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60)
2023(7603)
2022(6170)
2021(5225)
2020(4158)
2019(9307)
2018(8876)
2017(17433)
2016(9080)
2015(9886)
2014(9792)
2013(9989)
2012(9602)
2011(8811)
2010(8895)
2009(8344)
2008(7770)
2007(6981)
2006(6510)
2005(6075)
作者
(27695)
(23494)
(23464)
(22187)
(14628)
(11152)
(10510)
(9088)
(8798)
(8238)
(8081)
(7761)
(7448)
(7403)
(7397)
(7390)
(6878)
(6608)
(6600)
(6382)
(5805)
(5784)
(5519)
(5357)
(5257)
(5199)
(4976)
(4787)
(4698)
(4579)
学科
(70164)
经济(70129)
管理(24439)
地方(22209)
方法(20871)
(19478)
数学(19309)
数学方法(19216)
地方经济(14562)
中国(13618)
(13420)
(13019)
企业(13019)
环境(12303)
(12185)
业经(11329)
农业(9886)
(8783)
经济学(8428)
(7940)
(7665)
金融(7664)
资源(7568)
(7271)
(7021)
(6934)
产业(6831)
(6286)
(6282)
银行(6275)
机构
学院(139263)
大学(136954)
(73039)
经济(71876)
研究(54248)
管理(50411)
理学(42948)
理学院(42406)
管理学(41763)
管理学院(41515)
中国(40198)
科学(31897)
(29228)
(28847)
(27234)
研究所(24736)
经济学(24617)
中心(24159)
财经(23266)
经济学院(21912)
(21440)
(21067)
(20925)
(19643)
业大(18942)
北京(18267)
(18098)
师范(17958)
科学院(17513)
(17039)
基金
项目(93284)
科学(74846)
基金(68723)
研究(67064)
(59678)
国家(59271)
科学基金(51309)
社会(47192)
社会科(45026)
社会科学(45011)
(36979)
基金项目(36512)
自然(30940)
(30319)
自然科(30167)
自然科学(30160)
自然科学基金(29580)
教育(27925)
资助(27264)
编号(24415)
(23566)
重点(21587)
国家社会(20505)
(20046)
发展(19873)
(19598)
(18828)
成果(18408)
创新(17931)
课题(17773)
期刊
(88577)
经济(88577)
研究(46077)
中国(26230)
(21146)
学报(19457)
(19157)
科学(19135)
管理(18603)
经济研究(15646)
大学(14587)
学学(14303)
(13165)
金融(13165)
农业(13101)
财经(12455)
技术(12191)
业经(11964)
问题(11369)
(10953)
技术经济(9309)
资源(9213)
统计(9156)
(8227)
(7528)
决策(7457)
世界(7300)
经济问题(7157)
教育(6696)
商业(6633)
共检索到217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望生  
对黄河流域地级市经济绿色增长效率的测度及其收敛性分析是准确判断和评价黄河流域内不同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绩效的重要依据,对此,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A方法中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的线性规划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作为衡量指标,测度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层面的经济绿色增长效率;随后,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内不同地区和城市群的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从地域维度来看,黄河流域内下游地区的绿色增长效率要普遍高于上游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黄河流域的绿色增长效率在2014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4年之前变化不大,2014年后则进入了迅速提升的阶段;黄河流域的经济绿色增长效率呈现收敛态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孟望生  杜子欣  张扬  
不同要素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解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及其绿色发展转型情况,将污染排放和能源两种非常规要素同时纳入数据包络分析法框架下,对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情况。结果表明,2007—2017年,黄河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水平均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表现为增加劳动和污染排放投入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本要素使用的特征;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在不同发展阶段内显著不同。因此,黄河流域各地级市要继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能源环境政策,加强绿色技术进步偏向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睢党臣  张扬  孟望生  
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分别从全流域和上、中、下游和地级市层面测度了2006—2018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并分析了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探究其空间集聚的区域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绿色发展效率均呈“V”型变化趋势,其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绿色发展效率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2)从全局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空间相关程度是波动变化的,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从局部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地级市和较低的地级市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两极分化明显,且在2010年后集聚区域相对稳定,具体为下游地级市“高高”集聚效应明显,上游地级市“低低”集聚效应明显,而多数中游地级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一般协调;(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倒U型”影响;(3)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上述“倒U型”影响得以发挥的两条内在机制;(4)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倒U型”影响仅显著存在于资源型城市和中上游城市。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持续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提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维度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凯风  李子豪  
文章采用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黄河流域2008—2017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度,对其影响因素归纳梳理并基于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黄河流域GTFP整体提升2.32%,上游地区提升最为明显(8.32%);GTFP提升原因不仅来自技术进步,还来自技术效率提升。(2)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1%,GTFP平均提高12.93%,FDI能够显著促进GTFP的增加,要素结构与GTFP呈“倒U”型关系。(3)科技进步对GTFP的影响方向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依次呈现“N”型分布;财政分权与GTFP的关系在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分别为“倒U”型与“U”型关系,分位数回归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书明   张青青  
随着绿色税种相关法律的正式实施,中国已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以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为辅助的绿色税收体系,在推动区域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善绿色税收体系促进流域绿色增长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13—2022年黄河流域9省区100个地级市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对绿色税收促进绿色经济增长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绿色税收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较弱。(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税收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具有中介效应。绿色税收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促进绿色经济增长。(3)绿色税收对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和不同资源状况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相较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税收对中下游地区和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持续完善绿色税收体系,适时扩大绿色税种征税范围,进一步调整优化税率,积极落实绿色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绿色发展增添动力。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充分发挥绿色税收职能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为实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绿色税收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黄河流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章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62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分别测算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经济效率,进而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经过稳健性检验及缓解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赋能黄河流域绿色转型发展。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城市地理区位、行政级别、资源禀赋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望生  郑延钦  张扬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特征,同时,制造业集聚还会扩大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无论是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还是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均存在路径依赖。(2)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上、中游地区呈现“U”型变化特征,而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的扩大效应呈现上、下、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宋金昭  胡湘湘  王晓平  王可泱  
基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经济效率相互协调的视角,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耦合模型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经济效率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和空间关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偏低,介于勉强协调至初级协调之间,至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省区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异质性大且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在空间作用下,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依赖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王迪  
采用基尼系数客观赋权评价法与非期望SBM模型分别测算2011—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全要素能源效率,借助基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考察数字产业集聚、技术进步与环境规制三种路径在传导过程发挥的效果,并进行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游表现的最为明显;(2)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环境规制是黄河流域全域的关键正向传导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上、中、下游均为正向中介传导,环境规制在中游表现为负向传导、在下游为正向传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邓椿  蒋晓辉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于EBM模型,测度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Tobit模型,探究其驱动机理。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低于长江流域,但效率差距呈收敛态势;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历年均值下游最高、上游最低;研究期内,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的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显著提高,山西持续低下,但四川、内蒙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人均水资源量、节水农业发展水平、水库总库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效率的影响程度最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玉萍  何琳  
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新近文献对此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非关联技术更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认知邻近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黄河流域地级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利用"共存分析法"计算制造业四位数行业技术关联程度,探究技术关联如何影响地区产业发展。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关联的产业发展效应具有动态性,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呈U型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曲惠敏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框架,采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整体、区域比较、流域内部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格局,并采用传统核密度和随机核估计方法揭示其演进趋势和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低增长"与"不平衡"的双重特征,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流域内部大多数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增长,技术效率恶化成为掣肘因素,高质量发展形势严峻。在分布演变上,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分布形态由多极化向单极化演进,分布动态流动性低、持久性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应以区域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走出一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提升中协调,在协调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岳立  任婉瑜  姚小强  
水资源效率低导致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供求关系紧张是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阻碍。本文基于2007~2019年黄河流域56个城市面板数据,从河流生态水文分区视角进行划区。通过Super-DDF模型测度城市绿色水资源效率,构建Tobit模型来分析影响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流域整体绿色水资源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不同分区效率值差异明显;(2)城镇化、环境规制、水资源可用度和人力资本水平显著促进效率值的改善,水资源供求和水资源禀赋影响显著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3)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绿色水资源效率,缓解该流域用水矛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