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8)
2023(5134)
2022(4371)
2021(4044)
2020(3308)
2019(7192)
2018(6958)
2017(12884)
2016(7289)
2015(8180)
2014(8227)
2013(8041)
2012(7521)
2011(7035)
2010(7226)
2009(6488)
2008(6529)
2007(5722)
2006(5273)
2005(4705)
作者
(24434)
(20565)
(20481)
(19271)
(12750)
(9827)
(9107)
(8056)
(7686)
(7167)
(7121)
(7102)
(6727)
(6615)
(6491)
(6466)
(6043)
(5955)
(5870)
(5828)
(5330)
(5172)
(4989)
(4783)
(4634)
(4546)
(4542)
(4293)
(4155)
(4124)
学科
(32074)
经济(32045)
管理(17624)
(14198)
地方(11995)
方法(11237)
(10789)
企业(10789)
(10557)
数学(9608)
数学方法(9400)
(7958)
中国(7847)
地方经济(7518)
环境(6124)
业经(5980)
农业(5673)
(5619)
(5120)
(4642)
金融(4640)
(4585)
理论(4569)
(4227)
资源(4218)
(4182)
银行(4159)
(4126)
生态(4086)
(4043)
机构
大学(109734)
学院(108882)
研究(44139)
(37537)
管理(36838)
经济(36429)
中国(31971)
科学(31940)
理学(31535)
理学院(30938)
管理学(29959)
管理学院(29763)
(25099)
(24108)
研究所(22503)
(22163)
中心(19615)
业大(18821)
(17857)
农业(17772)
师范(17629)
(17375)
(17082)
(16900)
北京(15806)
师范大学(14564)
(14411)
(14229)
科学院(14017)
财经(13507)
基金
项目(79304)
科学(62778)
基金(57594)
(53154)
研究(53080)
国家(52795)
科学基金(43832)
社会(32511)
(31570)
基金项目(30924)
社会科(30770)
社会科学(30762)
自然(30612)
自然科(29829)
自然科学(29819)
自然科学基金(29239)
(28302)
教育(23703)
资助(22942)
编号(20396)
重点(19410)
(18286)
计划(17182)
成果(16625)
(16482)
(15600)
科研(15539)
课题(15375)
科技(15286)
创新(14770)
期刊
(42275)
经济(42275)
研究(31126)
学报(22755)
中国(22298)
科学(21082)
(19258)
大学(16064)
学学(15195)
农业(13547)
管理(12818)
(11654)
教育(11455)
资源(9449)
技术(9083)
(7386)
金融(7386)
(7381)
(6675)
经济研究(6325)
业大(6289)
业经(6249)
科技(6103)
财经(5911)
(5775)
问题(5432)
图书(5410)
林业(5137)
(5051)
统计(4998)
共检索到161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亚莉  张戈  邵景力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是正确评价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基础,该文阐述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即以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和水力联系为依据,一级地下水系统以黄河一级支流流域分水岭为边界,二级系统主要考虑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裂隙、溶隙)以及黄河支流流域的分布。根据划分原则,将研究区分为9个一级地下水系统,31个二级系统,并论述了各地下水系统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此外,该研究还对黄河下游地区和鄂尔多斯闭流区的地下水系统边界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表闭流区内,同样存在有相应的浅层地下水闭流区系统;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段,则充分考虑了黄河作为分水岭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即以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范围作为地下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栋元  赵成义  魏恒  彭冬梅  张争强  
地下水数值模拟是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分布过程机理的模拟,以流域水量均衡为基础,应用ArcView GIS与FEFLOW专业地下水模拟软件,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勘探资料、抽水试验及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资料,建立了内陆河流域二维地下水运动模拟模型。采用Kringing、Aki-ma插值方法和Galerkin有限元三角形网格剖分技术,求解模型,模拟了台兰河流域地下水运动特征。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所建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是正确的,选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和计算的源汇项基本合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值比较吻合,符合台兰河流域地下水的实际情况,能够进行该区域地下水的动态预报,可为研究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金珠  李相虎  黄天明  W.M.Edmunds  
以地球化学和包气带氯质量平衡技术相结合,通过腾格里沙漠包气带沙芯记录和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中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补给历史及其气候特征和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石羊河流域水化学在天然状态下具有水平分带性,上游地表水矿化度小于360mg l,下游达1000mg l;武威盆地洪积扇地下水主要为HCO3-SO4型水,至民勤终端湖演变为Cl-SO4型水,矿化度相应由500mg l增加为17g l左右。在腾格里沙漠的一个钻孔剖面记录了过去930年以来的补给量变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气候波动特征,氯质量平衡法计算的地区补给量平均仅为1 26mm,从剖面完整的记录可以将930aBP气候划分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炳超  李小等  张戈  李成柱  
【目的】对青海省诺木洪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为合理开发和保护该地区地下水提供指导。【方法】采集诺木洪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水样58个,测定水样中的Na~+、K~+、Ca~(2+)、Mg~(2+)、HCO_3~-、Cl~-、SO_4~(2-)、CO_3~(2-)、矿化度等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PiPer三线图图示法和离子比例系数法,系统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结果】1由南而北,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呈环带状分布,主要从HCO_3·SO_4·Cl-Na·Mg·Ca、HCO_3·Cl-Mg·Na型向SO_4·Cl-Na、Cl-Na型演化转变,矿化度由小于1g/l...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金凤  郭全军  陈曦  周可法  
本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域,覆盖全流域选取了77个样点进行实地采样及地下水水质化验分析,运用GIS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对水质数据进行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揭示了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质空间变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地下水矿化度、Cl-离子、HCO-3离子和硫酸盐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硝酸盐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冲洪积扇绿洲地下水化学特征以NO-3-SO2-4-Ca-Mg型为主,矿化度通常1000mg/l,局部地区矿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娄华君,毛任钊,夏军,冯艳芳  
地表水与地下水是水资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体在地表与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和储存方式不同,在水资源评价中所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各异。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仅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一项,不同部门评价计算的结果年资源总量差达1000×108m3/a[1](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1/8左右),这个数据相当于中国正在组织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总调水量的一倍以上。作者认为在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地表水采用流域分区进行评价,地下水则采用水文地质单元的分区方法进行评价,是引起中国水资源总量误差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界的四水转化关系十分复杂,分别采用地表水流域评价法或水文地质单元评价法,都无法避免水资源总量评价的误差问题。论文通过研究提出中国水资源三级评价分区方案,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采用一二级按流域分区与地表水系统取得一致,三级按地下水单元分区的方法,解决中国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的误差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萍  刘畅  
文章运用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间演变和空间集聚状态。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流域内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水资源禀赋、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昌河  
本文在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环境的评估划分指标、区划系统、评估方法和区域划分方案,将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灾害带,14个灾害区和31个灾害小区,并对各灾害环境类型区的主要特征和整治重点作了概要描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静洁  宋献方  刘相超  杨聪  唐常源  李发东  佐仓保夫  近滕昭彦  
运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了永定河流域中下游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并对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进行室内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分析了流域内深层和浅层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化趋势,揭示了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是山前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山区受蒸发影响较小,平原区较大,尤其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呈现出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水化学特征表现为自西部山区到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自浅层到深层,地下水的矿化度逐渐升高;平原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之间存在明显的越流补给现象;沿海地区未发现海水入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力  程一凡  朱坤林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黄河流域34城市的生态效率,显示近年来沿黄城市生态效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动态上具有“上升—波动—下降”的阶段特征,空间异质性为下游>中游>上游,存在高值区与低值区的空间趋同分布,下游城市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较快,但是规模效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率,城市规模、财政支出占比对生态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据此提出中、下游城市群地区应强化创新驱动与生态技术转型,发挥集中治污的规模效应;沿黄特大城市要按照“瘦身健体、减量增效”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游生态脆弱区或资源富集区城市应减弱政府财政依赖,在招商引资中强化环境规制,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力  程一凡  朱坤林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黄河流域34城市的生态效率,显示近年来沿黄城市生态效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动态上具有“上升—波动—下降”的阶段特征,空间异质性为下游>中游>上游,存在高值区与低值区的空间趋同分布,下游城市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较快,但是规模效率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率,城市规模、财政支出占比对生态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据此提出中、下游城市群地区应强化创新驱动与生态技术转型,发挥集中治污的规模效应;沿黄特大城市要按照“瘦身健体、减量增效”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游生态脆弱区或资源富集区城市应减弱政府财政依赖,在招商引资中强化环境规制,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录仓   杨婷婷  
【目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面临着人口减少和流失的双重压力,导致收缩县城比较普遍。化解县城收缩引起的人口流失、经济衰败和社会发展迟缓等问题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识别收缩县城的类型,辨析收缩过程的周期性和稳定性,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以人口收缩率为标志,构建了收缩县城识别标准,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县城人口收缩的过程与类型。【结果】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人口收缩县城以暂时性收缩和周期性收缩为主,暂时性收缩县城159个,占52.65%;周期性收缩县城139个,占46.03%;持续性收缩县城仅4个。(2)空间分布主要指向集中连片贫困区、矿产资源开发区、民族聚居区和省际接壤区。(3)县城人口收缩-停滞(或扩张)交替出现,收缩累计年份以2~4年为主,其次是5~8年,大致暗合中国特有的“五年计划”(基钦周期)。【结论】黄河流域县城主要以暂时性和周期性收缩为主,并没有形成令人担忧的结果,但对于集中分布区应高度重视,并分类制定应对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乔家君  朱乾坤  辛向阳  
中国创造性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减贫人口和减贫效果均较显著,在世界反贫困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流域作为中国贫困人口众多的典型区域,开展整体性、系统性解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rcGIS、地理探测器等工具,以356个贫困空间单元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农区呈现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②黄河流域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流域整体和上、中、下游各地区所受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因素对贫困解释力较强,部分因子交互作用呈现"1+1>2"的互补增强效应;③黄河流域农区致贫因子各异,且作用强度不同,呈现出自然贫困→经济贫困→社会贫困的变化态势,而社会贫困难以改善自然贫困,最终形成"贫困循环怪圈",其中自然因素是贫困发生的基础性因素,经济因素是贫困发展的主导性因素,社会因素则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性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俊菘  邓宇洋  马良  
文章基于2015—2018年黄河流域71个市域单元的PM_(2.5)面板数据,考察了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黄河流域年均 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季度 PM_(2.5)呈现单峰谷特征,月度PM_(2.5)浓度呈“U”型分布;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雾霾分布存在明显空间正自相关性,中下游城市表现出高-高集聚模式,上游城市表现出低-低集聚模式;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定,另外人口密度、技术进步也是影响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美  耿雅冬  张鑫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扩大、水质恶化、海水入侵等。恢复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海河流域地貌单元将海河流域划分为3种类型:山前倾斜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并确定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的生态水位。最后提出了恢复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