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69)
2023(15080)
2022(12360)
2021(10910)
2020(9000)
2019(20460)
2018(19842)
2017(37534)
2016(20421)
2015(23067)
2014(23463)
2013(23465)
2012(22414)
2011(20790)
2010(21101)
2009(19761)
2008(19522)
2007(17793)
2006(15949)
2005(14847)
作者
(63759)
(53387)
(53253)
(50580)
(33794)
(25635)
(24327)
(20896)
(20228)
(19072)
(18218)
(17746)
(17146)
(17088)
(16655)
(16546)
(16026)
(15812)
(15289)
(15232)
(13607)
(13343)
(12998)
(12252)
(12211)
(11948)
(11943)
(11854)
(10981)
(10617)
学科
(111830)
经济(111741)
管理(54520)
(51776)
(39569)
企业(39569)
方法(38661)
数学(33977)
数学方法(33640)
地方(30281)
中国(30132)
(27254)
业经(25018)
(21386)
(19918)
农业(18794)
地方经济(17595)
(17344)
(17014)
贸易(17001)
(16463)
金融(16461)
(16317)
(16268)
银行(16236)
环境(16006)
(15730)
(15052)
(15011)
产业(14470)
机构
学院(308954)
大学(307499)
(134891)
经济(131985)
研究(115399)
管理(112694)
理学(95051)
理学院(93821)
管理学(92233)
管理学院(91622)
中国(87420)
科学(71198)
(67091)
(60629)
(59195)
研究所(54831)
(54536)
中心(51846)
(48798)
财经(45924)
业大(45094)
(43228)
北京(43149)
师范(42806)
农业(42662)
经济学(41811)
(41317)
(41291)
(39042)
经济学院(37383)
基金
项目(198503)
科学(154999)
研究(146041)
基金(140092)
(122422)
国家(121390)
科学基金(102356)
社会(92396)
社会科(87609)
社会科学(87581)
(80176)
基金项目(73279)
(66960)
教育(65517)
自然(63331)
自然科(61756)
自然科学(61737)
自然科学基金(60567)
编号(59821)
资助(57074)
(49519)
成果(49113)
重点(45770)
课题(42829)
(42681)
(40703)
发展(39877)
(39235)
创新(38242)
国家社会(38209)
期刊
(161243)
经济(161243)
研究(95667)
中国(68339)
(50156)
学报(48122)
(45030)
科学(44238)
管理(41503)
大学(35448)
教育(34182)
农业(34172)
学学(33165)
(30442)
金融(30442)
技术(29262)
经济研究(26300)
业经(25523)
财经(22916)
问题(20802)
(19895)
(18637)
技术经济(17683)
统计(16644)
(16330)
图书(16222)
资源(15706)
(15185)
商业(15023)
世界(14832)
共检索到486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蕾  
文章构建包含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网络应用、数字科研支撑共四个维度的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黄河流域九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内部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省份表现悬殊。耦合协调分析发现,流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四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协调性较差,属于数字科研支撑滞后型失调。因此,各省份要积极建立数字经济区域合作平台和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流域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敬莉  冯彦  
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生态压力和农业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等3个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资源节约利用和产出高效等5个方面确定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选取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省区内部耦合协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层面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中游、上游和下游,省区层面的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低的是山西;2)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差异性问题逐渐凸显,上中游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下游较为缓慢,逐渐形成"尾部塌陷"的区域特征;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都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敬莉  冯彦  
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生态压力和农业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等3个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资源节约利用和产出高效等5个方面确定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选取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省区内部耦合协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层面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中游、上游和下游,省区层面的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低的是山西;2)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差异性问题逐渐凸显,上中游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下游较为缓慢,逐渐形成"尾部塌陷"的区域特征;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都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志远  程柳  张小红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动力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综合发展存在粗放和不平衡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高,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现象;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跨入了可接受的协调阶段;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需要强化,存在外源动力不足、内源动力不充分、市场动力尚待激活等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伟丽  王伊斌  李金晓  郝智娟  
基于2010—2018年黄河流域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探究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联动效应和网络结构特征。发现:(1)黄河流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动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在时序变化上呈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以2014年为分界点,之前略微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处于临界值0.5以上。(3)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网络关系,下游及部分中游地级市在网络中发挥着领导作用,形成主受益、经纪人、净溢出及双向溢出等四大板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伟丽  王伊斌  李金晓  郝智娟  
基于2010—2018年黄河流域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探究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联动效应和网络结构特征。发现:(1)黄河流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动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在时序变化上呈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以2014年为分界点,之前略微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处于临界值0.5以上。(3)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网络关系,下游及部分中游地级市在网络中发挥着领导作用,形成主受益、经纪人、净溢出及双向溢出等四大板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邢霞  修长百  刘玉春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后,黄河流域未来发展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以2004~2018年黄河流域6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综合水平均呈现增长趋势,但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用水效率;耦合度整体上处于初级耦合和中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状态,尚未实现优质协调发展。障碍度模型表明制约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慧芳  张合林  
文章基于2006—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6—2018年,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均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分省份来看有短暂的波动现象。总体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良好—高度”协调的演变态势。黄河流域应继续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资源高质量价值化,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吕旭辉   刘荣增  
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和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通过构建Tobit模型,对二者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提供政策检验。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水平整体处于磨合阶段,上中游地区耦合度低于下游地区。(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上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缓慢上升。(3)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以协调型为主,滞缓型和衰退型占比较少,耦合状况良好。(4)对动力因素分析而构建的Tobit模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吕旭辉   刘荣增  
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产业生态化和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通过构建Tobit模型,对二者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提供政策检验。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水平整体处于磨合阶段,上中游地区耦合度低于下游地区。(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上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缓慢上升。(3)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以协调型为主,滞缓型和衰退型占比较少,耦合状况良好。(4)对动力因素分析而构建的Tobit模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艳   张雪芳   雷淑珍  
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和三者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发展态势稳定,但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不高;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空间上呈现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的发展格局;驱动因素对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作用强度按经济驱动、产业结构、政府调控、水资源依次递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一般协调;(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倒U型”影响;(3)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上述“倒U型”影响得以发挥的两条内在机制;(4)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倒U型”影响仅显著存在于资源型城市和中上游城市。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持续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提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维度的政策启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久文  崔雅琪  张皓  
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战略背景和城市群发展规划,本文构建评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城市群比较研究中,再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2007—2019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保护建设进展较为缓慢,二者耦合度波动上升。(2)上游城市群的协调度低于中下游,整体协调度提升至良好协调。(3)存在从经济发展滞后型向生态保护滞后型的转变。(4)各城市群的协调度存在关联效应。(5)影响耦合的机制和民生发展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与农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密切相关。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强梦军  
指出黄河流域物流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黄河流域的9个省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同模型对各省份的物流-经济耦合协调度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佩卿   白媛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推动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通过阐释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评价2012-2021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时序演变和空间特征两方面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2)从时序演变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其中耦合协调度呈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演变,由衰退失调型转向过渡磨合型,整体未达到协调发展;从空间特征看,耦合协调度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不同驱动因子对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据此,提出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