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5)
- 2023(14618)
- 2022(12688)
- 2021(12002)
- 2020(9830)
- 2019(22522)
- 2018(22273)
- 2017(43268)
- 2016(23835)
- 2015(26301)
- 2014(26550)
- 2013(26087)
- 2012(23971)
- 2011(21677)
- 2010(21737)
- 2009(19687)
- 2008(19107)
- 2007(16670)
- 2006(14645)
- 2005(12850)
- 学科
- 济(94675)
- 经济(94571)
- 管理(67504)
- 业(62509)
- 企(51080)
- 企业(51080)
- 方法(41435)
- 数学(36187)
- 数学方法(35713)
- 中国(26718)
- 农(25123)
- 地方(23692)
- 财(23324)
- 学(21561)
- 业经(19947)
- 农业(16896)
- 制(16201)
- 贸(16174)
- 贸易(16169)
- 环境(15694)
- 易(15644)
- 理论(15420)
- 和(14739)
- 务(14494)
- 财务(14427)
- 财务管理(14404)
- 技术(14292)
- 策(13793)
- 银(13761)
- 银行(13720)
- 机构
- 学院(332488)
- 大学(332398)
- 管理(131883)
- 济(130091)
- 经济(127002)
- 研究(114534)
- 理学(114524)
- 理学院(113141)
- 管理学(111071)
- 管理学院(110445)
- 中国(83349)
- 科学(73197)
- 京(71059)
- 财(59696)
- 所(57772)
- 农(53053)
- 研究所(52954)
- 中心(51418)
- 业大(49676)
- 江(48273)
- 财经(47775)
- 范(46013)
- 师范(45623)
- 北京(44863)
- 经(43457)
- 院(42592)
- 农业(41635)
- 州(39858)
- 经济学(38381)
- 师范大学(36910)
- 基金
- 项目(233171)
- 科学(183950)
- 研究(169630)
- 基金(168921)
- 家(147760)
- 国家(146554)
- 科学基金(125844)
- 社会(105953)
- 社会科(100380)
- 社会科学(100357)
- 省(90962)
- 基金项目(89920)
- 自然(83181)
- 自然科(81222)
- 自然科学(81205)
- 自然科学基金(79692)
- 划(77375)
- 教育(77237)
- 资助(69573)
- 编号(69072)
- 成果(55891)
- 重点(52399)
- 部(50935)
- 发(50440)
- 课题(47976)
- 创(47745)
- 创新(44560)
- 科研(44419)
- 教育部(43217)
- 国家社会(43064)
- 期刊
- 济(140411)
- 经济(140411)
- 研究(98270)
- 中国(60260)
- 学报(52464)
- 科学(49257)
- 农(47310)
- 管理(46626)
- 财(42910)
- 大学(39146)
- 教育(37810)
- 学学(36893)
- 农业(33115)
- 融(28249)
- 金融(28249)
- 技术(27574)
- 业经(23226)
- 经济研究(22314)
- 财经(22110)
- 问题(19529)
- 经(18812)
- 图书(16879)
- 业(16683)
- 资源(16585)
- 科技(16345)
- 理论(15864)
- 技术经济(15473)
- 现代(15269)
- 版(14893)
- 实践(14680)
共检索到479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武占云 孙劭 张双悦 王伟
增强气候韧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IPCC“灾害—暴露度—脆弱性”的气候风险框架和“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化韧性”的韧性理论框架,系统评估黄河流域气候韧性水平。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气候风险和城市韧性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均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特征;(2)黄河流域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下游地区上升最为显著,是极端降雨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高发区;(3)黄河流域城市类型以脆弱型和高风险城市为主,且不同城市类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发生明显跃迁和转变。为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应差异化实施气候应对策略,协同推进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流域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气候变化 气候风险 城市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璇 史佳璐 慈福义
文章运用核密度分析、ESDA和时空重排扫描统计分析方法,探究2006—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韧性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韧性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韧性指数绝对差距和地区分异程度逐渐扩大;核密度曲线由“高耸式”变为“扁平式”;各时间截面呈现东中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城市群韧性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和空间关联特征,子系统的时空聚类区既有空间分异又有重叠交集,经济韧性聚集区辐射范围最广,社会韧性聚集区辐射范围最窄。
关键词:
韧性 时空扫描统计 黄河流域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久文 陈超君 孙铮
以黄河流域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区位商对城市类型进行划分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斯皮尔曼等多种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经济韧性水平接近地区具有明显空间集聚现象,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韧性存在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2008-2019年黄河流域各类型城市经济韧性波动较大,不同类型城市经济韧性差距整体呈现波动缩小趋势。③2008-2019年,黄河流域各类型城市经济韧性排名前两位的城市专业化类型主要是属于第三产业,排名后五的城市专业化类型主要属于第一、二产业。④对不同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均和其城市经济韧性显著正相关;除建筑类以及科学技术和地质勘查类城市外,金融发展水平同城市经济韧性显著正相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欣 刘仕鑫 赵立燕 高洪涛 李敬锁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116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DEA、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探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变化来看,耕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省域、流域内部差异程度均有所缓解。2)从空间特征来看,耕地利用效率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耕地利用效率高值由点状分布逐渐向带状分布演变,重心坐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呈现“东北-西南”的变化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耕地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城镇化、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各因素在黄河流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耕地生产要素投入三方面提升流域耕地利用效率的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跃胜 谭宇轩 金文俊
城市经济韧性塑造具有集动态性和多视角互动性于一体的复杂特征,导致基于还原论思维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城市经济韧性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本文以2014—2018年黄河流域70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在静态QCA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动态多时段QCA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组态,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高城市经济韧性的产生不受单一要素的绝对支配,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提高创新能力在产生高城市经济韧性方面发挥着较为普适的作用;从多重并发的组合效应来看,存在4条路径皆可驱动高城市经济韧性,城市经济韧性的本质或核心动力被政府能动性所左右,在少数情况下,城市产业结构特性在遭受外界扰动或冲击时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多时段QCA进一步识别出以创新突破型和政府主导型为代表的驱动路径以及以创新锁定型和创新限制型为代表的限制路径,政府的能动行为可以超越城市结构性因素限制,创新能力的两极分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效果相反。从组态视角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各影响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韧性研究从单一权变向整体多维视角转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燕
黄河流域面临的能源问题突出,研究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采用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区域能源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不同省份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分维度看,抵御能力略有增强,恢复能力与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再组织能力有所减弱;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省份能源产业链韧性较低,而东部地区的山东省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优势显著。研究为提升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推动黄河流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能源产业 产业链韧性 科技创新 黄河流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文显
文章以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定量分析了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4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整体偏弱且空间分异明显,存在典型的“高-高”和“低-低”集聚效应;34个城市经济韧性的方向性越来越弱,而向心力先增强后减弱,重心移动的主要方向是东南和西北;黄河流域的经济韧性发展经历了从“第三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到“第二、三产业结构素质推动型”再到“第一、二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的演变;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进出口总额,2022年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韧性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燕
黄河流域面临的能源问题突出,研究黄河流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基于虚拟最劣解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采用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黄河流域区域能源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9省区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不同省份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分维度看,抵御能力略有增强,恢复能力与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再组织能力有所减弱;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省份能源产业链韧性较低,而东部地区的山东省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优势显著。研究为提升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推动黄河流域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能源产业 产业链韧性 科技创新 黄河流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柳江 李志花
长期以来,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制度的制约,黄河流域的资源开发一直处于保护大于利用的状态,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利用。考虑到黄河流域庞大的人口规模,其生态安全屏障和资源能源集聚地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流域内抵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冲击以及恢复到冲击前状态的能力即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韧性由此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点。研究主要基于黄河流域39个地级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方法研究区域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水平和协同效应,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模型探究区域经济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论有:第一,所选取样本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正处于稳步持续上升的阶段;第二,10年间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系数总体上处于稳步增长态势;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内区域经济韧性单向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中两者互为因果;第四,就黄河流域的特殊性来看,区域经济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主要可以概括为区域经济韧性的抵抗力层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护屏障,其恢复力层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能培育的基础,最后是其进化力的创新驱动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 VAR模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若鹏 刘海滨 孙宇 王竞陶
本文基于宏观视角,运用熵权法对2009年至2018年黄河流域中下游整体及四大地区(山东半岛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晋中北地区)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和分析,并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各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差异化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黄河流域中下游各地区经济韧性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导致其空间关联性发生变化。黄河流域中下游经济韧性受到政府行政力、市场力、产业结构和外资强度的影响,且影响系数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性,其中政府行政力影响以负向效应为主,特殊年份地区存在正向效应;市场力影响为正向效应,其强度呈自西向东的递增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影响为负向效应,其强度呈自西向东的递增趋势;外资强度以负向效应为主,特殊年份地区存在正向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子晨
生态治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基于2004—2019年面板统计数据,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治理绩效。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绩效整体欠佳,最差年份为2007年,最佳年份为2016年,地区差异显著,其中山东省、河南省较好。空间计量分析影响因素得出与常识性不同的观点:一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不佳,从经济上讲,根源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不统筹的治理损耗,而非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污染;二是流域人均水资源量越高,越有可能带来较低的生态治理水平;三是城镇化对生态治理绩效的影响复杂,但总体上呈现积极效应;四是技术创新和重视教育对生态治理具有全流域的正面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乔伟桐 高楠 张新成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进行测度,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门槛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产业韧性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态势,经济、社会、环境韧性子系统发展差异呈现“两升一降”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内,省份间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韧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由东至西阶梯递减格局;(3)旅游产业韧性与经济、社会子系统韧性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其中经济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双门槛效应,社会韧性对旅游产业韧性存在单门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李春荷 朱永明
基于2018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数据,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级递增、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2)在影响城市群整体差异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群际差异,排名第二的则是群内差异,群内差异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呈反比关系。(3)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在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维度上差异较大,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维度上差异较小。高、中等级城市群“老化病”明显,低等级城市群“落后病”明显,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分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