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0)
2023(9183)
2022(6716)
2021(6029)
2020(4355)
2019(9368)
2018(9004)
2017(16961)
2016(9105)
2015(9988)
2014(10194)
2013(9685)
2012(8668)
2011(8110)
2010(8054)
2009(7547)
2008(7093)
2007(6581)
2006(6168)
2005(5348)
作者
(26900)
(22961)
(22464)
(21564)
(13870)
(10751)
(10063)
(8757)
(8549)
(7760)
(7692)
(7580)
(7180)
(7036)
(6940)
(6796)
(6578)
(6523)
(6345)
(6290)
(5687)
(5582)
(5463)
(5186)
(5122)
(5067)
(4964)
(4910)
(4501)
(4500)
学科
(44615)
经济(44579)
(28202)
(23191)
农业(19369)
管理(19102)
地方(17730)
中国(15112)
业经(14714)
(11706)
企业(11706)
方法(10275)
(10181)
数学(8907)
(8902)
数学方法(8830)
发展(8728)
(8715)
地方经济(8688)
农业经济(8411)
(8017)
(7614)
环境(6668)
(6661)
金融(6657)
产业(6447)
(6414)
银行(6405)
收入(6276)
(6237)
机构
学院(133206)
大学(126952)
(52848)
经济(51530)
研究(48421)
管理(46193)
理学(39431)
理学院(38928)
管理学(38141)
管理学院(37903)
中国(36289)
科学(30452)
(29118)
(26451)
(24116)
中心(22642)
(22607)
研究所(22035)
(21787)
农业(21238)
(20960)
业大(20937)
师范(20808)
(17797)
(17708)
(17571)
财经(17411)
经济学(16478)
师范大学(16355)
北京(16154)
基金
项目(93210)
科学(74347)
研究(72144)
基金(65619)
(57183)
国家(56611)
科学基金(48155)
社会(47684)
社会科(44747)
社会科学(44736)
(39378)
基金项目(34897)
(31570)
教育(31153)
编号(30866)
自然(27534)
自然科(26842)
自然科学(26838)
自然科学基金(26281)
成果(24814)
(24005)
资助(23574)
课题(21938)
重点(21620)
国家社会(20009)
发展(19946)
(19615)
(19150)
(19109)
(18258)
期刊
(70092)
经济(70092)
研究(38365)
(34944)
中国(30821)
农业(22602)
学报(21442)
科学(20925)
大学(16861)
业经(16164)
学学(16091)
教育(16030)
(14938)
管理(14654)
(14438)
金融(14438)
技术(10811)
农业经济(9641)
经济研究(9589)
问题(9585)
农村(9371)
(9371)
(8755)
(8596)
资源(8568)
财经(7893)
社会(6958)
经济问题(6921)
(6893)
(6636)
共检索到202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占辉   杨雅涵   乔家君   朱肖勇   江孝君  
“人”是乡村生产发展的主体,从人口演变视角揭示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及其驱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XGBoost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县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时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可划分为空废型、衰败型、衰退型、衰弱型、增长型等5种地域类型,其中,衰败型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2010年的16%增长到2010—2020年的39%;衰弱型的降幅最大,由29%下降到12%。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正向变化最大的为中游的衰败型(增幅为43个百分点),负向变化最大的为下游的衰弱型(降幅为34个百分点)。(2)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时空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特征逐渐显现,增长型和衰弱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萎缩,衰败型空间分布呈扩张态势,衰弱型和衰败型逐渐向黄河上游集聚。(3)从黄河流域整体看,不同阶段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但县域城镇化、地形等因素一直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上游地区受县域城镇化的影响一直较大,对中游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由2000—2010年的县域城镇化演变为2010—2020年的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地形对下游地区的作用更大。(4)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的空间差异大,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流域差异显著,各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务必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良性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昂  
传统村落在黄河流域展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依托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著名乡村旅游地,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然而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将不可避免地毁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黄河流域依托于传统村落进行的旅游开发同样面临诸多的问题,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基数大、范围广、类型多的情况,进行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期能为当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贡献合理科学的经验总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瑜  苍巍巍  
乡村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在需要。然而,在“空心化”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还面临着缺乏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三产融合缓慢以及生产基础薄弱等困境。对此,各地区还需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建立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加快生产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晓军  宁国良  
(一)探索开辟县域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层面要从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县级城市产业发展,县级城市要加快推进县域产业振兴,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大龙头"的作用,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汤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包括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陇右文化,中游的河套文化、三晋文化,下游的中原文化、黄淮文化等文化形态,形成了如传统村落、传统农业(栽培)系统、石器工具、彩陶等物质文化载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秀丽  胡烨君  马志云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爱君  宋李毅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是我国当前的重点任务。县镇具有同时连接城乡的重要功能,和谐的城乡关系能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条件及县域城乡产业、地域及社会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推动作用,提出县域城乡融合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汉荣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广阔”而“可为”的服务领域,而县域职业教育立足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拓展现代化发展内涵,在对乡村振兴的物质扶持、人才培养、产业培育、技术赋能、文化建设和协同发展等方面优势明显。针对服务乡村振兴中县域职业教育缺乏协调、统筹,乡村人才培养初始供给不足,办学功能不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县域统筹,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和发展空间;优化办学定位,突出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功能和实践领域;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浓烈氛围等实践路径,切实构建起县域职业教育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超萍   刘晓敏   吴文博   袁靖  
文章应用熵值法,构建了空间局部LISA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基于以上测度结果,深入剖析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性特征和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2011—2021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均在稳步上升;黄河下游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高于中游和上游,上游只有四川发展水平较高;山东、河南和四川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水平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他省份有待提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整体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最后呈现上升状态的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晶   王士予  
农民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县域农民工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的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轶博  
[目的]通过分析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析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突出乡村地域功能特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方法]文章从乡村地域功能的角度探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对振兴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城乡融合视角下的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发展功能指数其生产发展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35~0.265,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中值区集中在豫东北,低值区集中在豫中城市群。生活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15~0.205,低于生产功能指数,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功能指数介于0.025~0.019,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较丰富的伏牛山区。总体功能指数介于0.105~0.645,豫西大于豫东,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结论]城乡融合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就是补齐乡村的不足与短板,发挥城乡融合优势,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看,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阶段性要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应基于对乡村地域功能格局与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立足于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及地方发展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体系,总结和梳理不同功能类型的乡村地域空间存在的功能缺陷,分析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乡村重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梦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高等教育等的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全国各地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化问题。空心化在乡村表现出多层次的现实问题,呈现出人口的空心化、农业产业凋零化、农村干部老龄化、乡土文化边缘化、房屋闲置与破败化等现象。空心化现象的形成主要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社会发展落差、城乡文化发展迥异等有关,治理农村空心化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规划农村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玉娇   张译文  
乡村振兴,一场地域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在现代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前提下,地域均衡发展的客观作用力与地域发展规律主观表达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的以城市发展为主线,农村处于边缘、依附地位的地域发展格局被打破。随着现代经济进入外溢离散、资源多集聚空间有机整合、差序发展阶段,其内逐渐孕育出人口、资源集聚—离散平衡的地域发展共同体。其中,县域作为构建地域发展共同体着力点的学理性和政策性意涵不断强化。由此形成县域乡村振兴的建设思路,即基于个体及其家庭的经济、社会与生活需求,构建发展型地域社会政策,建设县域乡村经济社会生活系统,打通因社会资源缺位而形成的人口地域流动壁垒,将城市潜在转移的劳动力引流到县域乡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