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56)
- 2023(13023)
- 2022(10883)
- 2021(9787)
- 2020(7801)
- 2019(17486)
- 2018(16932)
- 2017(31465)
- 2016(16832)
- 2015(18453)
- 2014(18268)
- 2013(18190)
- 2012(17243)
- 2011(16097)
- 2010(16544)
- 2009(15108)
- 2008(14498)
- 2007(12973)
- 2006(11999)
- 2005(11303)
- 学科
- 济(92905)
- 经济(92834)
- 管理(43192)
- 业(36230)
- 地方(29940)
- 中国(28219)
- 企(26145)
- 企业(26145)
- 方法(25714)
- 数学(22068)
- 数学方法(21834)
- 农(21562)
- 学(20132)
- 业经(19458)
- 环境(17539)
- 地方经济(17269)
- 农业(15431)
- 发(14951)
- 融(13200)
- 金融(13198)
- 制(13043)
- 财(12859)
- 贸(12636)
- 贸易(12623)
- 和(12427)
- 银(12322)
- 银行(12301)
- 行(12104)
- 易(12004)
- 资源(11355)
- 机构
- 学院(247994)
- 大学(245216)
- 济(107519)
- 经济(105040)
- 研究(98058)
- 管理(87575)
- 理学(73426)
- 中国(72717)
- 理学院(72338)
- 管理学(71001)
- 管理学院(70528)
- 科学(61040)
- 京(54764)
- 所(50528)
- 财(45988)
- 研究所(45804)
- 中心(43430)
- 农(40675)
- 江(39025)
- 范(37389)
- 师范(37055)
- 院(36351)
- 财经(35782)
- 北京(35547)
- 业大(34724)
- 经济学(33511)
- 经(32235)
- 州(31978)
- 农业(31298)
- 科学院(30352)
- 基金
- 项目(164196)
- 科学(130313)
- 研究(119407)
- 基金(117777)
- 家(104143)
- 国家(103361)
- 科学基金(87848)
- 社会(77579)
- 社会科(73649)
- 社会科学(73630)
- 省(65478)
- 基金项目(62660)
- 自然(55293)
- 划(55244)
- 自然科(53816)
- 自然科学(53804)
- 自然科学基金(52764)
- 教育(52454)
- 编号(47111)
- 资助(46364)
- 发(42793)
- 重点(38608)
- 成果(37676)
- 部(34501)
- 课题(34432)
- 发展(34254)
- 展(33715)
- 创(33155)
- 国家社会(32748)
- 创新(31175)
- 期刊
- 济(134934)
- 经济(134934)
- 研究(80970)
- 中国(56178)
- 学报(37577)
- 农(37462)
- 科学(36942)
- 管理(33289)
- 财(31995)
- 大学(27891)
- 教育(27353)
- 学学(26359)
- 农业(25971)
- 融(23346)
- 金融(23346)
- 经济研究(21980)
- 技术(21862)
- 业经(21488)
- 问题(18163)
- 财经(17772)
- 资源(15866)
- 经(15545)
- 业(14030)
- 技术经济(13031)
- 发(12581)
- 贸(12249)
- 现代(12147)
- 世界(12071)
- 科技(11959)
- 统计(11922)
共检索到396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福柱 苗青
城市是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以及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测算城市耦合质量等指标对引力模型予以修正,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2006年、2012年和2018年黄河流域73个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的空间网络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整体空间联系势能值增长显著,但空间联系格局呈非均衡分布特征;其空间联系方向具有地域邻近指向性和中心城市指向性的特征;黄河流域城市整体空间网络联系密度处于较低水平,城市间整体联系强度较弱;网络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郑州、济南、西安等城市表现出较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黄河流域城市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范围扩大,核心区城市的分布出现向中西部区域迁移的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伟丽 王伊斌 李金晓 郝智娟
基于2010—2018年黄河流域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探究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联动效应和网络结构特征。发现:(1)黄河流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动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在时序变化上呈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以2014年为分界点,之前略微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处于临界值0.5以上。(3)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网络关系,下游及部分中游地级市在网络中发挥着领导作用,形成主受益、经纪人、净溢出及双向溢出等四大板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伟丽 王伊斌 李金晓 郝智娟
基于2010—2018年黄河流域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探究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联动效应和网络结构特征。发现:(1)黄河流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动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在时序变化上呈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以2014年为分界点,之前略微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处于临界值0.5以上。(3)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网络关系,下游及部分中游地级市在网络中发挥着领导作用,形成主受益、经纪人、净溢出及双向溢出等四大板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慧芳 张合林
文章基于2006—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6—2018年,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均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分省份来看有短暂的波动现象。总体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良好—高度”协调的演变态势。黄河流域应继续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黄河流域生态资源高质量价值化,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德胜 王珏 程振
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2005—2019年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幅度最大。(2)三者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进入初级协调,形成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且在局部空间上呈现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3)不同因素对黄河流域DEH(数字经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科技支撑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禀赋推动力的平均驱动作用显著低于其他维度;黄河流域DEH系统空间分异格局由多种因素交互协同作用形成。最后,根据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桔
文章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从城市群角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特征和环境规制强度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间黄河流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稳中有降,呈现下游城市群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弱的空间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相关性,耦合协调度水平类似的城市会出现聚集效应,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会促进耦合协调度的提高,并且会促使周围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也有所增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盼盼 赵媛 夏四友 鄢继尧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为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明确了方向,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基于2012、201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及弹性系数方法,在整体把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时空耦合特征进行剖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总体上,2012—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先升后降时序演化规律,而在空间上生态环境水平呈"中游凹陷,上游良好,下游居中"的格局,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等级对应程度较弱,且该对应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而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锁定效应;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以同向但不理想的"同减"变化类型为主,整体呈倒退发展趋势,而山西、河南、甘肃及青海的耦合关系呈良性发展迹象。最后,根据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侯子婵 王子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标志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在黄河治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充分认识黄河流域的战略地位,统筹把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竭力探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路径,从而真正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真正造福于人民。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耦合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一般协调;(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倒U型”影响;(3)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上述“倒U型”影响得以发挥的两条内在机制;(4)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倒U型”影响仅显著存在于资源型城市和中上游城市。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持续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提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维度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叙 柳潇明 刘文婷 余万林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洪文 樊树钢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与基础。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测算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作用。(2)黄河流域沿线省份绿色金融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流域间省份存在发展差异。(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度均值实现了由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的提升,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增强。(4)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跨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洪文 樊树钢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与基础。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测算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作用。(2)黄河流域沿线省份绿色金融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流域间省份存在发展差异。(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度均值实现了由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的提升,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增强。(4)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跨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巩羽浩
基于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分别构建了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首先,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城镇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状况总体向好,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基本格局,且各省区耦合协调度类型推动进程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阶梯状差异。最后,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影响力从弱到强现依次为外力驱动、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内源驱动。基于对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研究,结合驱动因素分析,从外力驱动、内源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四个方面为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耦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