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55)
- 2023(17796)
- 2022(15101)
- 2021(13769)
- 2020(11548)
- 2019(26043)
- 2018(25826)
- 2017(49669)
- 2016(26963)
- 2015(30063)
- 2014(29709)
- 2013(29685)
- 2012(26990)
- 2011(24354)
- 2010(24274)
- 2009(22686)
- 2008(22419)
- 2007(19995)
- 2006(18020)
- 2005(15899)
- 学科
- 济(116943)
- 经济(116815)
- 业(102076)
- 管理(86937)
- 企(83552)
- 企业(83552)
- 方法(51058)
- 农(49386)
- 数学(41525)
- 数学方法(41070)
- 业经(34945)
- 农业(33020)
- 财(31224)
- 中国(28145)
- 地方(25622)
- 学(22599)
- 务(22099)
- 财务(22033)
- 财务管理(22010)
- 制(21390)
- 技术(21182)
- 企业财务(20857)
- 环境(20731)
- 和(20506)
- 理论(19827)
- 划(19029)
- 贸(19026)
- 贸易(19018)
- 易(18452)
- 策(17764)
- 机构
- 学院(391271)
- 大学(384743)
- 管理(158796)
- 济(158017)
- 经济(154790)
- 理学(137745)
- 理学院(136301)
- 管理学(134077)
- 管理学院(133387)
- 研究(127771)
- 中国(97817)
- 京(81417)
- 科学(81163)
- 农(78856)
- 财(69173)
- 业大(64602)
- 所(64419)
- 农业(60808)
- 研究所(58858)
- 中心(58762)
- 江(58547)
- 财经(55761)
- 经(50693)
- 北京(50549)
- 范(49573)
- 师范(49119)
- 州(46992)
- 经济学(46028)
- 院(45981)
- 经济管理(43610)
- 基金
- 项目(269771)
- 科学(213435)
- 研究(196821)
- 基金(195877)
- 家(170975)
- 国家(169435)
- 科学基金(146527)
- 社会(125569)
- 社会科(118788)
- 社会科学(118751)
- 省(108132)
- 基金项目(104735)
- 自然(95356)
- 自然科(93092)
- 自然科学(93071)
- 自然科学基金(91407)
- 划(88968)
- 教育(87985)
- 编号(80453)
- 资助(79138)
- 成果(62786)
- 重点(60216)
- 发(59283)
- 部(58498)
- 创(57631)
- 课题(54310)
- 创新(53337)
- 国家社会(51501)
- 科研(51111)
- 业(50577)
- 期刊
- 济(180012)
- 经济(180012)
- 研究(108744)
- 农(77105)
- 中国(73157)
- 学报(62349)
- 科学(58739)
- 管理(58524)
- 财(52546)
- 农业(52537)
- 大学(47493)
- 学学(45407)
- 教育(36868)
- 业经(35505)
- 技术(34723)
- 融(33060)
- 金融(33060)
- 业(27417)
- 财经(26368)
- 经济研究(25868)
- 问题(24131)
- 经(22607)
- 技术经济(21144)
- 科技(19887)
- 版(19722)
- 资源(19409)
- 现代(18524)
- 商业(17706)
- 理论(17552)
- 世界(16928)
共检索到568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启 赵家未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程度,基于2001—2019年省域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者未来十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在时序上稳步增长,空间上黄河流域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始终最高,上游有超越中游的趋势。耦合度从拮抗阶段提高至高水平耦合阶段,黄河流域下游率先进入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中游次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预测未来十年黄河流域将有一半以上的省区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发展及以上,各省区之间呈现差异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凯风 李子豪
文章采用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黄河流域2008—2017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度,对其影响因素归纳梳理并基于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黄河流域GTFP整体提升2.32%,上游地区提升最为明显(8.32%);GTFP提升原因不仅来自技术进步,还来自技术效率提升。(2)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1%,GTFP平均提高12.93%,FDI能够显著促进GTFP的增加,要素结构与GTFP呈“倒U”型关系。(3)科技进步对GTFP的影响方向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依次呈现“N”型分布;财政分权与GTFP的关系在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分别为“倒U”型与“U”型关系,分位数回归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敬莉 冯彦
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生态压力和农业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等3个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资源节约利用和产出高效等5个方面确定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选取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省区内部耦合协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层面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中游、上游和下游,省区层面的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低的是山西;2)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差异性问题逐渐凸显,上中游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下游较为缓慢,逐渐形成"尾部塌陷"的区域特征;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都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绿色发展 熵值法 耦合协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敬莉 冯彦
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生态压力和农业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等3个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资源节约利用和产出高效等5个方面确定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选取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各省区内部耦合协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层面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中游、上游和下游,省区层面的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低的是山西;2)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差异性问题逐渐凸显,上中游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较快,下游较为缓慢,逐渐形成"尾部塌陷"的区域特征;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度呈增长态势但都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绿色发展 熵值法 耦合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亮 刘芳毅 王欢 孙威
文章利用黄河流域65个重点城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区位、时期差异特征,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2001—2010年,上游城市增长动力源于绿色技术效率,中下游城市源于绿色技术进步,2011年以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呈现增长趋势。②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FDI全时段、第二阶段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第一阶段正向影响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阶段的影响系数略小,且对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③上游城市FDI在全时段、第一阶段影响为正,中下游城市在全时段、第二阶段影响为负,环境规制有正向影响,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仍是短板。相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要素配置,注重规模效应,着力提升绿色技术效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制定差异化引资战略,提高FDI质量和水平;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监控机制,保障经济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科技研发、提高投资成效和金融服务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洪文 樊树钢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与基础。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测算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作用。(2)黄河流域沿线省份绿色金融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流域间省份存在发展差异。(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度均值实现了由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的提升,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增强。(4)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跨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洪文 樊树钢
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提与基础。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测算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作用。(2)黄河流域沿线省份绿色金融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流域间省份存在发展差异。(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度均值实现了由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的提升,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增强。(4)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低度协调到中度协调的跨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虎林 潘光曦
文章以黄河流域8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1—2021年流域内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从整体看,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水平逐渐转为良好协调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从收敛性看,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均显现出明显的收敛性特征;从空间自相关性看,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各城市之间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从差异结构看,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内差异远大于区域间差异,且上游地区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明显大于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尹健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覆盖区域广、服务成本低、融资速度快等优势,可以弥补传统金融在服务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构建指标体系量化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并结合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存在区域差异;两个系统的耦合度高度相关,但耦合协调度不高,其中,山东省、河南省和四川省处于良好协调等级,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处于初级协调等级,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处于中级协调等级。建议从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缩小区域差异,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程慧娴 俞洋 牛惠 吴一平 程清清
黄河流域是"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数由2011年的0.316曲折上升至2019年的0.609,年均增长8.5%,其绿色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366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0.652,年均增长7.5%,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优于全国整体水平,其绿色发展指数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劣于全国整体水平,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指数相较于生态环境指数前期增速较慢,后期增速则较快。(2) 2011-2019年,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指数平均得分为0.476,中游为0.425,下游为0.403,整体呈现上中下游依次递减格局,黄河流域上游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0.473,中游为0.482,下游为0.527,整体呈现上中下游依次递增的分布特征,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平均得分为0.482,中游为0.467,下游为0.470,整体呈高-低-中分布,空间发展不均衡。(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由2011年的0.412增长至2019年的0.561,2011-2019年间整体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其耦合协调度基础较好,但提升速度较为缓慢,中后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展较为滞后。研究结果验证了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定量分析了2011-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对于推动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应兼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弥补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建立跨区域互动合作和协同治理机制,实现上中下游地区均衡与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曲惠敏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框架,采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整体、区域比较、流域内部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格局,并采用传统核密度和随机核估计方法揭示其演进趋势和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低增长"与"不平衡"的双重特征,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流域内部大多数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增长,技术效率恶化成为掣肘因素,高质量发展形势严峻。在分布演变上,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分布形态由多极化向单极化演进,分布动态流动性低、持久性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应以区域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走出一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提升中协调,在协调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