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9)
- 2023(15119)
- 2022(12964)
- 2021(12162)
- 2020(9850)
- 2019(22757)
- 2018(22474)
- 2017(42668)
- 2016(23462)
- 2015(26032)
- 2014(26097)
- 2013(25905)
- 2012(24033)
- 2011(21807)
- 2010(21863)
- 2009(19763)
- 2008(19133)
- 2007(16724)
- 2006(14855)
- 2005(13196)
- 学科
- 济(100088)
- 经济(99996)
- 管理(63643)
- 业(59083)
- 企(46566)
- 企业(46566)
- 方法(39680)
- 数学(34210)
- 数学方法(33811)
- 中国(31118)
- 地方(29156)
- 农(26558)
- 业经(22079)
- 学(21954)
- 财(20557)
- 农业(18490)
- 环境(17192)
- 贸(16239)
- 贸易(16225)
- 地方经济(15704)
- 制(15650)
- 和(15593)
- 易(15578)
- 理论(15366)
- 发(15073)
- 技术(15033)
- 银(14550)
- 银行(14505)
- 融(14492)
- 金融(14489)
- 机构
- 大学(329549)
- 学院(329031)
- 管理(128521)
- 济(128284)
- 经济(125200)
- 研究(117126)
- 理学(110812)
- 理学院(109413)
- 管理学(107319)
- 管理学院(106728)
- 中国(85610)
- 科学(74976)
- 京(72701)
- 所(59364)
- 财(56937)
- 研究所(54136)
- 农(53814)
- 中心(52371)
- 业大(49438)
- 江(48745)
- 范(47709)
- 师范(47268)
- 北京(46556)
- 财经(45420)
- 院(43772)
- 农业(41927)
- 经(41183)
- 州(40552)
- 师范大学(38498)
- 经济学(37453)
- 基金
- 项目(228658)
- 科学(180108)
- 研究(166642)
- 基金(164107)
- 家(143816)
- 国家(142626)
- 科学基金(122201)
- 社会(103854)
- 社会科(98406)
- 社会科学(98382)
- 省(90221)
- 基金项目(87950)
- 自然(80117)
- 自然科(78217)
- 自然科学(78202)
- 自然科学基金(76720)
- 划(76457)
- 教育(75683)
- 编号(68078)
- 资助(66943)
- 成果(54690)
- 发(52901)
- 重点(51780)
- 部(49115)
- 课题(47984)
- 创(46725)
- 创新(43617)
- 科研(43312)
- 国家社会(42164)
- 发展(42055)
- 期刊
- 济(145465)
- 经济(145465)
- 研究(100066)
- 中国(66444)
- 学报(51720)
- 科学(49234)
- 农(48670)
- 管理(46744)
- 教育(40747)
- 财(39920)
- 大学(38499)
- 学学(35948)
- 农业(34363)
- 技术(28879)
- 融(27676)
- 金融(27676)
- 业经(24828)
- 经济研究(22639)
- 财经(20789)
- 问题(20078)
- 图书(18775)
- 经(17684)
- 业(17635)
- 资源(17523)
- 科技(16690)
- 技术经济(15837)
- 理论(15656)
- 发(15415)
- 现代(15288)
- 商业(14624)
共检索到490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李春荷 朱永明
基于2018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数据,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级递增、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2)在影响城市群整体差异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群际差异,排名第二的则是群内差异,群内差异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呈反比关系。(3)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在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维度上差异较大,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维度上差异较小。高、中等级城市群“老化病”明显,低等级城市群“落后病”明显,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李春荷 朱永明
基于2018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数据,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级递增、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2)在影响城市群整体差异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群际差异,排名第二的则是群内差异,群内差异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呈反比关系。(3)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在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维度上差异较大,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维度上差异较小。高、中等级城市群“老化病”明显,低等级城市群“落后病”明显,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分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海涛 徐楦钫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晓东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交流的中心,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先后出现了像"千年古都"西安、洛阳等一大批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大都市和城市群,而且在教育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诞生了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和浩如烟海并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典籍。
关键词: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桔
文章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从城市群角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特征和环境规制强度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间黄河流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稳中有降,呈现下游城市群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弱的空间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相关性,耦合协调度水平类似的城市会出现聚集效应,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会促进耦合协调度的提高,并且会促使周围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也有所增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煜 赵培雅 吉展慧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命题。遵循城市群空间属性的根本特征,按照“要素—结构—条件—功能”的逻辑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在区域比较的基础上,以包括黄河流域城市群在内的八个城市群为对象,测度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的差异性事实突出地表现为高水平城市群的缺失。基于对各城市群产业分工与空间分层情况的测度与识别,实证分析了产业分工与空间分层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黄河流域高质量城市群缺失的主要原因突出地表现为产业分工与空间分层的双重制约。在理论解析的基础上,以突破“产业—空间”的双重制约为指向,以建设高水平城市群为目标,提出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韬 张俊丽 李立
基于空间计量全局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以2011—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空间交互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其交互项对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较为明显。黄河流域应加快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黄河流域跨区域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健全完善数字环境治理系统;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新的流域经济增长点,提高流域竞争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韬 张俊丽 李立
基于空间计量全局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以2011—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空间交互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其交互项对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较为明显。黄河流域应加快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黄河流域跨区域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健全完善数字环境治理系统;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新的流域经济增长点,提高流域竞争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毅
本文以城市群为研究视角,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构建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性评价体系,以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从时空维度实证考察黄河流域城市群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研究发现:“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且各维度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明显处于领先水平;时间维度上,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渐趋提升,但群际间的非均衡态势却呈现扩大之势。本文据此提出推进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均衡化发展和差异化产业政策的制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继声 董会忠
文章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9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深入解析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渐放缓。分省份来看,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青海和甘肃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表现出波动性特征,自西向东递增的阶梯性分布态势发生改变,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偏移,并表现出向南北两个方向扩散的变化趋势,原本“东强西弱”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逐步被取代。(3)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要素支撑与制度环境,产业结构与科研成果转化则对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外商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聚集区,而科研成果转化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而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其余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敏 夏同水 马宗国
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从空间格局和时间衍变2个方面测度201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存在内部不平衡性,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但呈显著上升发展趋势;各省区均存在与地区特征相匹配的长处与短板,山东、河南、四川在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维度起引领作用,甘肃、山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青海、内蒙古、陕西、宁夏绿色发展更具有优势;各维度对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贡献不一,创新、绿色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开放是短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抓住政策红利,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动各省区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文玉钊 李元征 杨慧敏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欣 徐硕 张萌萌 徐金楠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西向东、自上游往下游逐渐增长的格局,但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基本停滞甚至出现下降趋势。(2)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省会城市有4个,排名后十的城市均来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仅下游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均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4)上游地区发展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呈现低-低集聚特征;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未能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游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以济南市为核心呈现高-高集聚特征,不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各城市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空间自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