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9)
2023(7681)
2022(6700)
2021(6123)
2020(5428)
2019(12255)
2018(12137)
2017(23312)
2016(13296)
2015(15173)
2014(15425)
2013(15428)
2012(14738)
2011(13555)
2010(13592)
2009(12579)
2008(12751)
2007(11825)
2006(10056)
2005(9094)
作者
(42921)
(36175)
(36082)
(34375)
(22528)
(17624)
(16423)
(14393)
(13411)
(12657)
(12390)
(12152)
(11570)
(11503)
(11493)
(11419)
(11352)
(10669)
(10431)
(10308)
(9359)
(8959)
(8882)
(8332)
(8114)
(8114)
(8022)
(7971)
(7485)
(7385)
学科
(58518)
经济(58474)
管理(31380)
(30634)
方法(26489)
数学(23860)
数学方法(23652)
(22466)
企业(22466)
(16722)
地方(16400)
(15809)
中国(13778)
(12853)
农业(11264)
业经(10507)
(10466)
贸易(10465)
(10072)
地方经济(9586)
(9399)
(9272)
环境(9252)
(7895)
银行(7843)
(7838)
金融(7835)
(7497)
(7458)
财务(7445)
机构
学院(197620)
大学(197094)
(76903)
经济(75089)
研究(73979)
管理(69501)
理学(59576)
理学院(58705)
管理学(57476)
管理学院(57112)
中国(54636)
科学(51438)
(43629)
(43202)
(41216)
研究所(38173)
业大(34996)
农业(34827)
中心(33917)
(33786)
(30736)
(27920)
师范(27608)
北京(27303)
财经(26916)
(26544)
(24701)
(24427)
(24296)
科学院(24103)
基金
项目(135659)
科学(104442)
基金(95902)
研究(93473)
(86754)
国家(86067)
科学基金(70574)
社会(56147)
(54593)
社会科(52995)
社会科学(52977)
基金项目(51537)
自然(47816)
(46963)
自然科(46555)
自然科学(46540)
自然科学基金(45687)
教育(42273)
资助(39263)
编号(38258)
重点(32296)
(31107)
成果(30911)
(29176)
计划(28057)
课题(27296)
(27106)
科研(26818)
科技(25556)
创新(25538)
期刊
(83432)
经济(83432)
研究(53171)
学报(39630)
(38662)
中国(36725)
科学(34080)
大学(27698)
学学(26417)
农业(26112)
(25708)
管理(21278)
教育(18698)
技术(15716)
(15549)
金融(15549)
(14866)
业经(13704)
经济研究(13175)
财经(12815)
资源(12505)
问题(11466)
(11121)
(11001)
业大(10021)
科技(9748)
技术经济(9669)
统计(9322)
(9166)
林业(8965)
共检索到286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胜天  刘昌明  孙睿  
应用干旱的气候分析方法和遥感监测方法,分别利用1982~1998年(1999年)降水和气温气象数据,以及AVHRR的NDVI遥感数据计算了黄河流域气候干旱指数和距平NDVI。以像元为单位,应用线性回归斜率和相关系数分析了流域内干旱状况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特征的变化状况,并进行了流域干旱状况类型的区域划分,从气候和植被特征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近18年来干旱变化状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河流域在1982~1999年间干旱的气候特征比较突出,在101°20'E以东地区受干旱威胁,共占黄河流域面积的71%;黄河流域在101°20'E以西的源头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特征目前都处在相对减弱的趋势中,干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宝敏  李智勇  
中国竹类资源现主要分布在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然而,根据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表明,5 0 0 0年来,我国竹类的古今分布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唐代以前,黄河流域有较多的竹类分布,竹类自然分布区北界可达北纬39—4 0°,而今天为北纬35°,往南退缩了4~5°。竹类分布区退缩的原因,主要受气候变冷、变干的影响。竹类植物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可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指示物种。当代气候变暖,在我国北方扩大竹类的栽培面积是十分有利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江群  刘登峰  黄强  
【目的】揭示渭河流域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明晰干湿状况分布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减灾防灾决策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60-2010年共5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该流域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和干燥指数,通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R/S法、小波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该区域气候要素、干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干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渭河流域51年来的降水量以1.69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减少,潜在蒸散量以0.24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增加,两者均存在17年和28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差异较明显,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涛  于法稳  
采取区域基尼系数方法,对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区层面上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与耕地资源、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彼此之间的匹配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工业用水与GDP匹配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354 2,0.344 3,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量之间匹配状况较为合理,也就是说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耗用水资源的同时也贡献了相同比例的GDP,但尚未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脱钩,同时说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具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803 1,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为0.777 2,属于"高度不匹配"状况,因此需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调整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新法  刘昌明  曾燕  
利用黄河流域及其周边123个气象站1961~2000年20cm口径蒸发皿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就整个流域平均而言,尽管在1960~2000年期间,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但蒸发皿蒸发量却呈明显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20世纪80~90年代较60~70年代下降了136mm,下降幅度为7.5%;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夏季和春季,秋季和冬季不明显。对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局部区域与整个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并不完全同步,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中游呈持平并略有上升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范倩倩  赵安周  张安兵  王冬利  赵玉玲  刘海新  
基于海河流域1965—2015年月降水和气温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分析等方法,分析海河流域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就时间变化来看,年、春、夏季SPEI序列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呈湿润化趋势,仅夏季干旱变化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年、季干旱发生频率表明春旱显著,各年代干旱站次比表明近51年来干旱范围有所增加。2)就空间变化来看,中等干旱在年、夏季集中于永定河系的东部、大清河系及北三河系,春、秋季集中于滦河河系、大清河系及漳卫河系的西部;轻度干旱在年、春、夏季集中于滦河河系、北三河系、大清河系,秋季集中于永定河系、子牙河系及漳卫河系。年、春、夏季在流域范围内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在永定河系、大清河系、北三河系及滦河河系呈湿润化趋势。3)就空间模态来看,近51年来海河流域第一模态的年、季主要时空分布型为全流域一致型,第二模态的年、夏、秋季主要时空分布型为南部—北部反向分布型,春季呈西北部—东南部反向分布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玉娟  王树东  杨胜天  曾红娟  蔡明勇  宋文龙  
以黄河流域为例,通过集成RS/GIS技术,利用生态水文评估工具中模块化生态水文综合管理系统(EcoHAT)对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过程进行定量模拟,模拟出该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像元尺度上植被生态用水量,得到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时空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上,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多,而70年代和90年代偏少,2000年生长季植被生态用水量为263.5 mm;年内变化整体与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大值集中在6—8月;从植被类型看,最小是草地,其次为灌丛,最大为林地;从水资源分区上看,最小的是兰河干流区间,伊洛河流域最大。其中,兰河干流区间、河龙干流区间、内流区、湟水流域、龙兰干流区间、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宗学  赵芳芳  
本文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1958年~2001年日照时数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参数检验法对其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58年~2001年的年、典型月日照时数序列均大致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年序列所选77个站中有53个表现出下降趋势,只有24个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有意义(拒绝零假设)的34个站点中,28个站点表现出下降趋势,6个显示出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阐明日照时数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点,根据研究区的气候特点,将黄河流域分为5个子区域。结果表明子区域Ⅰ,Ⅱ和Ⅲ的日照时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子区域Ⅳ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昌明  郑红星  
根据月降水、径流资料进行水循环要素分解,并应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7个主要的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对于兰州控制断面而言,地表径流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其它水循环要素变化的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对于花园口控制断面而言,天然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的趋势十分明显,而降水、蒸散发、壤中流和土壤水分通量也都呈减少趋势,但变化并不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了用水量的增加、降水减少以及径流系数减小与黄河流域水循环变化的关系。水循环是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基本依据,黄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水循环具有垂向运动的特征,蒸发旺盛。因此,对黄河流域来说,应从其水循环的特征,考虑用水结构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吕锦心  刘昌明  梁康  田巍  白鹏  张仪辉  
探究和预估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是科学认知黄河水情以及支撑流域防洪减灾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全国水资源二级分区,综合采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和跨部门影响模型相互比较项目(ISIMIP)的降水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的6个极端降水指标在历史期(1979—2018年)和未来期(2021—2100年)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表明:(1)空间上,历史期与未来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标值在整体上均呈现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在河口镇至龙门(Ⅳ)、龙门至三门峡(Ⅴ)等分区内部还出现了极端降水高值中心,这些区域高值中心与历史洪水爆发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2)时间上(历史期),多数水资源分区的极端降水指标主要呈上升趋势,且小时尺度极端降水增强是所有分区的统一特征;作为黄河干流洪水主要来源区的兰州以上(Ⅰ和Ⅱ)、河口镇至龙门(Ⅳ)、花园口以下(Ⅶ)分区的所有极端降水指标呈上升趋势;(3)时间上(未来期),在不同辐射强迫情景下,未来各水资源分区的极端降水指标值都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和空间覆盖范围会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大而增大,这将加剧黄河分区防洪形势,其中河口镇以上3个分区(Ⅰ、Ⅱ、Ⅲ)和龙门至三门峡(Ⅴ)分区的极端降水增强幅度最为明显,是未来防洪重点区。本文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未来极端降水灾害风险评估、区域防洪风险分析及应对、雨洪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广猛  杨丽  谢高地  
本文使用2004年10月和2001年10月的MODIS(MODerateresolutionl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研究了泾河流域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近5年来植被指数大幅度增加,而且出现了2001年所没有的NDVI高值区(0·6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志峰,李春晖  
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半以上,研究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时空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兰州以上19个降水站点1959~1998年系列数据,采用EOF技术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结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存在四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东西型”和“相间复杂型”。但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说明黄河流域兰州以上降水主要受青藏高原大尺度气候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从时间尺度上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并伴随3、6、和11年的周期变化,而且在1986和1991年发生突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  江琳郎  王净净  赵晨杰  谷梦媛  曹盟佳  唐文家  
为了辨识流域淡水有毒鱼类区系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和流域调查数据对黄河流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空间分布及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分布有毒鱼类67种,隶属10目16科41属,占鱼类总物种数的33.33%。在分类阶元上,从高阶到低阶分类单元中有毒鱼类占比逐渐降低。空间分布上,有毒鱼类物种数从源头到下游河口依次递增。黄河流域有毒鱼类中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 extremus)仅分布源头和上游河段,而弓斑东方鲀(Takifugu ocellatus)、星弓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仅生活在下游河段,其余类型有毒鱼类在各河段均有分布。相似性分析表明各河段有毒鱼类区系分布相似较高,卡方检验(χ~2)表明各河段有毒鱼类分布无显著差异(P> 0.05)。黄河流域分布的67种有毒鱼类中共有6种毒素类型:胆毒25种,刺毒24种,卵毒7种,肝脏毒5种,鲀毒4种和血清毒2种。流域毒素类型以胆毒和刺毒为主体,与淡水有毒鱼类主要毒素类型吻合,且主要集中在鲤形目、鲇形目和鲈形目等3目。流域有毒鱼类食性类型共计7种,主要以肉食性和无脊椎动物食性为主,分别占有毒鱼类物种数的32.83%和28.36%。综合统计分析,黄河流域有毒鱼类分布广泛且毒素类型多样,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有毒鱼类辨识和开发利用有毒鱼类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樊双涛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发展格局。运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思想,研究了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增长极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增长极;在流域内,陇海—兰新发展轴、京沪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基本形成,京津—包昆发展轴处于发育之中;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因此,建议构建"三极引领,五点支撑,轴带衔接,网络互联"的黄河流域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为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空间组织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伟  梁常安  胡正玉  马慧丹  苗长虹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