用较高,外在因素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解释力。研究创新:基于城市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并从内源和外源两个层面揭示其成因。研究价值: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