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9)
2023(9094)
2022(7468)
2021(6728)
2020(5356)
2019(11566)
2018(11103)
2017(21268)
2016(11121)
2015(12138)
2014(11992)
2013(12100)
2012(11442)
2011(10924)
2010(11116)
2009(10395)
2008(9793)
2007(8954)
2006(8423)
2005(7477)
作者
(33247)
(28907)
(28135)
(26995)
(17467)
(13720)
(12453)
(11123)
(10650)
(9957)
(9690)
(9340)
(8969)
(8810)
(8684)
(8608)
(8138)
(8031)
(7968)
(7894)
(7190)
(7101)
(6846)
(6735)
(6500)
(6465)
(6030)
(5950)
(5772)
(5648)
学科
(79354)
经济(79311)
(48705)
农业(32680)
(31810)
地方(24545)
管理(21665)
方法(19384)
业经(19176)
数学(17732)
数学方法(17657)
中国(16329)
地方经济(14024)
(13288)
(12963)
农业经济(12518)
环境(10541)
发展(10507)
(10497)
(10260)
企业(10260)
(10217)
(9443)
农村(9419)
及其(9192)
(8759)
经济学(8609)
(8483)
(8215)
金融(8213)
机构
学院(173233)
大学(166059)
(87106)
经济(85600)
研究(66466)
管理(63156)
理学(54635)
理学院(53963)
管理学(53192)
管理学院(52888)
中国(50455)
(48379)
科学(39476)
农业(36313)
(33823)
(33620)
(31973)
业大(30660)
中心(30547)
研究所(30485)
经济学(27169)
(26562)
财经(25387)
经济学院(24211)
(23838)
师范(23708)
科学院(22948)
(22920)
(22731)
农业大学(22276)
基金
项目(116085)
科学(93256)
研究(87042)
基金(85201)
(74060)
国家(73373)
科学基金(62991)
社会(60251)
社会科(56820)
社会科学(56807)
(47236)
基金项目(46147)
(37354)
自然(37162)
自然科(36213)
自然科学(36207)
教育(35657)
自然科学基金(35510)
编号(35151)
资助(31975)
(29535)
(29259)
成果(26646)
重点(26219)
国家社会(25926)
(25385)
发展(24919)
(24591)
课题(23654)
(23520)
期刊
(111983)
经济(111983)
(55218)
研究(52553)
农业(37530)
中国(34718)
科学(26271)
学报(25576)
业经(22877)
(20452)
大学(20363)
学学(20042)
管理(18583)
(17838)
金融(17838)
(16287)
经济研究(16073)
问题(15689)
农业经济(14721)
农村(14125)
(14125)
技术(13881)
财经(12676)
世界(12504)
资源(11812)
经济问题(11590)
(11143)
技术经济(10692)
(10329)
社会(9385)
共检索到265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晨光  乔家君  
研究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揭示其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和实现黄河流域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eo DA和GIS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法,深入分析了1990-2013年黄河流域332个县级行政单元农村经济的差异及其空间演化。结果表明:(1)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整体水平不断上升。高及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且呈团状集聚,中等水平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传统的农牧区,低及较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头及周边地区。空间格局以高水平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低水平区扩散,分层现象较明显;(2)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呈逐渐增强态势,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且稳定性较强,而显著高—低和显著低—高类型区则较少;(3)区位、产业结构和政策是导致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敏纳  蔡舒  覃成林  
在测度经济空间分异程度和识别经济空间组织型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1990—2006年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日趋加剧的经济分异,目前东部经济空间已现多核心—边缘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较高水平的均衡化趋势,而中西部经济增长水平总体较低,经济空间中只有少量增长极和增长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内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中西部内内蒙古和河南的相对经济实力增强,其他省区的相对经济实力减弱,中西部经济空间格局越来越不均衡。由此推断,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流域内改革开放进程的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甄伟  陈胜利  
全面研究黄河流域县域经济空间异质性和聚集形态变迁,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7-2019年黄河流域9省737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oran’s I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加权回归、空间滞后绝对ρ收敛分析技术,从县域经济状况、空间聚集和演化、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多角度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早期形成4个强聚集区,随着经济变迁,逐渐向"三增强二减弱"的趋势演化;县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各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人均储蓄、人均财政支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建议加强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作,推进黄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永生  张德元  赵梦婵  
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两大流域1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改进熵权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刻画分析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定量探测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高质量发展与地理环境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呈现较为一致的波浪式阶段性发展特征,总体保持“民生-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力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在地理空间上扩张分散化趋势明显,空间溢出作用有所凸显。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每万人公共交通数、每十万人高校在校生和人均消费支出是两大流域高质量发展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均比单因子作用强,且交互作用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为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岳海珺  郝云飞  刘文斐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流域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右拖尾和极化现象;从内源性因素看,经济发展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从外源性因素看,人口密度差异对流域整体及中上游地区的驱动作用较高,外在因素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解释力。研究创新:基于城市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并从内源和外源两个层面揭示其成因。研究价值: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强梦军  
指出黄河流域物流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黄河流域的9个省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同模型对各省份的物流-经济耦合协调度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油建盛   蒋兵   董会忠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65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考察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数字经济可显著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产业多维演化是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媒介,产业多维演化通过了双重门槛检验,使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变化趋势;数字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在中游、下游地区是当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上游地区未产生显著影响,且数字经济仅可带动下游地区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星  孔畅  王利  韦炳干  李海蓉  杨林生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然而黄河流域部分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源水质差、饮水型地方病危害重、饮用水水源地缺乏保护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完善等问题突出,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相对于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程较为滞后。为切实解决黄河流域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综述了目前黄河流域饮水安全突出的问题,并结合全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的工作目标,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流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建议,包括实现水资源动态配置、加强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和工程管理、强化水源地保护与监测等,从优先保障饮用水水量和水质方面全面维护流域内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石建文   杨秀云  
运用IPCC方法测算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牧业减排固碳水平,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应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减排固碳对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减排固碳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保持平稳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区域整体减排固碳能力较好;(2)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各地级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大;(3)整体而言,减排固碳和经济增长水平对正面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农业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正面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环境规制、人口规模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主要受到地区间的经济关联,城镇化水平负向抑制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源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4)分地区而言,减排固碳对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及程度均存在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明月  王成新  赵金丽  李梦程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2009、2013、2017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并结合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H-H和L-L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其中L-L集聚区范围不断缩小,H-H集聚区从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地区逐渐延伸;②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东—西向成为其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方向;③交通区位条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敏纳  蔡舒  张慧蓉  覃成林  
基于广义要素禀赋视角系统研究1990—2006年黄河流域要素禀赋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禀赋和制度禀赋是影响经济空间分异的两大因素;非自然禀赋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逐步增强,自然禀赋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已较弱;改革开放引起制度禀赋改善、资本和劳动要素集聚,使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的综合要素禀赋优势逐步增强,这是黄河流域综合要素禀赋空间分异逐步加剧的根源;受综合要素禀赋空间分异态势的支配,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日趋加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二玲  崔之珍  李亚婷  
找出推动文明演进的内在核心要素是大力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技术—组织—环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业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是农业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它包括以人为主体的农业通用技术的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地理环境的变迁;②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演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木石锄耕农业文明、青铜时代金属器锄耕农业文明、铁器时代精耕细作农业文明、机器时代工业化农业文明和计算机时代信息生态农业文明五个阶段;③农业文明的演进呈螺旋式上升,其形态的演变是农业技术经济范式三组分及其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演化的结果;④促进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核。建设以绿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信息生态农业文明将是未来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剑平  张玉英  
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黄河流域发展进行测度。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10—2019年的数据,提出了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在短期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黄河流域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经济发展、处理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关系、遵循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原则。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剑平  张玉英  
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黄河流域发展进行测度。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10—2019年的数据,提出了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在短期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黄河流域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经济发展、处理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关系、遵循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原则。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