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8)
- 2023(15764)
- 2022(13586)
- 2021(12456)
- 2020(10471)
- 2019(23662)
- 2018(23255)
- 2017(45562)
- 2016(24856)
- 2015(27138)
- 2014(26927)
- 2013(26796)
- 2012(24555)
- 2011(22231)
- 2010(21937)
- 2009(19871)
- 2008(19202)
- 2007(16626)
- 2006(14381)
- 2005(12359)
- 学科
- 济(106646)
- 经济(106543)
- 管理(67956)
- 业(65111)
- 企(52538)
- 企业(52538)
- 方法(46915)
- 数学(41226)
- 数学方法(40848)
- 农(27645)
- 中国(27079)
- 地方(25331)
- 学(24825)
- 财(23726)
- 业经(22907)
- 农业(18621)
- 贸(17613)
- 贸易(17607)
- 易(17006)
- 制(16943)
- 环境(16911)
- 技术(16256)
- 和(15240)
- 理论(14763)
- 产业(14696)
- 务(14591)
- 财务(14532)
- 财务管理(14514)
- 地方经济(13820)
- 企业财务(13807)
- 机构
- 大学(353674)
- 学院(352381)
- 济(141194)
- 管理(140045)
- 经济(138277)
- 理学(122962)
- 研究(121619)
- 理学院(121522)
- 管理学(119412)
- 管理学院(118805)
- 中国(86192)
- 科学(80037)
- 京(75315)
- 农(65602)
- 所(61768)
- 业大(59497)
- 财(59488)
- 研究所(57323)
- 中心(54084)
- 农业(52141)
- 江(49424)
- 财经(49360)
- 北京(46642)
- 范(46007)
- 师范(45440)
- 经(45046)
- 院(44644)
- 经济学(42839)
- 州(40323)
- 经济学院(39001)
- 基金
- 项目(256221)
- 科学(201278)
- 基金(186912)
- 研究(178733)
- 家(166447)
- 国家(165153)
- 科学基金(140901)
- 社会(114341)
- 社会科(108580)
- 社会科学(108550)
- 基金项目(100922)
- 省(100679)
- 自然(94370)
- 自然科(92186)
- 自然科学(92162)
- 自然科学基金(90485)
- 划(85412)
- 教育(79887)
- 资助(75775)
- 编号(70300)
- 重点(57958)
- 发(55865)
- 部(55294)
- 成果(54165)
- 创(53266)
- 创新(49849)
- 科研(49175)
- 计划(48889)
- 课题(48348)
- 国家社会(47452)
- 期刊
- 济(146238)
- 经济(146238)
- 研究(97206)
- 学报(64036)
- 中国(61688)
- 农(58460)
- 科学(57437)
- 管理(47508)
- 大学(46658)
- 学学(44617)
- 财(41938)
- 农业(40433)
- 教育(30558)
- 技术(27049)
- 业经(25348)
- 融(24297)
- 金融(24297)
- 经济研究(23928)
- 财经(23289)
- 问题(21087)
- 业(20414)
- 经(20064)
- 科技(19080)
- 资源(18030)
- 版(17210)
- 业大(17141)
- 技术经济(16726)
- 图书(16224)
- 商业(16121)
- 现代(15703)
共检索到4889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建春 张安录 曹力博 刘蒙罢
文章采用三阶段Super-SBM-SFA模型剔除了人口、水域环境变量对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得到更为客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进一步利用系统GMM模型分析产业多样化、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河流域不同类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间内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偏低,且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低于非资源型城市。二产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多样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调节灵敏度越低,三产专业化程度越高,产业多样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调节灵敏度越高,且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制约作用在资源型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内减弱。产业多样化显著扩大了中高速、低高速发展城市之间和上中游、上下游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产业结构则缩小差异,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扩大了中高速发展类城市间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其综合贡献度为-75.37%,缩小了低高速发展类城市间、上中游、上下游城市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薛建春 侯思杰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1—2018年5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借助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地区间差异明显,黄河上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中游次之,下游最低;从空间特征上看,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上呈现高(低)集聚态势,黄河“几”字内部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从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关系,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市场化和科技水平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则有显著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提出,黄河流域应该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应引进人才,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土地利用技术的改善,从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建春 张安录
为了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演进与收敛特性。文章利用三阶段Super-SBM-SFA模型客观评估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分析基于区位邻接下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演化和收敛性,利用收敛性模型分析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离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0.465,下游>上游>中游,省会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且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不存在完全的经济规模等级递增效应;黄河流域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性;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满足σ收敛性与β收敛性,各城市之间具有"追赶效应"并趋于各自的稳态,中游平均收敛速度最高。研究得出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偏低,且纯技术效率值高于规模效率值,各城市要积极考虑资源环境的胁迫效应,加强互鉴与学习,充分发挥"追赶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建春 张安录
为了分析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演进与收敛特性。文章利用三阶段Super-SBM-SFA模型客观评估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分析基于区位邻接下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演化和收敛性,利用收敛性模型分析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离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0.465,下游>上游>中游,省会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且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增长趋势,但不存在完全的经济规模等级递增效应;黄河流域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性;黄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满足σ收敛性与β收敛性,各城市之间具有"追赶效应"并趋于各自的稳态,中游平均收敛速度最高。研究得出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偏低,且纯技术效率值高于规模效率值,各城市要积极考虑资源环境的胁迫效应,加强互鉴与学习,充分发挥"追赶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剑平 张玉英
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黄河流域发展进行测度。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10—2019年的数据,提出了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在短期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黄河流域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经济发展、处理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关系、遵循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原则。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剑平 张玉英
根据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对黄河流域发展进行测度。基于黄河流域9个省份2010—2019年的数据,提出了生态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在短期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黄河流域在发展中要坚持生态经济发展、处理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关系、遵循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原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琼 张镱锂 刘峰贵 周强 汪生珍 成艺 郭蓉 支泽民 许寰戈
黄河流域河源区是国家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保护优先的践行区。本文梳理了近40年来对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和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效应及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草地面积占绝对优势。2000年是土地利用及其效应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之前,草地、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土壤侵蚀等效应加剧。2000年之后,生态用地增加,植被指数增加,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方向转变,碳汇功能增强。②生态工程实施和气候变化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效应极具复杂性。整体上土地退化面积有所减少,程度趋缓,草畜基本实现平衡。东部河湟谷地耕地面积减少,集约度提高,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但局部恶化的态势依旧严峻,土壤侵蚀尤其高寒地带的冻融侵蚀加剧。建议应加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育区溢出价值与自然资产的评估研究,为黄河流域河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梁流涛 翟彬 樊鹏飞
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考察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阶段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随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阶段,拥挤效应还不明显。同时,集聚程度的不同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大小存在差异,资本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就业密度和人口规模,这表明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的。(2)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其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对城市土地产出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城市就业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经济集聚 产业结构 城市土地 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梁流涛 翟彬 樊鹏飞
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考察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阶段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随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阶段,拥挤效应还不明显。同时,集聚程度的不同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大小存在差异,资本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就业密度和人口规模,这表明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的。(2)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其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对城
关键词:
经济集聚 产业结构 城市土地 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鑫 陈亮
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战略选择。以黄河流域3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下游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鑫 陈亮
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战略选择。以黄河流域3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下游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冉 王义民 畅建霞 黎云云
在分析黄河流域1980-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水资源二级分区,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Ci)、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D)、林草植被变化指数(R)三个指标分析8个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然后针对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四个时期,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研究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程度。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与水域面积变化最为显著。8个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均在20%左右,相互之间差异不大。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面,沙漠及未利用地、水域和城市及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明显,其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面积基数较大,变化速度相对较小,但是变化面积很大。从各时期看,2010-2015年变化速度最大,并且大致呈现随时间推移变化速度逐渐增大的特征。在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面,8个分区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上游龙羊峡以上增加最为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佰发 苗长虹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Ⅰ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宋金昭 胡湘湘 王晓平 王可泱
基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经济效率相互协调的视角,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耦合模型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经济效率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和空间关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偏低,介于勉强协调至初级协调之间,至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省区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异质性大且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在空间作用下,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依赖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