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10)
- 2023(4684)
- 2022(3772)
- 2021(3469)
- 2020(2667)
- 2019(5920)
- 2018(5572)
- 2017(10476)
- 2016(5762)
- 2015(6161)
- 2014(6221)
- 2013(6165)
- 2012(5623)
- 2011(5305)
- 2010(5195)
- 2009(4689)
- 2008(4627)
- 2007(3997)
- 2006(3598)
- 2005(3074)
- 学科
- 济(29330)
- 经济(29316)
- 管理(15854)
- 地方(12628)
- 业(10102)
- 方法(9249)
- 数学(8458)
- 数学方法(8282)
- 地方经济(7939)
- 中国(7147)
- 企(7037)
- 企业(7037)
- 农(6621)
- 资源(6581)
- 环境(6250)
- 学(6176)
- 业经(5518)
- 和(5137)
- 农业(4842)
- 发(4675)
- 划(3707)
- 财(3706)
- 生态(3475)
- 制(3308)
- 产业(3199)
- 融(3183)
- 金融(3181)
- 人事(3058)
- 人事管理(3058)
- 理论(2980)
- 机构
- 学院(83690)
- 大学(82194)
- 济(31940)
- 研究(31454)
- 经济(31046)
- 管理(30116)
- 理学(25914)
- 理学院(25459)
- 管理学(24880)
- 管理学院(24720)
- 科学(22376)
- 中国(22353)
- 京(17890)
- 所(16261)
- 研究所(15132)
- 中心(14185)
- 范(13777)
- 师范(13682)
- 农(13264)
- 财(13173)
- 业大(12211)
- 江(12209)
- 院(11917)
- 师范大学(11196)
- 北京(11058)
- 州(10733)
- 财经(10637)
- 科学院(10626)
- 农业(10541)
- 省(10058)
- 基金
- 项目(63211)
- 科学(50827)
- 基金(45939)
- 研究(43837)
- 家(41271)
- 国家(41011)
- 科学基金(35247)
- 社会(28713)
- 社会科(27397)
- 社会科学(27388)
- 省(25951)
- 基金项目(25011)
- 自然(23450)
- 自然科(22713)
- 自然科学(22707)
- 自然科学基金(22245)
- 划(21562)
- 教育(18862)
- 资助(17870)
- 编号(17395)
- 发(15457)
- 重点(14853)
- 成果(13079)
- 部(12815)
- 创(12348)
- 国家社会(12332)
- 课题(12284)
- 发展(12153)
- 计划(12108)
- 展(11984)
共检索到119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凤平 王晓宇 夏天 王维
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诊断及优化耦合模型,诊断黄河流域2011~2020年的水资源空间均衡水平,并依据诊断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未实现空间布局均衡,各省区存在供用水不均衡问题。②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供水量至少分别减少1.68亿m~(3)、0.88亿m~(3)、2.49亿m~(3)、0.51亿m~(3)、0.44亿m~(3)、1.39亿m~(3)、1.60亿m~(3);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用水量至少分别减少0.18亿m~(3)、0.59亿m~(3)、2.43亿m~(3)、1.64亿m~(3)、5.64亿m~(3)、0.37亿m~(3)、0.67亿m~(3)、1.96亿m~(3)、1.46亿m~(3),可改善流域水资源供用水不均衡问题。③流域水资源实现空间布局均衡后,供用水规模将减少近90亿m~(3)、供用水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晓华
协同提升黄河流域各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创新创业能力的空间均衡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城市创新创业能力整体实现了协同提升,尽管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但其空间重心整体西移,空间形变的发散性、均衡性发展态势明显,流域内部及两两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持续缩小,且在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将长期向着更高水平方向收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宫连英 罗其友 陶陶 薛志士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本文围绕水资源最优利用问题,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原则,农业水资源在地区之间、作物之间以及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之间的合理配置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琦 段春青 陈晓楠
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科学评判,针对评价中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征,建立起基于云理论的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用水条件等11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模糊对比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等级,并通过模糊变换,确定综合评判等级。云模型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隶属函数描述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并利用超熵概念考虑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更符合实际评判的情况。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
关键词: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 云模型 综合评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宁宁 粟晓玲 周云哲 牛纪苹
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可为有效调控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和消除水资源超载区提供依据。从水资源承载力新内涵出发,构建"量—质—域—流"的四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评价等级标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指标间存在耦合关系等特点,采用可考虑指标间耦合关系的EFAST算法计算权重,结合可处理评价不确定性问题的联系熵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为例,计算得权重与熵权法进行比较,对2015年流域61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EFAST算法计算权重比熵权法更合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Ⅰ级(极高)、Ⅱ级(较高)、Ⅲ级(中等)、Ⅳ级(较低)和Ⅴ级(极低)的地市数量占评价总地市数的比例分别为0、4.9%、18.1%、63.9%和13.1%,其中Ⅳ级和Ⅴ级分布在除青海省外的其他省区的地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汉华 罗俊 王瑶
基于2008—2018年黄河流域4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水资源相关面板数据,文章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性及其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和产业升级对效率值影响显著,剔除环境变量之后,纯技术效率成为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在集聚程度上表现为波动下降态势,效率较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时间变化,效率值逐步减小,城市间效率差异呈扩大趋势,向中低效率转变的可能性增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丽娜 王红瑞 程晓冰 郝芳华 刘昌明
该文在介绍黄河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法制体系、管理体制、现行制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并依据黄河流域实际情况提出 :健全法规体系、改善管理体制、深化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疏通经费渠道等改革措施 ,进而建议建立以健全的法制为主、以行政手段和市场调控为辅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资源管理 改革设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春梅 袁汝华
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是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以水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 ,从黄河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 ,以利用水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 ,测算了黄河水资源的理论价值 ,为制定黄河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资源价值 影子价值 优化分配模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凯 孙雪梅
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利用效益直接关乎到其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均方差决策法,测算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行政单元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指数为0.502,从上游(0.476)、中游(0.496)到下游(0.555)依次递增。具体而言,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整体差异较小,生态效益中、上游地区波动较大,社会效益地区间差异明显;从时间演化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9年的0.414提高到2018年的0.502,上、中、下游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变化趋势与综合效益大体一致,均为稳健型增长;对比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的空间差异,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低综合利用效益阶段的地区由最初的10个降为0个,处于高综合利用效益阶段的地区由最初的3个增至35个。其中,青海海西州进步最明显,宁夏段、甘肃段稳定处于中综合利用效益阶段,山西、河南段有较大改善,山东段综合利用效益整体较高。基于此,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益现状提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资源 利用效益 均方差决策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文超
文章基于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以黄河流域313个县域的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时空演化情况。结果显示:2010—2018年黄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绝对程度在拉大,相对程度在不断缩小,同时呈现着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而且空间集聚的程度在不断强化。从空间集聚的形态看,"高-高"型县域主要集聚在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的北部,少数分布在山东;"低-低"型县域主要集聚在黄河上游的西部地区;"低-高"型的塌陷型和"高-低"型的极化型县域相对较少。2018年,"高-高"型县域有局部扩散的现象,"低-低"型县域出现了向西扩散和向山西转移的趋势,"高-低"型的极化型县域数量明显增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县域经济 时空演化 ESDA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晖 杨志峰 郑小康 庞爱萍
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是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保证。随着水资源短缺引起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水资源开发阈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和"可供水量"等,到考虑生态需水和水质保护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本文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及其计算模型,即考虑水资源量、不可利用的洪水量、被污染水量、生态需水量及重复计算水量,综合计算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资源开发面临严峻挑战。以黄河流域为例,运用该阈值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进行初步计算,得到开发阈值多年平均约为238亿m3,占黄河天然径流量的40%左右,符合国际公认的流域水资源开发标准。
关键词:
流域 水资源开发 阈值模型 黄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樊双涛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发展格局。运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思想,研究了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增长极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增长极;在流域内,陇海—兰新发展轴、京沪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基本形成,京津—包昆发展轴处于发育之中;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因此,建议构建"三极引领,五点支撑,轴带衔接,网络互联"的黄河流域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为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空间组织基础。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空间发展格局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霞 张杰飞 李洁 修长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尤其值得重视。基于黄河流域沿线5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及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游和下游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上游略有扩大,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根源。(4)样本期内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未发生变化,但障碍因素排序及障碍度波动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霞 张杰飞 李洁 修长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尤其值得重视。基于黄河流域沿线5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及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游和下游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上游略有扩大,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根源。(4)样本期内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未发生变化,但障碍因素排序及障碍度波动存在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