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7)
- 2023(17789)
- 2022(14779)
- 2021(13739)
- 2020(11232)
- 2019(25467)
- 2018(25640)
- 2017(48302)
- 2016(26645)
- 2015(30001)
- 2014(30164)
- 2013(29681)
- 2012(27400)
- 2011(24782)
- 2010(24960)
- 2009(22576)
- 2008(21866)
- 2007(19213)
- 2006(17246)
- 2005(15567)
- 学科
- 济(109885)
- 经济(109774)
- 管理(72742)
- 业(67335)
- 企(52432)
- 企业(52432)
- 方法(41289)
- 数学(35065)
- 数学方法(34677)
- 中国(33992)
- 农(33609)
- 地方(31843)
- 业经(26282)
- 学(24973)
- 财(23855)
- 农业(22659)
- 制(19875)
- 环境(19832)
- 贸(18669)
- 贸易(18650)
- 易(17963)
- 和(17890)
- 理论(17436)
- 银(17321)
- 银行(17277)
- 发(17123)
- 融(17065)
- 金融(17062)
- 技术(16705)
- 行(16630)
- 机构
- 学院(371098)
- 大学(370966)
- 济(144173)
- 管理(142976)
- 经济(140705)
- 研究(132457)
- 理学(122293)
- 理学院(120772)
- 管理学(118625)
- 管理学院(117941)
- 中国(98835)
- 科学(84052)
- 京(81783)
- 所(67397)
- 财(65222)
- 农(64073)
- 研究所(61374)
- 中心(59663)
- 江(56684)
- 业大(56287)
- 范(53538)
- 师范(53036)
- 北京(52332)
- 财经(51083)
- 农业(49552)
- 院(48828)
- 州(46489)
- 经(46299)
- 师范大学(42930)
- 经济学(42014)
- 基金
- 项目(254353)
- 科学(199032)
- 研究(187808)
- 基金(181113)
- 家(158500)
- 国家(157101)
- 科学基金(133682)
- 社会(116742)
- 社会科(110331)
- 社会科学(110303)
- 省(100560)
- 基金项目(96638)
- 自然(85839)
- 划(84820)
- 教育(84809)
- 自然科(83681)
- 自然科学(83660)
- 自然科学基金(82085)
- 编号(78200)
- 资助(72958)
- 成果(63687)
- 发(58498)
- 重点(57713)
- 部(54524)
- 课题(54469)
- 创(52173)
- 创新(48704)
- 科研(47731)
- 国家社会(47536)
- 项目编号(46698)
- 期刊
- 济(168416)
- 经济(168416)
- 研究(111408)
- 中国(80107)
- 农(59805)
- 学报(59701)
- 科学(55935)
- 管理(52430)
- 财(47413)
- 教育(47195)
- 大学(44653)
- 学学(41614)
- 农业(41346)
- 融(33351)
- 金融(33351)
- 技术(32618)
- 业经(29209)
- 经济研究(25372)
- 财经(23785)
- 图书(23557)
- 问题(22454)
- 业(21671)
- 经(20321)
- 资源(19812)
- 科技(18789)
- 版(17477)
- 理论(17308)
- 现代(17246)
- 技术经济(17069)
- 发(16565)
共检索到564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薛建春 孙涛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1年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空间分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升到2021年的0.69,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高到2021年的0.57,公共健康水平在2021年达到0.64;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22上升到2021年的0.62,表现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其余盟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年均障碍度分别为17.32%、8.74%、7.33%。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佟东
开放环境下产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安全关系日显突出。在资源型地区,产业安全有其不同于其它地区类型的特点,需作具体深入研究。本文以产业安全理论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产业发展的目标,构建了资源型地区产业布局安全的基本分析框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其产业布局安全的分析,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也为资源型地区产业布局安全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资源型地区 产业布局 安全与发展 内蒙古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欧国刚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欧国刚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君 陈田 刘丽梅
旅游发展有时会给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诊断其整体发展水平,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为例,来分析区域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从旅游生态环境压力、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3个方面来考虑,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及各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和23个指标。经过对评价指标不安全指数值的计算和标准值的确定以及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再利用各指标的不安全度公式和总体生态系统不安全度公式计算出旅游生态系统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并讨论了甄别各因子对生态系统的限制程度的方法,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系统安全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海春 齐红倩
基于内蒙古9个地级市2010—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对其贡献显著,而绿色—协调—开放发展贡献相对不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蒙中、蒙西、蒙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依次递减,并且经济高质量发展分项指标在不同地市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短板。因此,未来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上要补齐绿色—协调—开放发展的共同短板,局部则要补齐各地市自身发展的特有短板。充分把握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强化地域间的协同合作机制,是内蒙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海春 齐红倩
基于内蒙古9个地级市2010—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对其贡献显著,而绿色—协调—开放发展贡献相对不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蒙中、蒙西、蒙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依次递减,并且经济高质量发展分项指标在不同地市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短板。因此,未来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上要补齐绿色—协调—开放发展的共同短板,局部则要补齐各地市自身发展的特有短板。充分把握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强化地域间的协同合作机制,是内蒙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秀丽 胡烨君 马志云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杰 高芬
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对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可以有效评价草畜平衡发展态势。文章对2000—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前者增速较缓并具有明显波动性;2000—2017年间两大系统由濒临失调逐渐发展为近几年的中级协调或良好协调,表明二者存在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正耦合关系。另外,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相比,草原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稍显滞后。因此,未来国家应继续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将二者的耦合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庞英 叶依广 张全景 高艳梅
西部大开发4年来的退耕还林(草)战略的实施,不仅使西部区草原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森林覆盖率迅速提高,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确定生态环境与我国西部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森林面积每增加1%,则农业总产值增长6.3303个百分点。这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草)战略、改善西部区域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丽梅 吕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战略意义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论文选择旅游业日益发展的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位理论为依据,结合内蒙古各盟市旅游现状,构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近三年旅游相关数据,计算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旅游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综合生态位以及生态位综合重叠度,并利用Q型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内蒙古各盟市进行等级分类,进一步研究比较各盟市的旅游状况,提出与各盟市相对应的旅游发展策略。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姚胜译 许浩 吴丹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评价,有利于精准把握当前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补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本研究通过综合采用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包含三个层级的均等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评价结果,从机会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方面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汪德根 陆林 陈田 刘昌雪
区域旅游形象设计日益受到国内外重视。文章从区域旅游形象的概念、形成和基本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一般原理;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述了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的设计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理念基础、整体形象、宣传口号、产品形象等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
关键词:
区域旅游 形象设计 内蒙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桂娟 任天志
该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农业理论与工业发展理念相结合,对研究区农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研究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山上建绿色银行,川地建优质粮仓,草地秸秆养牛羊,培育壮大乳、肉、豆、薯、玉米五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制种、白瓜籽、柞蚕、林果、大鹅五大特色产业,全力实施富民兴旗工程建设,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仲伍 畅田颖 高鑫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不同主体功能区生态和经济的权重,改进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1991—2015年黄河流域8个省份642个县域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流域生态价值呈曲线波动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8 230亿元增至2015年的11 420亿元。(2)流域GDP呈线性增长态势,人均GDP高值区和中高值区集聚在黄河流域九大都市圈附近,成为人均GDP热点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生态保护区和农业开发区。(3) 1991—2015年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度先升后降,中下游生态经济协调度普遍处于上升状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度偏低,类型以失调-经济滞后型为主。协调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以济南市和青岛市、郑州市、西安市、呼和浩特市、兰州市和西宁市为中心的五大城市群;失调区域面积占比高达86%,位于黄河中上游的生态限制开发区和能源丰富的重点开发区。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协调度 主体功能区 黄河流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