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11)
2023(11010)
2022(9268)
2021(8192)
2020(6605)
2019(14366)
2018(13454)
2017(25491)
2016(13707)
2015(14642)
2014(14302)
2013(14126)
2012(13023)
2011(12200)
2010(12182)
2009(11132)
2008(10465)
2007(9264)
2006(8523)
2005(7347)
作者
(43586)
(36666)
(36421)
(34464)
(22771)
(17601)
(16180)
(14299)
(13702)
(12618)
(12441)
(12141)
(11944)
(11283)
(11270)
(11207)
(10889)
(10873)
(10509)
(10325)
(9295)
(8871)
(8640)
(8359)
(8357)
(8027)
(7801)
(7721)
(7324)
(7250)
学科
(81530)
经济(81479)
管理(34693)
(29880)
方法(27828)
数学(24223)
数学方法(24072)
地方(22231)
(21653)
企业(21653)
(16790)
(16471)
中国(16440)
业经(15020)
地方经济(14405)
环境(12631)
农业(12433)
(11589)
(10852)
贸易(10848)
(10383)
产业(9315)
(9176)
(9056)
(8819)
金融(8817)
(8569)
理论(8213)
经济学(8200)
(8071)
机构
学院(207825)
大学(205401)
(93653)
经济(92005)
研究(78182)
管理(74439)
理学(65072)
理学院(64131)
管理学(62925)
管理学院(62552)
中国(55401)
科学(51184)
(42554)
(40528)
(40504)
研究所(37599)
(37061)
业大(34347)
中心(33687)
农业(32193)
财经(30569)
经济学(30275)
(29838)
(28794)
师范(28411)
(28218)
(27771)
经济学院(27171)
北京(26259)
科学院(25635)
基金
项目(146670)
科学(116206)
基金(108597)
研究(98339)
(98322)
国家(97575)
科学基金(82622)
社会(67293)
社会科(64079)
社会科学(64061)
基金项目(58846)
(58347)
自然(54497)
自然科(53196)
自然科学(53179)
自然科学基金(52215)
(48926)
资助(42929)
教育(42792)
编号(35604)
(34423)
重点(33834)
(30657)
(29986)
国家社会(29203)
计划(28780)
创新(28241)
科研(28241)
发展(26913)
(26593)
期刊
(106237)
经济(106237)
研究(58169)
学报(38801)
(35539)
科学(35349)
中国(34630)
大学(28032)
学学(27325)
(25376)
管理(25269)
农业(24410)
经济研究(18851)
业经(16088)
财经(15460)
技术(14857)
(14494)
金融(14494)
问题(13954)
(13519)
(12655)
资源(12417)
教育(11578)
技术经济(11295)
商业(10499)
统计(10362)
(10223)
(10164)
业大(9982)
科技(9898)
共检索到297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明月  王成新  赵金丽  李梦程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2009、2013、2017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并结合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H-H和L-L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其中L-L集聚区范围不断缩小,H-H集聚区从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地区逐渐延伸;②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东—西向成为其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方向;③交通区位条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俊远   梁静波   高翔  
文章基于旅游发展绩效的内涵,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的时空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旅游发展绩效等级呈现下游省份高于中游省份、中游省份高于上游省份的空间格局;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和环境是黄河流域旅游发展综合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敏纳  蔡舒  张慧蓉  覃成林  
基于广义要素禀赋视角系统研究1990—2006年黄河流域要素禀赋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禀赋和制度禀赋是影响经济空间分异的两大因素;非自然禀赋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逐步增强,自然禀赋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已较弱;改革开放引起制度禀赋改善、资本和劳动要素集聚,使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的综合要素禀赋优势逐步增强,这是黄河流域综合要素禀赋空间分异逐步加剧的根源;受综合要素禀赋空间分异态势的支配,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日趋加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望暾   多中措   靳雪   杨艳  
陕西作为黄河流域旅游资源赋存高密度区,其绿色发展对黄河流域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双碳”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收集2010—2021年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ML指数及Tob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陕西旅游绿色生产率(TGTFP)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在时序发展上,2010—2021年内陕西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呈上升态势,其静态TGTFP唯有2017年实现有效,动态ML指数在2010—2013年和2014—2019年内实现有效,但其他年份均表现为无效,在发展过程中均呈左高右低的山峰型。(2)在空间分异上,TGTFP呈现“关中最强,陕北高于陕南”的分异特征,三大区域内部市域发展渐趋均衡,而三大区域间分化显著导致了陕西总差异扩大。(3)影响因素上,政府干预、环境规制及城镇化水平等外部因素对陕西旅游绿色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仍有强烈的内部阻力来自旅游总收入、旅游能源消费及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望暾   多中措   靳雪   杨艳  
陕西作为黄河流域旅游资源赋存高密度区,其绿色发展对黄河流域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双碳”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收集2010—2021年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ML指数及Tob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陕西旅游绿色生产率(TGTFP)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在时序发展上,2010—2021年内陕西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呈上升态势,其静态TGTFP唯有2017年实现有效,动态ML指数在2010—2013年和2014—2019年内实现有效,但其他年份均表现为无效,在发展过程中均呈左高右低的山峰型。(2)在空间分异上,TGTFP呈现“关中最强,陕北高于陕南”的分异特征,三大区域内部市域发展渐趋均衡,而三大区域间分化显著导致了陕西总差异扩大。(3)影响因素上,政府干预、环境规制及城镇化水平等外部因素对陕西旅游绿色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仍有强烈的内部阻力来自旅游总收入、旅游能源消费及碳排放。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朝武  樊玲玲  吴贵华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年—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田彩云  管祥泰  田惠文  
文章以黄河流域26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地理联系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探讨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集聚型,在上、中、下游的空间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基本一致,标准差椭圆呈现弓弩状分布格局;(2)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重点村沿黄河“几”字形逐步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集聚格局;(3)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遗产型、农业生产型,各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交错分布,空间密度及地域分异显著;(4)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路密度是主导因素,其次是距最近城市距离、人均GDP和年旅游人次,其中,公路密度、距最近城市距离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组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花  张晓瑶  陆林  张潇  李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 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肖飞  郜瑞瑞  韩腾腾  张胜男  
研究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黄河流域不同级别的行政单元为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单元中有17座地级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18.68%;23个市辖区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区总量的11.79%;231个市辖县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县总量的42.46%。②城市收缩可划分为孤点式收缩、连绵式收缩和交错式收缩三种类型,其中孤点式收缩主要包括青海、山东和山西省部分市辖区县,连绵式收缩主要包括甘肃、内蒙古和河南省部分市辖区县,交错式收缩主要包括宁夏和陕西省部分市辖区县。③自然生态条件和政府特殊政策、产业结构转变中人口供给侧不足、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收缩,但其内部仍存在典型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