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84)
- 2023(11395)
- 2022(9551)
- 2021(8524)
- 2020(6733)
- 2019(15354)
- 2018(14811)
- 2017(27642)
- 2016(14936)
- 2015(16459)
- 2014(16692)
- 2013(16612)
- 2012(15890)
- 2011(14950)
- 2010(15257)
- 2009(14016)
- 2008(13628)
- 2007(12184)
- 2006(11274)
- 2005(10609)
- 学科
- 济(88924)
- 经济(88857)
- 管理(38661)
- 业(33561)
- 地方(29091)
- 中国(27177)
- 方法(24818)
- 企(24599)
- 企业(24599)
- 数学(21457)
- 数学方法(21239)
- 农(19319)
- 业经(17920)
- 地方经济(17027)
- 学(16421)
- 农业(13989)
- 环境(13886)
- 发(13853)
- 财(12516)
- 融(12441)
- 金融(12440)
- 制(12137)
- 银(11540)
- 银行(11526)
- 行(11290)
- 和(11023)
- 贸(10765)
- 贸易(10753)
- 理论(10328)
- 易(10178)
- 机构
- 学院(222273)
- 大学(220012)
- 济(100010)
- 经济(97774)
- 研究(88103)
- 管理(79404)
- 理学(66411)
- 中国(65640)
- 理学院(65482)
- 管理学(64424)
- 管理学院(63993)
- 科学(53148)
- 京(49363)
- 所(45365)
- 财(42725)
- 研究所(40847)
- 中心(38439)
- 农(35068)
- 江(34842)
- 范(33024)
- 财经(32876)
- 师范(32738)
- 院(32366)
- 北京(32210)
- 经济学(31152)
- 业大(29737)
- 经(29550)
- 州(28612)
- 经济学院(27548)
- 科学院(27126)
- 基金
- 项目(142740)
- 科学(112767)
- 研究(105995)
- 基金(100586)
- 家(87742)
- 国家(87022)
- 科学基金(74004)
- 社会(68603)
- 社会科(65122)
- 社会科学(65102)
- 省(57641)
- 基金项目(52994)
- 划(48159)
- 教育(47015)
- 自然(45133)
- 自然科(43997)
- 自然科学(43989)
- 自然科学基金(43106)
- 编号(42358)
- 资助(40395)
- 发(38219)
- 成果(34221)
- 重点(33281)
- 课题(31580)
- 发展(31163)
- 展(30679)
- 部(30327)
- 创(28747)
- 国家社会(28503)
- 创新(27074)
- 期刊
- 济(126530)
- 经济(126530)
- 研究(75406)
- 中国(51520)
- 农(32488)
- 管理(31135)
- 科学(30845)
- 学报(30722)
- 财(30682)
- 教育(26374)
- 大学(23171)
- 农业(22545)
- 融(21911)
- 金融(21911)
- 学学(21733)
- 技术(21588)
- 经济研究(20774)
- 业经(19405)
- 问题(17120)
- 财经(16421)
- 经(14434)
- 资源(13061)
- 技术经济(12728)
- 业(11998)
- 统计(11881)
- 发(11613)
- 贸(11331)
- 世界(11302)
- 现代(10964)
- 商业(10911)
共检索到361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敦平 叶蕾
文章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5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上、中、下游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在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中,仅有19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因子得分大于0,并且黄河上游地区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因子得分相对较低,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相对较高,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将黄河流域各地区划分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较高、一般、较低三类。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鑫 陈亮
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战略选择。以黄河流域3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下游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鑫 陈亮
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战略选择。以黄河流域3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下游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志强 李鑫 徐德安
黄河流域物流发展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大局,亦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供求关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化和对外贸易往来5个方面对黄河流域9省市物流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构建了含23个指标的黄河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熵权TOPSIS组合模型、灰色关联模型以及ICC组合相关系数法,对黄河流域总体物流发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物流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整体保持稳定上升趋势;结合评价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引力模型构建了以山东为龙头,河南、四川为枢纽“一主两副”的黄河流域轴辐式物流网络体系,有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平台,培养区域增长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福柱 苗青
城市是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以及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测算城市耦合质量等指标对引力模型予以修正,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2006年、2012年和2018年黄河流域73个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的空间网络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整体空间联系势能值增长显著,但空间联系格局呈非均衡分布特征;其空间联系方向具有地域邻近指向性和中心城市指向性的特征;黄河流域城市整体空间网络联系密度处于较低水平,城市间整体联系强度较弱;网络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郑州、济南、西安等城市表现出较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黄河流域城市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范围扩大,核心区城市的分布出现向中西部区域迁移的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慧芳 张合林
文章基于2006—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6—2018年,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均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分省份来看有短暂的波动现象。总体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良好—高度”协调的演变态势。黄河流域应继续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资源高质量价值化,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杰 张华泉
依据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黄河流域2000-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生态资本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资本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呈显著的正向关系,生态资本显著带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最大;生态资本主要通过提高人均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以及降低单位GDP能耗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生态资本的门槛效应显著,越过双重门槛值-0.200后,生态资本正外部性作用呈逐步减弱态势。应充分认识到生态资本价值及对黄河流域生态资本投资的必要性,将生态保护真正融入现代化经济建设,通过孕育高质量人力资本与高效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等路径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油建盛 蒋兵 董会忠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65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考察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数字经济可显著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产业多维演化是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媒介,产业多维演化通过了双重门槛检验,使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变化趋势;数字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在中游、下游地区是当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上游地区未产生显著影响,且数字经济仅可带动下游地区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高志刚 李明蕊
从供给侧改革出发,以黄河流域35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制度质量与政府创新支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并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产权多元化、财政分权和政府创新支持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但现阶段经济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制度质量能通过激励政府创新支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制度质量水平下,政府创新支持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为推动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制度质量,打破供给桎梏,提升资源型城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增强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韬 张俊丽 李立
基于空间计量全局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以2011—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空间交互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其交互项对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较为明显。黄河流域应加快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黄河流域跨区域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健全完善数字环境治理系统;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新的流域经济增长点,提高流域竞争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韬 张俊丽 李立
基于空间计量全局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以2011—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空间交互视角下对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及其交互项对流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较为明显。黄河流域应加快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黄河流域跨区域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健全完善数字环境治理系统;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新的流域经济增长点,提高流域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