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79)
- 2023(4073)
- 2022(3438)
- 2021(3185)
- 2020(2562)
- 2019(5501)
- 2018(5359)
- 2017(10189)
- 2016(5713)
- 2015(6215)
- 2014(6346)
- 2013(6138)
- 2012(5726)
- 2011(5339)
- 2010(5285)
- 2009(4888)
- 2008(4769)
- 2007(4064)
- 2006(3675)
- 2005(3266)
- 学科
- 济(27873)
- 经济(27860)
- 管理(17931)
- 业(11786)
- 地方(11483)
- 环境(10921)
- 方法(9868)
- 企(9298)
- 企业(9298)
- 数学(8805)
- 数学方法(8659)
- 地方经济(7535)
- 学(6826)
- 划(6487)
- 中国(6007)
- 农(5866)
- 财(5217)
- 规划(5055)
- 资源(4959)
- 环境规划(4782)
- 和(4726)
- 业经(4434)
- 农业(4215)
- 域(4160)
- 区域(4156)
- 发(4045)
- 生态(4028)
- 务(3262)
- 财务(3256)
- 财务管理(3250)
- 机构
- 学院(81350)
- 大学(80339)
- 济(31260)
- 研究(30937)
- 经济(30419)
- 管理(29665)
- 理学(25590)
- 理学院(25200)
- 管理学(24513)
- 管理学院(24376)
- 中国(22411)
- 科学(21415)
- 京(17984)
- 所(16144)
- 研究所(14901)
- 中心(14075)
- 财(13325)
- 农(13197)
- 范(12620)
- 院(12517)
- 师范(12504)
- 业大(12365)
- 江(12098)
- 北京(11387)
- 财经(10661)
- 农业(10456)
- 州(10388)
- 师范大学(10137)
- 省(10093)
- 科学院(9716)
- 基金
- 项目(60058)
- 科学(47937)
- 基金(43224)
- 研究(42221)
- 家(38808)
- 国家(38549)
- 科学基金(32853)
- 社会(27116)
- 社会科(25739)
- 社会科学(25732)
- 省(24725)
- 基金项目(23020)
- 自然(21787)
- 划(21213)
- 自然科(21124)
- 自然科学(21118)
- 自然科学基金(20640)
- 教育(18009)
- 资助(17497)
- 编号(16168)
- 发(14435)
- 重点(14336)
- 部(12457)
- 成果(12432)
- 课题(12100)
- 计划(12064)
- 科研(11725)
- 创(11707)
- 国家社会(11479)
- 发展(11432)
共检索到119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昌河
本文在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环境的评估划分指标、区划系统、评估方法和区域划分方案,将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灾害带,14个灾害区和31个灾害小区,并对各灾害环境类型区的主要特征和整治重点作了概要描述。
关键词:
黄河流域,灾害环境,评估指标,区域划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安梦天
黄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旱灾以及干支流水体污染等重大环境灾害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障碍。黄河流域灾害形成机理非常复杂:流域脆弱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相互作用使其面临较高的灾害风险,长期过度开发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增加了流域经济系统的易损性,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强化了灾害发生发展的强度与危害,化石能源富集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大了环境灾害治理的难度。要做好黄河流域减灾防灾的统筹规划,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动能转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与减灾法规,实现减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环境灾害 防灾减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预警研究课题组
一、黄河流域大旱大涝时空特征本研究采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中五级划分标准,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我们取其中1级和5级分别作为大涝和大旱的指标。1级是指持续时间长而强大的降水,大范围大水;5级是指持续数月干旱或跨季度旱,大范围严重干旱。按以下标准评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亚莉 张戈 邵景力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是正确评价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该文阐述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即以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和水力联系为依据,一级地下水系统以黄河一级支流流域分水岭为边界,二级系统主要考虑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裂隙、溶隙)以及黄河支流流域的分布。根据划分原则,将研究区分为9个一级地下水系统,31个二级系统,并论述了各地下水系统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此外,该研究还对黄河下游地区和鄂尔多斯闭流区的地下水系统边界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表闭流区内,同样存在有相应的浅层地下水闭流区系统;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段,则充分考虑了黄河作为分水岭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即以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范围作为地下水...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边界 含水介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子晨
生态治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基于2004—2019年面板统计数据,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治理绩效。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绩效整体欠佳,最差年份为2007年,最佳年份为2016年,地区差异显著,其中山东省、河南省较好。空间计量分析影响因素得出与常识性不同的观点:一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不佳,从经济上讲,根源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不统筹的治理损耗,而非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污染;二是流域人均水资源量越高,越有可能带来较低的生态治理水平;三是城镇化对生态治理绩效的影响复杂,但总体上呈现积极效应;四是技术创新和重视教育对生态治理具有全流域的正面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海涛 徐楦钫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李春荷 朱永明
基于2018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数据,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级递增、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2)在影响城市群整体差异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群际差异,排名第二的则是群内差异,群内差异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呈反比关系。(3)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在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维度上差异较大,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维度上差异较小。高、中等级城市群“老化病”明显,低等级城市群“落后病”明显,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李春荷 朱永明
基于2018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数据,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级递增、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2)在影响城市群整体差异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群际差异,排名第二的则是群内差异,群内差异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呈反比关系。(3)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在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维度上差异较大,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维度上差异较小。高、中等级城市群“老化病”明显,低等级城市群“落后病”明显,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分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欣 刘仕鑫 赵立燕 高洪涛 李敬锁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116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DEA、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探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变化来看,耕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省域、流域内部差异程度均有所缓解。2)从空间特征来看,耕地利用效率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耕地利用效率高值由点状分布逐渐向带状分布演变,重心坐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呈现“东北-西南”的变化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耕地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城镇化、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各因素在黄河流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耕地生产要素投入三方面提升流域耕地利用效率的路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武占云 孙劭 张双悦 王伟
增强气候韧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IPCC“灾害—暴露度—脆弱性”的气候风险框架和“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化韧性”的韧性理论框架,系统评估黄河流域气候韧性水平。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气候风险和城市韧性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均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特征;(2)黄河流域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下游地区上升最为显著,是极端降雨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高发区;(3)黄河流域城市类型以脆弱型和高风险城市为主,且不同城市类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发生明显跃迁和转变。为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应差异化实施气候应对策略,协同推进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流域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气候变化 气候风险 城市韧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敏纳 蔡舒 覃成林
在测度经济空间分异程度和识别经济空间组织型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1990—2006年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日趋加剧的经济分异,目前东部经济空间已现多核心—边缘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较高水平的均衡化趋势,而中西部经济增长水平总体较低,经济空间中只有少量增长极和增长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内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中西部内内蒙古和河南的相对经济实力增强,其他省区的相对经济实力减弱,中西部经济空间格局越来越不均衡。由此推断,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流域内改革开放进程的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汉华 罗俊 王瑶
基于2008—2018年黄河流域4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水资源相关面板数据,文章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性及其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和产业升级对效率值影响显著,剔除环境变量之后,纯技术效率成为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在集聚程度上表现为波动下降态势,效率较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时间变化,效率值逐步减小,城市间效率差异呈扩大趋势,向中低效率转变的可能性增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