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5)
- 2023(3101)
- 2022(2551)
- 2021(2374)
- 2020(1938)
- 2019(4146)
- 2018(4048)
- 2017(7273)
- 2016(4212)
- 2015(4588)
- 2014(4679)
- 2013(4448)
- 2012(4189)
- 2011(3851)
- 2010(3715)
- 2009(3306)
- 2008(3344)
- 2007(3095)
- 2006(2597)
- 2005(2343)
- 学科
- 济(21864)
- 经济(21858)
- 地方(9684)
- 管理(9087)
- 方法(8223)
- 数学(7542)
- 数学方法(7352)
- 地方经济(6550)
- 业(6447)
- 学(4957)
- 企(4531)
- 企业(4531)
- 农(4327)
- 中国(4237)
- 环境(3614)
- 业经(3373)
- 农业(3183)
- 和(2930)
- 理论(2769)
- 融(2683)
- 金融(2681)
- 域(2468)
- 区域(2463)
- 资源(2462)
- 财(2443)
- 教学(2325)
- 发(2283)
- 银(2224)
- 银行(2219)
- 划(2185)
- 机构
- 学院(58718)
- 大学(56450)
- 研究(21602)
- 济(20785)
- 经济(20210)
- 管理(19832)
- 理学(16964)
- 理学院(16664)
- 中国(16289)
- 管理学(16091)
- 科学(16057)
- 管理学院(15978)
- 京(12637)
- 所(11719)
- 研究所(10933)
- 中心(10290)
- 农(10056)
- 范(9317)
- 师范(9231)
- 业大(9052)
- 财(8678)
- 江(8611)
- 院(8297)
- 北京(8096)
- 农业(8016)
- 河(7952)
- 州(7915)
- 省(7609)
- 师范大学(7346)
- 科学院(7322)
- 基金
- 项目(42390)
- 科学(33237)
- 研究(29843)
- 基金(29269)
- 家(26368)
- 国家(26167)
- 科学基金(22073)
- 省(18430)
- 社会(17961)
- 社会科(17077)
- 社会科学(17075)
- 基金项目(15617)
- 划(15167)
- 自然(14706)
- 自然科(14319)
- 自然科学(14315)
- 自然科学基金(13978)
- 教育(13181)
- 编号(12141)
- 资助(11924)
- 发(10606)
- 重点(10410)
- 成果(9294)
- 课题(9036)
- 计划(8827)
- 创(8385)
- 发展(8361)
- 部(8302)
- 展(8230)
- 科研(8075)
共检索到858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张亭亭 王学凤 徐丹 路璐
干旱是黄河流域危害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帕尔默干旱指数是一种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干旱形成过程的方法,但美国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和我国修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反映黄河流域的干旱情况。因此本文选取黄河流域39个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气象、径流和土壤等相关数据的实测值或再分析数据,对帕尔默干旱指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合黄河流域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并利用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干旱指数模拟出黄河流域1965年8月、1972年8月以及2000年7月的干旱范围均较大,相应站的干旱程度也与历史资料吻合,比较准确,可为黄河流域进行干旱规律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劲松 李忆平 任余龙 柳媛普
利用黄河流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中西部)1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降水、气温、蒸发资料,为探讨目前国内常用的干旱监测指标的区域适用性,对比分析了几种干旱监测指数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情况,这些指数包括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降水距平百分率(Pa)和K干旱指数(K)。结果表明,近50 a来,5种干旱指数中,K和CI对干旱的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得较好,其次分别为SPI、Pa和PDSI。就CI和K而言,CI监测结果过于偏轻,对研究区内一些较重的干旱过程有遗漏;K对干旱程度的判断在某些区域(如青海、内蒙古中...
关键词:
干旱指数 干旱监测 适应性 黄河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胜天 刘昌明 孙睿
应用干旱的气候分析方法和遥感监测方法,分别利用1982~1998年(1999年)降水和气温气象数据,以及AVHRR的NDVI遥感数据计算了黄河流域气候干旱指数和距平NDVI。以像元为单位,应用线性回归斜率和相关系数分析了流域内干旱状况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特征的变化状况,并进行了流域干旱状况类型的区域划分,从气候和植被特征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近18年来干旱变化状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河流域在1982~1999年间干旱的气候特征比较突出,在101°20'E以东地区受干旱威胁,共占黄河流域面积的71%;黄河流域在101°20'E以西的源头地区,干旱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特征目前都处在相对减弱的趋势中,干旱...
关键词:
黄河 干旱 遥感 GIS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晖 杨志峰 郑小康 庞爱萍
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是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保证。随着水资源短缺引起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水资源开发阈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最初的"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和"可供水量"等,到考虑生态需水和水质保护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本文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及其计算模型,即考虑水资源量、不可利用的洪水量、被污染水量、生态需水量及重复计算水量,综合计算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黄河流域作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资源开发面临严峻挑战。以黄河流域为例,运用该阈值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阈值进行初步计算,得到开发阈值多年平均约为238亿m3,占黄河天然径流量的40%左右,符合国际公认的流域水资源开发标准。
关键词:
流域 水资源开发 阈值模型 黄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伟东 王绍斌 沈亨理
在中国辽宁、陕西、上海的部分地区对美国帕尔默旱度模式中水量平衡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 ,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 ,修正后的水量平衡模型的精确性有了较大提高 ,为在中国推广应用帕尔默旱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帕尔默旱度模式 水量平衡模型 综合水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简冠群 董小红 杨忠海
推动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领及资源依赖型企业特征,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涵盖环境(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三维度的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检验。进一步地,利用构建的ESG评价体系对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表现进行多层次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整体表现欠佳,其发展受到环境表现与公司治理的掣肘;下游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表现具有模范带头作用,中游有待提高,上游企业与中下游相比差距较大;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表现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各省份ESG表现各有千秋,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阶梯状上升的空间特征。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绿色发展水平、企业数字化能力、ESG治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企业ESG水平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随继
黄河以其高含沙水流以及下游河道的高沉积速率而著称于世。迄今的研究,主要针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侵蚀、水文泥沙和河床演变方面的研究,而对黄河流域主支流发生河型转化的现象关注不够。在黄河的不同河段,河型的变化频繁,类型多样,现象复杂,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科学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上游第一弯的玛曲河段、黄河上游末段托克托附近河段及黄河下游高村上下河段来研究河型转化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玛曲河段沿流向发生网状河型→弯曲河型→辫状河型的转化现象,该系列转化呈现出由极稳定河型向极不稳定河型的转化,这与世界上通常可以观察到的沿流向不稳定河型向稳定河型转化的情况完全相反。这主要受到地壳的抬升、上下峡谷卡口、水动力特征、边界沉积物特征及植被的区域分布等因素的控制。托克托附近沿流向发生了弯曲河型→顺直河型转化的现象,这是较稳定河型向极稳定河型的转化,主要受到边界沉积物、水动力等因素的控制。高村上下河段沿流向发生的辫状河型→弯曲河型转化的现象,是由极不稳定河型向较稳定河型转化的现象,河道边界沉积物及水动力是其主要控制因素,人工大堤只是限制了河道摆动的最大幅度,对河型的性质影响不大,但其上游河段修筑的水库导致下泻的水流在辫状河段的侵蚀能力增强而使其边界沉积物粗化,并将泥质物大量沉积在弯曲河段,客观上促进了河型的转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筱雨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存在政府角色定位不准、市场化机制缺失和生态产品价值不能够得到体现等问题。鉴于此,文章以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例,探索生态银行应用其中的具体思路,从而提高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效率,促进流域范围内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流域 生态银行 黄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乔列成 孙淑惠
提高用水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MinDS模型),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用水效率进行科学测度,从全国视角、区域比较视角及流域内部视角全面刻画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并借助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下游地区用水效率始终高于中上游地区,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在部分年份存在极化现象,空间因素能够明显影响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未来的空间分布,相邻地区用水效率的相互作用导致长期内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差距逐渐缩小,存在着收敛于中间水平的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宗学 赵芳芳
本文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1958年~2001年日照时数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参数检验法对其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58年~2001年的年、典型月日照时数序列均大致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年序列所选77个站中有53个表现出下降趋势,只有24个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有意义(拒绝零假设)的34个站点中,28个站点表现出下降趋势,6个显示出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阐明日照时数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点,根据研究区的气候特点,将黄河流域分为5个子区域。结果表明子区域Ⅰ,Ⅱ和Ⅲ的日照时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子区域Ⅳ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琦 段春青 陈晓楠
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科学评判,针对评价中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征,建立起基于云理论的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用水条件等11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模糊对比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等级,并通过模糊变换,确定综合评判等级。云模型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隶属函数描述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并利用超熵概念考虑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更符合实际评判的情况。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
关键词: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 云模型 综合评判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凤平 王晓宇 夏天 王维
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诊断及优化耦合模型,诊断黄河流域2011~2020年的水资源空间均衡水平,并依据诊断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未实现空间布局均衡,各省区存在供用水不均衡问题。②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供水量至少分别减少1.68亿m~(3)、0.88亿m~(3)、2.49亿m~(3)、0.51亿m~(3)、0.44亿m~(3)、1.39亿m~(3)、1.60亿m~(3);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用水量至少分别减少0.18亿m~(3)、0.59亿m~(3)、2.43亿m~(3)、1.64亿m~(3)、5.64亿m~(3)、0.37亿m~(3)、0.67亿m~(3)、1.96亿m~(3)、1.46亿m~(3),可改善流域水资源供用水不均衡问题。③流域水资源实现空间布局均衡后,供用水规模将减少近90亿m~(3)、供用水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绍凤 张士锋
摘要:黄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河流之一,但关于黄河流域可供水量,几个很权威的文献却差别很大,高的达到692×108m3,低的低到580×108m3。而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黄河流域天然径流大为减少的情况,平水年份下河川天然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1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是急迫需要弄清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决策。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在2010年水平年,在平水年条件下,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只有550×108~560×108m3,其中地表水390×108~400×108m3,地下水16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比原来估算的最低数580...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可供水量 水资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敏纳 蔡舒 覃成林
在测度经济空间分异程度和识别经济空间组织型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1990—2006年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日趋加剧的经济分异,目前东部经济空间已现多核心—边缘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较高水平的均衡化趋势,而中西部经济增长水平总体较低,经济空间中只有少量增长极和增长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内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中西部内内蒙古和河南的相对经济实力增强,其他省区的相对经济实力减弱,中西部经济空间格局越来越不均衡。由此推断,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流域内改革开放进程的差异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