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86)
- 2023(19182)
- 2022(16197)
- 2021(14729)
- 2020(12440)
- 2019(27814)
- 2018(27074)
- 2017(51536)
- 2016(28316)
- 2015(31318)
- 2014(31284)
- 2013(30762)
- 2012(28419)
- 2011(25884)
- 2010(25851)
- 2009(23938)
- 2008(23296)
- 2007(20758)
- 2006(18206)
- 2005(16238)
- 学科
- 济(130065)
- 经济(129927)
- 管理(79555)
- 业(73581)
- 企(59755)
- 企业(59755)
- 方法(54041)
- 数学(47943)
- 数学方法(47332)
- 中国(32594)
- 农(31458)
- 财(29632)
- 地方(29367)
- 学(28412)
- 业经(25965)
- 制(21920)
- 农业(21385)
- 贸(21139)
- 贸易(21130)
- 易(20446)
- 环境(19110)
- 务(18394)
- 财务(18342)
- 财务管理(18299)
- 银(18074)
- 银行(18000)
- 理论(17818)
- 融(17689)
- 金融(17685)
- 企业财务(17409)
- 机构
- 学院(408686)
- 大学(407743)
- 济(170017)
- 经济(166418)
- 管理(152846)
- 研究(141934)
- 理学(132337)
- 理学院(130765)
- 管理学(128293)
- 管理学院(127554)
- 中国(104806)
- 科学(90788)
- 京(85059)
- 农(75985)
- 财(75348)
- 所(73116)
- 研究所(67011)
- 业大(65734)
- 中心(65560)
- 江(61842)
- 财经(60614)
- 农业(60316)
- 经(54976)
- 经济学(52940)
- 范(52895)
- 北京(52407)
- 师范(52220)
- 院(51091)
- 州(49072)
- 经济学院(47583)
- 基金
- 项目(280960)
- 科学(220709)
- 基金(204760)
- 研究(195537)
- 家(182196)
- 国家(180745)
- 科学基金(153911)
- 社会(125854)
- 社会科(119364)
- 社会科学(119330)
- 省(111132)
- 基金项目(108421)
- 自然(102301)
- 自然科(99993)
- 自然科学(99961)
- 自然科学基金(98174)
- 划(93952)
- 教育(90136)
- 资助(83412)
- 编号(76500)
- 重点(64285)
- 发(61118)
- 成果(60943)
- 部(60908)
- 创(58153)
- 科研(54784)
- 创新(54532)
- 课题(53843)
- 计划(53675)
- 国家社会(52676)
- 期刊
- 济(185390)
- 经济(185390)
- 研究(115119)
- 中国(75201)
- 学报(72957)
- 农(67847)
- 科学(64125)
- 财(58956)
- 管理(54791)
- 大学(53850)
- 学学(51469)
- 农业(45453)
- 教育(37464)
- 融(35479)
- 金融(35479)
- 技术(34852)
- 经济研究(30713)
- 财经(30353)
- 业经(28924)
- 经(26212)
- 问题(25406)
- 业(23611)
- 版(21229)
- 技术经济(20749)
- 统计(20683)
- 策(19063)
- 贸(18978)
- 科技(18926)
- 资源(18515)
- 业大(18450)
共检索到595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跃胜 谭宇轩 金文俊
城市经济韧性塑造具有集动态性和多视角互动性于一体的复杂特征,导致基于还原论思维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城市经济韧性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本文以2014—2018年黄河流域70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在静态QCA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动态多时段QCA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组态,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高城市经济韧性的产生不受单一要素的绝对支配,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提高创新能力在产生高城市经济韧性方面发挥着较为普适的作用;从多重并发的组合效应来看,存在4条路径皆可驱动高城市经济韧性,城市经济韧性的本质或核心动力被政府能动性所左右,在少数情况下,城市产业结构特性在遭受外界扰动或冲击时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多时段QCA进一步识别出以创新突破型和政府主导型为代表的驱动路径以及以创新锁定型和创新限制型为代表的限制路径,政府的能动行为可以超越城市结构性因素限制,创新能力的两极分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效果相反。从组态视角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各影响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韧性研究从单一权变向整体多维视角转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久文 陈超君 孙铮
以黄河流域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区位商对城市类型进行划分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斯皮尔曼等多种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经济韧性水平接近地区具有明显空间集聚现象,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韧性存在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2008-2019年黄河流域各类型城市经济韧性波动较大,不同类型城市经济韧性差距整体呈现波动缩小趋势。③2008-2019年,黄河流域各类型城市经济韧性排名前两位的城市专业化类型主要是属于第三产业,排名后五的城市专业化类型主要属于第一、二产业。④对不同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均和其城市经济韧性显著正相关;除建筑类以及科学技术和地质勘查类城市外,金融发展水平同城市经济韧性显著正相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文显
文章以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定量分析了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4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整体偏弱且空间分异明显,存在典型的“高-高”和“低-低”集聚效应;34个城市经济韧性的方向性越来越弱,而向心力先增强后减弱,重心移动的主要方向是东南和西北;黄河流域的经济韧性发展经历了从“第三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到“第二、三产业结构素质推动型”再到“第一、二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的演变;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进出口总额,2022年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韧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成镇 刘庆芳 宋金平 马伟
推动黄河流域城市顺利转型,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黄河流域8省区的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马尔科夫矩阵、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城市转型效率的动态演变特征及经济转型的影响路径,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2008—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波动特征明显,城市转型效率均值由0.662上升至0.713,年均增长率为0.6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自身锁定”效应,向上转移地市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向下转移地市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2)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市场化对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分权化具有负向作用。(3)技术创新在经济转型影响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过程中能够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中介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最后,从促进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结合、加强产业技术交流以及制定适宜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推动黄河流域城市转型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国富 夏祥谦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本上是我国东、中、西部差距的一个缩影。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扩展的MRW模型,分析了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经济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状况对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最后,基于本文的分析结论,就如何缩小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地区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增长 条件收敛 地区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燕
黄河流域面临的能源问题突出,研究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采用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区域能源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不同省份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分维度看,抵御能力略有增强,恢复能力与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再组织能力有所减弱;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省份能源产业链韧性较低,而东部地区的山东省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优势显著。研究为提升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推动黄河流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能源产业 产业链韧性 科技创新 黄河流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燕
黄河流域面临的能源问题突出,研究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采用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区域能源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不同省份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分维度看,抵御能力略有增强,恢复能力与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再组织能力有所减弱;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省份能源产业链韧性较低,而东部地区的山东省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优势显著。研究为提升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推动黄河流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能源产业 产业链韧性 科技创新 黄河流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璇 史佳璐 慈福义
文章运用核密度分析、ESDA和时空重排扫描统计分析方法,探究2006—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韧性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韧性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韧性指数绝对差距和地区分异程度逐渐扩大;核密度曲线由“高耸式”变为“扁平式”;各时间截面呈现东中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城市群韧性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和空间关联特征,子系统的时空聚类区既有空间分异又有重叠交集,经济韧性聚集区辐射范围最广,社会韧性聚集区辐射范围最窄。
关键词:
韧性 时空扫描统计 黄河流域城市群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武占云 孙劭 张双悦 王伟
增强气候韧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IPCC“灾害—暴露度—脆弱性”的气候风险框架和“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化韧性”的韧性理论框架,系统评估黄河流域气候韧性水平。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气候风险和城市韧性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均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特征;(2)黄河流域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下游地区上升最为显著,是极端降雨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高发区;(3)黄河流域城市类型以脆弱型和高风险城市为主,且不同城市类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发生明显跃迁和转变。为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应差异化实施气候应对策略,协同推进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流域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气候变化 气候风险 城市韧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少炜 罗林杰 查欣洁
采用非径向的SBM-DEA模型对2011—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评价,运用Moran散点图和LISA图着重考察其空间差异性及演变,然后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综合水平小于1,未能实现DEA有效,且呈现出"中部最高、东部和西部次之""下游最高、上游和中游次之"的态势。(2)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现出较高的局部空间异质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3)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主要受到技术水平、城镇化、医疗水平、经济外向性以及社会性支出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少炜 罗林杰 查欣洁
采用非径向的SBM-DEA模型对2011—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评价,运用Moran散点图和LISA图着重考察其空间差异性及演变,然后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综合水平小于1,未能实现DEA有效,且呈现出"中部最高、东部和西部次之""下游最高、上游和中游次之"的态势。(2)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现出较高的局部空间异质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3)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主要受到技术水平、城镇化、医疗水平、经济外向性以及社会性支出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柳江 李志花
长期以来,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制度的制约,黄河流域的资源开发一直处于保护大于利用的状态,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利用。考虑到黄河流域庞大的人口规模,其生态安全屏障和资源能源集聚地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流域内抵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冲击以及恢复到冲击前状态的能力即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韧性由此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点。研究主要基于黄河流域39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方法研究区域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水平和协同效应,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模型探究区域经济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论有:第一,所选取样本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正处于稳步持续上升的阶段;第二,10年间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系数总体上处于稳步增长态势;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内区域经济韧性单向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中两者互为因果;第四,就黄河流域的特殊性来看,区域经济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主要可以概括为区域经济韧性的抵抗力层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屏障,其恢复力层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能培育的基础,最后是其进化力的创新驱动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 VAR模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若鹏 刘海滨 孙宇 王竞陶
本文基于宏观视角,运用熵权法对2009年至2018年黄河流域中下游整体及四大地区(山东半岛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晋中北地区)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和分析,并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各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差异化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黄河流域中下游各地区经济韧性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导致其空间关联性发生变化。黄河流域中下游经济韧性受到政府行政力、市场力、产业结构和外资强度的影响,且影响系数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性,其中政府行政力影响以负向效应为主,特殊年份地区存在正向效应;市场力影响为正向效应,其强度呈自西向东的递增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影响为负向效应,其强度呈自西向东的递增趋势;外资强度以负向效应为主,特殊年份地区存在正向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