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4)
- 2023(11334)
- 2022(9945)
- 2021(9465)
- 2020(7626)
- 2019(17521)
- 2018(17548)
- 2017(33526)
- 2016(18462)
- 2015(20670)
- 2014(20658)
- 2013(20289)
- 2012(18365)
- 2011(16579)
- 2010(16369)
- 2009(14719)
- 2008(14077)
- 2007(11983)
- 2006(10399)
- 2005(8871)
- 学科
- 济(74151)
- 经济(74082)
- 管理(52645)
- 业(46175)
- 企(37815)
- 企业(37815)
- 方法(33478)
- 数学(29153)
- 数学方法(28774)
- 农(19865)
- 地方(19843)
- 中国(17846)
- 学(17758)
- 业经(16062)
- 财(15703)
- 环境(15262)
- 农业(13527)
- 和(12988)
- 理论(11903)
- 贸(11716)
- 贸易(11712)
- 易(11299)
- 划(11279)
- 地方经济(11086)
- 技术(10927)
- 制(10706)
- 务(9783)
- 教育(9742)
- 财务(9714)
- 财务管理(9700)
- 机构
- 学院(256279)
- 大学(255984)
- 管理(104419)
- 济(96248)
- 经济(93988)
- 理学(91396)
- 理学院(90335)
- 管理学(88692)
- 管理学院(88266)
- 研究(85844)
- 中国(61370)
- 科学(57403)
- 京(54714)
- 所(43072)
- 农(41502)
- 财(41176)
- 业大(40691)
- 研究所(39950)
- 中心(38470)
- 范(35598)
- 江(35330)
- 师范(35287)
- 北京(34511)
- 财经(33838)
- 农业(32594)
- 院(31873)
- 经(30731)
- 州(29799)
- 师范大学(28697)
- 经济学(27232)
- 基金
- 项目(186907)
- 科学(146718)
- 研究(135505)
- 基金(134466)
- 家(117858)
- 国家(116907)
- 科学基金(100310)
- 社会(83558)
- 社会科(79110)
- 社会科学(79086)
- 省(74040)
- 基金项目(72801)
- 自然(66795)
- 自然科(65114)
- 自然科学(65102)
- 自然科学基金(63879)
- 划(62423)
- 教育(60924)
- 编号(55802)
- 资助(54571)
- 成果(43812)
- 重点(42011)
- 发(40574)
- 部(39900)
- 创(38324)
- 课题(37993)
- 创新(35723)
- 科研(35681)
- 计划(34186)
- 大学(33878)
- 期刊
- 济(103524)
- 经济(103524)
- 研究(70870)
- 中国(43680)
- 学报(42072)
- 科学(39004)
- 农(37051)
- 管理(36293)
- 大学(31135)
- 学学(29400)
- 财(28236)
- 教育(27984)
- 农业(26669)
- 技术(21923)
- 业经(18051)
- 融(17091)
- 金融(17091)
- 经济研究(15580)
- 财经(14866)
- 资源(14820)
- 图书(14173)
- 科技(13850)
- 业(13369)
- 问题(13222)
- 理论(12861)
- 经(12472)
- 实践(12114)
- 践(12114)
- 技术经济(11873)
- 版(11837)
共检索到355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琰玮 甄江红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亟需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价1990—2018年流域生境质量变化;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两个角度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提取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地扩展阻力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分级后与“三生用地”相叠加,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从“点—线—面”架构生态网络,优化流域生态空间。[结果]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生境质量呈“U”形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其空间演变表现为低水平生境面积不断扩大,高水平生境范围不断萎缩。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10.7万km~(2),与实际生态用地的空间叠置率为69.01%。流域共提取9个生态源地,识别一级生态廊道9条,生态绿心40个,组合各地理要素提出“一楔两屏三带四区多中心”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议。[结论]生态安全格局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在此基础上控制流域草原畜牧区载畜量,巩固流域农牧区产能优势,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农牧空间管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星 马龙 刘廷玺 王静茹 刘丹辉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研究其气候因子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研究区及其周边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气温与降水量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年代均值比较、5 a滑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 a来,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0.283℃/10 a、0.235℃/10 a、0.590℃/10 a),尤以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增长速率最快,对气温升高贡献最大。3类气温分别在1988、1989、1982年发生了突...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反对称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薛建春 孙涛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1年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空间分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升到2021年的0.69,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高到2021年的0.57,公共健康水平在2021年达到0.64;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22上升到2021年的0.62,表现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其余盟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年均障碍度分别为17.32%、8.74%、7.33%。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樊双涛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发展格局。运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思想,研究了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增长极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增长极;在流域内,陇海—兰新发展轴、京沪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基本形成,京津—包昆发展轴处于发育之中;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因此,建议构建"三极引领,五点支撑,轴带衔接,网络互联"的黄河流域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为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空间组织基础。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空间发展格局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雯 郭精军
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模糊物元法探讨了2010—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测度阻碍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时间序列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在空间格局上,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从“中游领先”到“下游超越”的演进格局;在障碍因素上,人均水资源量是流域沿线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共同障碍因素,且不同省份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亦具有区域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荥 孙艳红
生态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研究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对缓解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基于DPSIR框架构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8省份2009—2018年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旅游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整体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缓慢提升趋势,当前安全状态已由较敏感级跃升至临界安全级。(2)黄河流域各省区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响应指数变化波动较大,而压力、影响和状态指数整体上变动趋势较为平缓。(3)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影响障碍度呈上升趋势,状态和响应障碍度呈现降低趋势,压力障碍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因此,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需在不破坏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当前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政策与旅游政策的协调性和降低旅游经济密度与旅游资源利用强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发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荥 孙艳红
生态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研究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对缓解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基于DPSIR框架构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8省份2009—2018年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旅游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整体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缓慢提升趋势,当前安全状态已由较敏感级跃升至临界安全级。(2)黄河流域各省区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响应指数变化波动较大,而压力、影响和状态指数整体上变动趋势较为平缓。(3)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影响障碍度呈上升趋势,状态和响应障碍度呈现降低趋势,压力障碍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因此,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需在不破坏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当前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政策与旅游政策的协调性和降低旅游经济密度与旅游资源利用强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发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高清竹 许红梅 康慕谊 杨劼 孙林 赵云龙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从长川流域土壤侵蚀、干旱缺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实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976年至2000年4期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在1976年至2000年期间,在各生态安全等级中,生态欠安全和生态中度安全等级占据主导地位,而生态安全等分布面积非常小,仅占流域总面积的小于1%的区域。虽然近几十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得长川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目...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综合评价 黄河中游 砒砂岩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建国 严昌荣 何文清 刘克礼
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的状况,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年(45 a)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计算潜在蒸散量,研究黄河流域水分变化特点,尤其是水分亏缺时空格局。同时,应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河流域区域的水分亏缺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十分复杂,受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总体上,水分亏缺由北向南逐步递减,流域北部水分亏缺由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流域水分亏缺在年际间的变幅具有增大趋势,在年内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春季、夏季的亏缺量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剑平 张玉英
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黄河流域发展进行测度。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10—2019年的数据,提出了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在短期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黄河流域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经济发展、处理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关系、遵循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原则。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剑平 张玉英
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黄河流域发展进行测度。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10—2019年的数据,提出了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在短期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黄河流域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经济发展、处理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关系、遵循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原则。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子晨
生态治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基于2004—2019年面板统计数据,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治理绩效。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绩效整体欠佳,最差年份为2007年,最佳年份为2016年,地区差异显著,其中山东省、河南省较好。空间计量分析影响因素得出与常识性不同的观点:一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不佳,从经济上讲,根源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不统筹的治理损耗,而非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污染;二是流域人均水资源量越高,越有可能带来较低的生态治理水平;三是城镇化对生态治理绩效的影响复杂,但总体上呈现积极效应;四是技术创新和重视教育对生态治理具有全流域的正面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丛林 刘千禧 张树静 郝亮
黄河流域源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劲,但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仍处于低位,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完善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论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梳理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交易、税费途径、生态保护补偿三条主要途径,从补偿机制、特色产业、资源收益等方面明确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同步推进黄河流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丛林 刘千禧 张树静 郝亮
黄河流域源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劲,但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仍处于低位,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完善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论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梳理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交易、税费途径、生态保护补偿三条主要途径,从补偿机制、特色产业、资源收益等方面明确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同步推进黄河流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树梅 杨培岭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段工农业及其他行业引黄用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灌区为单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重点对2000年农业灌溉引黄水量进行了优化计算,提出了2000年黄河内蒙古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引黄水量的优化分配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缓解黄河上、下游水资源利用的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
引黄水量 优化分配 内蒙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