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00)
2023(11790)
2022(9769)
2021(8574)
2020(6774)
2019(14885)
2018(14027)
2017(26404)
2016(14193)
2015(15419)
2014(15119)
2013(14935)
2012(13602)
2011(12573)
2010(12541)
2009(11454)
2008(10692)
2007(9456)
2006(8680)
2005(7673)
作者
(44483)
(37467)
(37367)
(35198)
(23295)
(17922)
(16601)
(14660)
(14168)
(13072)
(12872)
(12273)
(12005)
(11634)
(11566)
(11542)
(11028)
(10985)
(10582)
(10501)
(9391)
(9174)
(8898)
(8554)
(8537)
(8197)
(8029)
(7888)
(7500)
(7376)
学科
(84817)
经济(84751)
管理(35781)
(33243)
方法(27285)
数学(24874)
数学方法(24742)
地方(23887)
(22840)
企业(22840)
(22717)
中国(20469)
业经(17021)
(16726)
农业(16670)
地方经济(14790)
(14117)
环境(12358)
(12145)
(11368)
贸易(11363)
(10937)
(10204)
发展(9510)
产业(9443)
(9434)
金融(9433)
(9411)
经济学(8588)
(8487)
机构
学院(212273)
大学(210406)
(99585)
经济(97915)
研究(81568)
管理(75900)
理学(66311)
理学院(65429)
管理学(64344)
管理学院(63958)
中国(58425)
科学(51209)
(43488)
(42984)
(42662)
(40073)
研究所(39291)
业大(35308)
中心(35205)
农业(34087)
经济学(32723)
财经(32496)
(30885)
(29614)
经济学院(29363)
(28906)
(27577)
师范(27202)
科学院(26496)
北京(26382)
基金
项目(149358)
科学(118071)
基金(110330)
研究(102204)
(99560)
国家(98754)
科学基金(83272)
社会(70462)
社会科(66897)
社会科学(66878)
(58974)
基金项目(58907)
自然(53211)
自然科(51975)
自然科学(51958)
自然科学基金(51018)
(49329)
教育(44176)
资助(42795)
编号(37640)
(35239)
重点(34603)
(31814)
国家社会(30792)
(30600)
创新(28782)
计划(28674)
科研(28465)
成果(28463)
发展(27926)
期刊
(113884)
经济(113884)
研究(63435)
(41094)
学报(40064)
中国(39337)
科学(36296)
大学(29443)
学学(28737)
(28591)
农业(27896)
管理(26226)
经济研究(20357)
业经(17760)
财经(16726)
(16477)
金融(16477)
技术(15452)
问题(14782)
(14643)
(13462)
教育(12513)
技术经济(11819)
资源(11793)
(11283)
统计(10932)
业大(10788)
(10668)
商业(10468)
世界(10180)
共检索到312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梦梦  张丽君  秦耀辰  杨小琬  田梦男  刘秀芳  
增长与收缩是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世界性议题,然而其判别标准与驱动机制研究还比较薄弱。因而,论文构建人口、经济增长与收缩的判别标准和理论(驱动力—结果—响应)分析框架,利用统计数据与NPP/VIIRS系列遥感数据,借助ArcGIS可视化分析工具和广义加性模型探究黄河流域5268个乡镇增长与收缩的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黄河流域乡镇人口、经济增长与收缩并存,人口收缩乡镇主要集中在“几字湾”地区,经济收缩乡镇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地区,关中、中原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人口—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乡镇增长与收缩可分为持续增长型(6.4%)、转型增长型(5.8%)、缓慢增长型(42.4%)与持续收缩型(45.4%)4种,增长型乡镇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收缩型乡镇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其中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城市的乡镇增长态势明显,资源型城市收缩型乡镇所占比重较大。自然条件的多个阈值表明平原地区、高海拔地区的乡镇均存在增长优势,规模经济与交通区位整体对乡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涓滴效应与外部性会造成乡镇的收缩。不同增长与收缩类型的乡镇应当探索因地制宜的增长与转型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肖飞  郜瑞瑞  韩腾腾  张胜男  
研究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黄河流域不同级别的行政单元为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单元中有17座地级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18.68%;23个市辖区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区总量的11.79%;231个市辖县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县总量的42.46%。②城市收缩可划分为孤点式收缩、连绵式收缩和交错式收缩三种类型,其中孤点式收缩主要包括青海、山东和山西省部分市辖区县,连绵式收缩主要包括甘肃、内蒙古和河南省部分市辖区县,交错式收缩主要包括宁夏和陕西省部分市辖区县。③自然生态条件和政府特殊政策、产业结构转变中人口供给侧不足、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收缩,但其内部仍存在典型异质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国富  夏祥谦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本上是我国东、中、西部差距的一个缩影。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扩展的MRW模型,分析了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经济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状况对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最后,基于本文的分析结论,就如何缩小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地区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双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文件,将黄河流域范围界定为55个地级市,并利用区位商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经济增长,二者的空间分布中心均明显偏东,且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程度在提高,经济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在空间异质性下,黄河流域单一产业集聚与产业协同集聚两条路径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且必须不断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充分发挥产业协同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明月  王成新  赵金丽  李梦程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2009、2013、2017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并结合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H-H和L-L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其中L-L集聚区范围不断缩小,H-H集聚区从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地区逐渐延伸;②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东—西向成为其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方向;③交通区位条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兢   张闻顺   李程祎   寇敬雯   王梅梅   薛冰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异速增长模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7—2020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4元/m~3、3755.56元/m~3、457.73元/m~3,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呈现先负异速后正异速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第三产业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废水达标率、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比例、人均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边际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水资源之间的权衡与协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录仓   杨婷婷  
【目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面临着人口减少和流失的双重压力,导致收缩县城比较普遍。化解县城收缩引起的人口流失、经济衰败和社会发展迟缓等问题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识别收缩县城的类型,辨析收缩过程的周期性和稳定性,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以人口收缩率为标志,构建了收缩县城识别标准,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县城人口收缩的过程与类型。【结果】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人口收缩县城以暂时性收缩和周期性收缩为主,暂时性收缩县城159个,占52.65%;周期性收缩县城139个,占46.03%;持续性收缩县城仅4个。(2)空间分布主要指向集中连片贫困区、矿产资源开发区、民族聚居区和省际接壤区。(3)县城人口收缩-停滞(或扩张)交替出现,收缩累计年份以2~4年为主,其次是5~8年,大致暗合中国特有的“五年计划”(基钦周期)。【结论】黄河流域县城主要以暂时性和周期性收缩为主,并没有形成令人担忧的结果,但对于集中分布区应高度重视,并分类制定应对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文显  
文章以黄河流域的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定量分析了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34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整体偏弱且空间分异明显,存在典型的“高-高”和“低-低”集聚效应;34个城市经济韧性的方向性越来越弱,而向心力先增强后减弱,重心移动的主要方向是东南和西北;黄河流域的经济韧性发展经历了从“第三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到“第二、三产业结构素质推动型”再到“第一、二产业结构素质与产业竞争力共同推动型”的演变;影响黄河流域经济韧性的主导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进出口总额,2022年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最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曲惠敏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框架,采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测度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全国整体、区域比较、流域内部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格局,并采用传统核密度和随机核估计方法揭示其演进趋势和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低增长"与"不平衡"的双重特征,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流域内部大多数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增长,技术效率恶化成为掣肘因素,高质量发展形势严峻。在分布演变上,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分布形态由多极化向单极化演进,分布动态流动性低、持久性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应以区域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走出一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提升中协调,在协调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吉  刘岩  朱亚坤  秦胜利  王艳华  苗长虹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曹卫芳   薛天培   崔云昊  
以2010—2020年黄河流域的37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创新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空演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并深刻分析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序变化整体上以2013年为分水岭,前期保持平稳、后期不断上升。从空间格局演变角度看,总体上呈现出一个“中低质量转型城市分布零散,高质量转型城市片状分布”的空间布局。科技创新为当前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促进政府部门、企业、学术界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俊远   梁静波   高翔  
文章基于旅游发展绩效的内涵,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的时空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各省份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旅游发展绩效等级呈现下游省份高于中游省份、中游省份高于上游省份的空间格局;单项指标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和环境是黄河流域旅游发展综合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双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地理区位异质性下产业集聚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框架,对要素禀赋、创新投入、制度因素、生态保护、交通条件、对外开放六个因素如何对产业集聚产生动力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通过采用空间SD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地理区位异质性可以对本地区的产业集聚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产生影响;产业协同集聚亦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产业协同集聚较好的区域周边也存在着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好的区域。基于此,提出更好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改变制度变迁方式等政策含义,以期更好地发挥黄河流域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志超  
[目的]为明晰黄河流域农业碳减排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间脱耦以及稳定的强脱钩状态。[方法]通过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模型和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对1997—2021年黄河流域9省农业碳排放量排放进行测算,并在厘清流域内农业碳排放和农业增加值区域差异及公平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系统和经济增长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和“脱钩”关系及演化特征。[结果](1)黄河流域9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了“持续上升—平稳达峰—持续下降”的“倒U型”波动变化,且在2015年达到峰值,“减肥减药”行动对于农业生产减碳减排起到正向作用,农业增加值始终处于持续上升的理想态势;(2)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指数具有较大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各省区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畜牧养殖规模和农业物质投入水平等方面;(3)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状态,基本实现了从初级失调向整体协调的转变,且表现为上游地区转变速率最快,中游地区整体速率居中,下游地区转变最具稳定性;(4)黄河流域各省区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状态,整体以弱脱钩和强脱钩等有利脱钩状态为主,表明在多情景下经济增长速度都要明显快于农业碳排放,且部分年份碳排放增速甚至为负的理想状态,表明各省份农业碳减排工作均取得积极成效。[结论]黄河流域9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已过峰值,实现了与其经济增长间脱耦以及有利脱钩状态,呈现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