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4)
- 2023(12408)
- 2022(10622)
- 2021(9574)
- 2020(8288)
- 2019(18937)
- 2018(18402)
- 2017(36047)
- 2016(19675)
- 2015(22025)
- 2014(22350)
- 2013(22486)
- 2012(21522)
- 2011(20026)
- 2010(20186)
- 2009(19086)
- 2008(18790)
- 2007(17060)
- 2006(15442)
- 2005(14139)
- 学科
- 济(106479)
- 经济(106392)
- 管理(50283)
- 业(45470)
- 方法(40333)
- 企(35317)
- 企业(35317)
- 数学(34745)
- 数学方法(34420)
- 地方(27544)
- 中国(25930)
- 农(23304)
- 学(23214)
- 财(19693)
- 业经(19548)
- 地方经济(16206)
- 制(16166)
- 农业(16079)
- 贸(15428)
- 贸易(15421)
- 易(14794)
- 环境(14655)
- 和(13902)
- 理论(13626)
- 融(13488)
- 金融(13486)
- 银(12539)
- 银行(12483)
- 行(11981)
- 发(11973)
- 机构
- 大学(301949)
- 学院(300145)
- 济(130048)
- 经济(127211)
- 研究(113001)
- 管理(108160)
- 理学(92113)
- 理学院(90825)
- 管理学(89135)
- 管理学院(88559)
- 中国(82135)
- 科学(71759)
- 京(65479)
- 所(59765)
- 财(56558)
- 农(54500)
- 研究所(54456)
- 中心(49763)
- 江(46572)
- 业大(45430)
- 财经(44961)
- 农业(43157)
- 范(42299)
- 北京(41863)
- 师范(41813)
- 经济学(41405)
- 经(40568)
- 院(40287)
- 州(37078)
- 经济学院(37064)
- 基金
- 项目(195781)
- 科学(153170)
- 基金(141718)
- 研究(137431)
- 家(125863)
- 国家(124894)
- 科学基金(104929)
- 社会(88191)
- 社会科(83530)
- 社会科学(83500)
- 省(77018)
- 基金项目(75187)
- 自然(68436)
- 自然科(66765)
- 自然科学(66742)
- 自然科学基金(65523)
- 划(65282)
- 教育(61710)
- 资助(59305)
- 编号(53574)
- 发(45263)
- 重点(45233)
- 成果(43614)
- 部(42729)
- 创(39115)
- 课题(38358)
- 科研(37595)
- 计划(37070)
- 创新(36836)
- 国家社会(36712)
共检索到456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小宁 白永平 宋龙军 高祖桥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结构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和关中均分为3个等级,呼包鄂榆中缺少三级城市;各城市群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市(州)等级划分呈现一定协同性。(2)各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程度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内市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小,但联系最紧密,县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但联系最松散;关中则市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且联系最紧密。(3)各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关中对外经济吸引辐射能力、中介能力均最强,宁夏沿黄最弱;网络密度上,呼包鄂榆和关中网络密度较高,兰西和宁夏沿黄较低。(4)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兰西、宁夏沿黄凝聚子群基本依赖行政区划分,呼包鄂榆、关中凝聚子群分割行政区较严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洋 马静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淼 米炜嵩 康琦 程永辉
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深刻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过程,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向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转变。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化子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其城镇化发展模式也正在经历重大转型,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城镇化空间格局。(2)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呈现西北部高原地区高、东南部平原地区低的总体空间格局。(3)该地区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则从负向影响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则同时存在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研究丰富了对流域尺度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相互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为合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吴淼 米炜嵩 康琦 程永辉
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深刻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过程,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向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转变。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化子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其城镇化发展模式也正在经历重大转型,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组团式”的城镇化空间格局。(2)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呈现西北部高原地区高、东南部平原地区低的总体空间格局。(3)该地区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经济城镇化的影响则从负向影响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则同时存在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研究丰富了对流域尺度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相互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为合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陈建军
该文基于3期TM数据,在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洮儿河流域中上游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①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演变速率看,草地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85年~1996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52%,1985年~2000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20%,而难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和速率较小。除了草地和难利用地减少其它类型都呈增加变化。其中耕地增加明显,在1985年~1996年期间增长速率为1 79%,1985年~2000年期间增加速率达到1 40%,而林地在15年内以每年0 82%的速度持续增加; ②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结构看草地一直占绝对优势地位,3个...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朝武 樊玲玲 吴贵华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年—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洪亮 周慧
文章对传统引力模型中城市质量以及城市之间距离的测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并揭示了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而对三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内部等级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特别是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各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珠三角城市群相对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内部联系更为紧密;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引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汪明
对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分析能够了解区域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引入城市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省的13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研究对象,用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和核心-边缘结构等指标对江苏省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具有不对称性,但有协调发展的趋势;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等核心城市,对其他边缘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江苏城市群 经济联系 网络结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薛凯芸 王越 胡振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助力提高农户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关键,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6省11县(市、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Pr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减贫增收和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各县中等水平之下,并且发展呈现明显地区差异。43.9%的农户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户收入存在有提升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减少农户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并降低村庄层面相对贫困发生率;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作用更明显,能够改善农户收入分配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子指标对贫困减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收效果更好。此外,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建议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教育开展力度,让数字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弱势群体,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洪松 李现康 王晓南 鲍巧凤
[目的]推进农业有机肥施用代替部分化学化肥,对于减少农业污染,实现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490户农户微观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以技术推广强度为调节变量,生态认知为中介变量,政府管制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政府管制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影响正向显著;2)生态认知在政府管制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技术推广强度在生态认知影响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基于以上结论,该文也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管制应当继续加强,监管机制与管制措施要恰当完善;2)继续加强提高农户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农户对生态污染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认知水平;3)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技术推广方式,有针对性的调整技术推广强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牛文浩 申淑虹 罗岚 柴朝卿 张蚌蚌 李玉恒 郑伟伟 孔祥斌
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1879份农户调研数据,从地形差异的视角,借助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和RIF回归分解法揭示了耕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对高收入农户群体增收效应大于低收入农户群体,从而导致农户收入差距扩大,其中系数效应是造成该差距扩大的主因,在耕地转入中贡献度达90%以上,在耕地转出中贡献度达60%以上。(2)耕地转入在平原和山区对高收入农户群体增收效应均大于低收入农户群体,从而导致平原和山区农户收入差距扩大,且该现象在山区更加显著,其中系数效应也是造成该差距扩大的主因,在平原的贡献度达90%以上,在山区的贡献度达80%以上。(3)耕地转出仅对平原中等收入农户群体具有显著增收效应,从而导致平原中低收入农户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其中系数效应同样也是造成该差距扩大的主因,贡献度达70%以上。因此,应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和地形特征实施差异化的耕地流转支持政策,以促进耕地流转对农户的增收均衡,缩小农村贫富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新越 刘晓艳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重构了区域的旅游空间格局,成为助推黄河流域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关系”视角,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复杂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高铁影响下黄河流域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演变。结果表明:(1)2007—2019年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趋向均衡化,太原→晋中为旅游联系度最强的两地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极化特征突出;(2)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从多核心引领转向网络化发展,兰州、银川、西宁的网络“孤岛”状态被打破;(3)中心性态势优化,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增强;(4)“小世界”特征显著,五大社团演化为四大社团,济南—泰安、郑州—开封、太原—晋中、西安—渭南为主要发展轴链。最后,提出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优化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鑫鹏 卢新海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基于“量质并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比较的超效率MinDS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并分别基于投入和产出视角探寻科技创新效率短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随机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协同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较强的上升势头,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最大短板。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协同性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个体差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较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