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24)
2023(13254)
2022(11660)
2021(10908)
2020(9082)
2019(20846)
2018(20755)
2017(39832)
2016(22299)
2015(24752)
2014(24913)
2013(24581)
2012(22763)
2011(20621)
2010(20501)
2009(18521)
2008(18221)
2007(15848)
2006(13719)
2005(12039)
作者
(66944)
(55806)
(55336)
(52820)
(35510)
(26810)
(25109)
(22125)
(21078)
(19888)
(19158)
(18876)
(17783)
(17531)
(17422)
(17258)
(16928)
(16539)
(15965)
(15723)
(14090)
(13722)
(13461)
(12699)
(12537)
(12475)
(12371)
(12257)
(11380)
(11341)
学科
(86290)
经济(86192)
管理(59867)
(56617)
(46542)
企业(46542)
方法(39557)
数学(34112)
数学方法(33654)
(22818)
(22465)
中国(21587)
地方(20884)
(20559)
业经(18585)
农业(15450)
理论(14851)
(14574)
(14498)
贸易(14493)
(14308)
(13984)
环境(13898)
(13254)
技术(13242)
财务(13189)
财务管理(13166)
企业财务(12547)
(12499)
银行(12439)
机构
大学(317282)
学院(315025)
管理(121216)
(116807)
经济(114049)
研究(111217)
理学(105734)
理学院(104383)
管理学(102219)
管理学院(101653)
中国(78679)
科学(74765)
(68644)
(58700)
(58582)
研究所(54266)
(52459)
业大(52020)
中心(49000)
农业(46653)
(45378)
(44422)
师范(43942)
北京(43149)
财经(42769)
(40331)
(38892)
(37490)
师范大学(35707)
技术(34478)
基金
项目(224602)
科学(175245)
基金(161481)
研究(159147)
(143972)
国家(142781)
科学基金(120263)
社会(97106)
社会科(91826)
社会科学(91799)
(88889)
基金项目(86363)
自然(81346)
自然科(79415)
自然科学(79392)
自然科学基金(77949)
(76034)
教育(72729)
资助(66570)
编号(64165)
成果(52461)
重点(51276)
(48688)
(48462)
(46237)
课题(45242)
科研(43537)
计划(43253)
创新(43200)
大学(40598)
期刊
(125028)
经济(125028)
研究(88685)
学报(59001)
中国(56854)
(52844)
科学(52242)
大学(42518)
管理(42226)
学学(40115)
(37673)
农业(37289)
教育(36263)
技术(25425)
(23747)
金融(23747)
业经(20368)
财经(19884)
(19436)
经济研究(19361)
图书(17394)
(16814)
科技(16354)
(16327)
问题(16189)
业大(15763)
资源(15723)
理论(15019)
技术经济(14179)
实践(13946)
共检索到447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忠  刘秀菊  林永增  王树林  
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为资料,对构成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目标性状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布特点显示,皮棉产量主要集中在900~1 300 kg/hm2,2.5%跨长集中在27~30 mm,比强度集中在18~22 cN/tex,麦克隆值集中在3.7~4.9;从不同年代及不同单位育成品种来看,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皮棉产量明显提高,2.5%跨长和比强度有所改善,但麦克隆值呈逐渐变粗趋势,河北、河南及江苏省育成品种该趋势更加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及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2.5%跨长、比强度及麦克隆值呈显著或不显著的负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宝敏  李智勇  
中国竹类资源现主要分布在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然而,根据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表明,5 0 0 0年来,我国竹类的古今分布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唐代以前,黄河流域有较多的竹类分布,竹类自然分布区北界可达北纬39—4 0°,而今天为北纬35°,往南退缩了4~5°。竹类分布区退缩的原因,主要受气候变冷、变干的影响。竹类植物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可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指示物种。当代气候变暖,在我国北方扩大竹类的栽培面积是十分有利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  江琳郎  王净净  赵晨杰  谷梦媛  曹盟佳  唐文家  
为了辨识流域淡水有毒鱼类区系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和流域调查数据对黄河流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空间分布及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分布有毒鱼类67种,隶属10目16科41属,占鱼类总物种数的33.33%。在分类阶元上,从高阶到低阶分类单元中有毒鱼类占比逐渐降低。空间分布上,有毒鱼类物种数从源头到下游河口依次递增。黄河流域有毒鱼类中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 extremus)仅分布源头和上游河段,而弓斑东方鲀(Takifugu ocellatus)、星弓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仅生活在下游河段,其余类型有毒鱼类在各河段均有分布。相似性分析表明各河段有毒鱼类区系分布相似较高,卡方检验(χ~2)表明各河段有毒鱼类分布无显著差异(P> 0.05)。黄河流域分布的67种有毒鱼类中共有6种毒素类型:胆毒25种,刺毒24种,卵毒7种,肝脏毒5种,鲀毒4种和血清毒2种。流域毒素类型以胆毒和刺毒为主体,与淡水有毒鱼类主要毒素类型吻合,且主要集中在鲤形目、鲇形目和鲈形目等3目。流域有毒鱼类食性类型共计7种,主要以肉食性和无脊椎动物食性为主,分别占有毒鱼类物种数的32.83%和28.36%。综合统计分析,黄河流域有毒鱼类分布广泛且毒素类型多样,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有毒鱼类辨识和开发利用有毒鱼类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远见  傅旭东  王光谦  
对于黄河流域降雨时空分布规律的探究,有助于从细部区分不同区域和时段的降雨变化对黄河干支流产流产沙的影响,对于黄河水循环的科学研究和治黄工程措施均有重要意义。利用黄河流域内分布的67座气象站点,使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过去59年(1959—2017年)的黄河流域降雨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具有7种典型的降雨空间分布类型;其中,源区(III区)全区域的年降雨量均有显著的增加趋势,是缓解黄河流域用水紧张的积极自然因素;多沙粗沙区(IV区)的年中大雨日数有显著的减少趋势,这可能是黄河下游近年来沙量锐减的原因之一。进一步的降雨序列频谱分析结果,一方面证实了2~4年的短周期是黄河流域多数站点降雨普遍最显著的周期,另一方面也部分佐证了分区的合理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黎芳  王希  王香茹  杜明伟  周春江  尹晓芳  徐东永  卢怀玉  田晓莉  李召虎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应用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dpc)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的可行性。【方法】于2012—2014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和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进行,共包括6个独立试验。供试棉花品种为国欣棉3号(GX3)、欣抗4号(XK4)、石抗126(S126)和欣试17(XS17)。dpc化学封顶技术分为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简称dpc)、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增效型dpc(简称dpc+)相结合(简称dpc+dpc~+)两种方式,以在常规dpc化控基础上进行人工打顶(简称dpc+mt)为对照。【结果】2012...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建军  代建龙  李霞  李维江  董合忠  
黄河流域棉区是中国三大主要产棉区之一,改进栽培技术,对促进该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文中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棉田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多样化对棉花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阻碍;棉花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棉花管理复杂繁琐,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难以支撑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棉花生产投入大、效益低的问题成为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作者认为实行轻简化栽培是提高黄河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合全  李振怀  董合忠  李维江  唐薇  张冬梅  
【目的】垄作栽培与合理密植作为单项技术措施用于棉花生产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两者配合运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使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2010—2011年以K63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临清市研究了种植方式(平作和垄作)和密度(3、6和9株/m2)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变化动态、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平作情况下以中密度(6株/m2)的产量最高;垄作条件下以高密度(9株/m2)的产量最高,中、低密度(3—6株/m2)的产量较低,高密度垄作较传统的中等密度平作平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婷婷  唐涛  申恒伦  张长群  孙美琴  李斌  蔡庆华  
为了解香溪河流域碳、氮、磷的分布情况及水、陆生态系统中这些生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流域内河岸带土壤、河流水体及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它们在流域内的分布特点,探讨各要素在3种介质间的相关性及随河流级别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超过60%的样点土壤中TOC、TN含量处于"较丰富"或"丰富"等级,耕地附近样点的TOC、TN和磷矿区附近样点的TP普遍偏高。河流水体及沉积物中各要素的含量都与土壤中的含量紧密相关,但水、陆介质间TP的相关性较TOC、TN强。低级别河流样点土壤中TOC、TN、C/P、N/P值和沉积物中C/P及N/P值整体较高级别河流样点高。结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海霞  权东计  马建军  
依据“三普”文物调查调查资料、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调查资料、项目研究团队多年实地勘查资料和相关遗产地规划研究成果等多源信息建立自治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采用集群理论与空间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文物遗存文化主要特色及价值,提出黄河流域(宁夏段)“五带两心多节点”文物保护利用布局构想及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钟顺昌  邵佳辉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Kernel密度估计及Markov链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演进特征;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采用变异系数及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收敛性。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创新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依赖性和集聚性。重心迁移呈现“先东偏南,后西南”的过程,邻域创新环境直接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创新发展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整体来看,创新发展水平较低等级的城市,跨期3~5年能够实现等级向上跳跃式跨越发展,空间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降低;创新发展在中下游呈现“极化→收敛”的周期性特征,而在上游呈现“极化→收敛”的演化态势。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及其中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均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M”形变化特征,且内部差异在2009年后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格局;中游内部创新发展差异是总体创新发展差异的缩影;创新发展的上中下游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呈现倒“U”形变化;仅上游呈σ收敛,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均存在条件β和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整体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特征。研究创新: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其创新发展差异的来源与贡献,检验其收敛性。研究价值:对缩小黄河流域创新发展差异,实现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花  张晓瑶  陆林  张潇  李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 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述海   郝杰   姚文静   岳伟佳   李岩涛   李高源   魏金钊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济南段)的土壤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为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调查区土壤样品,分析29种土壤元素指标,用统计学、空间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元素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行政区的分布特征,农作物营养元素区域差异化及影响因素。【结果】黄河流域(济南段)内元素背景值明显偏高的有Hg、As、Cd、S、Corg、Co、N、B、CaO、Se、F,大多数元素变异系数在0.25以下,部分有害元素变异系数大于0.4。不同行政区表层土壤中大多数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小,即元素分布均匀,MgO变异系数达0.7以上,说明人为因素对此类元素的影响较大。不同土壤类型中的S、Corg和N等元素有明显差异,其中农村宅基地中的CaO、Zn、MgO和Na_(2)O偏高。调查区表层土壤全氮含量以中等丰度为主,占调查区面积的62.60%;全磷含量丰富,中等以上等级区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0.69%;全钾以二级较丰富为主,面积占调查区76.87%。黄河流域(济南段)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为普通潮土,成土母质含丰富CaCO_(3),使pH值高于7.5。【结论】黄河流域(济南段)内大多数元素区域分布均匀,土壤污染压力较小,与直管区工业发展程度整体不高的背景相吻合。Hg元素变异系数较高(>0.4),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产生了影响。大部分地区N、P、K等较富集,适合发展种植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肖双喜  刘小和  
棉花单产的增加是保证我国棉花供给的重要途径。基于我国河南、江苏、山东三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构建了我国棉花单产影响因素模型。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棉花的人工、化肥、农药、地膜、灌溉及其他项投入已经达到或超过最佳投入点,而技术培训与农业基础设施则远远落后于最佳投入点,这是现阶段提高我国棉花单产的潜力所在。最后,本文指出政府应加大对棉花主产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提高我国棉花单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