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5)
- 2023(9661)
- 2022(8024)
- 2021(7219)
- 2020(5867)
- 2019(12917)
- 2018(12391)
- 2017(23094)
- 2016(12056)
- 2015(12978)
- 2014(12209)
- 2013(11920)
- 2012(10874)
- 2011(9941)
- 2010(10009)
- 2009(9192)
- 2008(8783)
- 2007(7895)
- 2006(6894)
- 2005(6087)
- 学科
- 济(56007)
- 经济(55971)
- 管理(37922)
- 业(36125)
- 企(29988)
- 企业(29988)
- 地方(19432)
- 方法(19324)
- 中国(18837)
- 技术(17254)
- 数学(16781)
- 数学方法(16583)
- 农(12766)
- 技术管理(12207)
- 业经(11984)
- 地方经济(10726)
- 财(10058)
- 环境(9589)
- 学(9523)
- 农业(9241)
- 制(8327)
- 融(8318)
- 金融(8316)
- 划(8060)
- 银(8051)
- 银行(8030)
- 行(7777)
- 发(7717)
- 和(7643)
- 理论(7589)
- 机构
- 学院(165309)
- 大学(163701)
- 济(70714)
- 经济(69129)
- 管理(66017)
- 研究(61054)
- 理学(56980)
- 理学院(56178)
- 管理学(55269)
- 管理学院(54931)
- 中国(44693)
- 科学(37393)
- 京(35083)
- 所(29454)
- 财(29090)
- 中心(27591)
- 研究所(26834)
- 江(24859)
- 范(23616)
- 院(23468)
- 师范(23442)
- 财经(23076)
- 农(22599)
- 业大(22191)
- 北京(22053)
- 经济学(21111)
- 经(20923)
- 州(20793)
- 师范大学(19118)
- 经济学院(18817)
- 基金
- 项目(118944)
- 科学(97721)
- 基金(87368)
- 研究(87103)
- 家(76201)
- 国家(75664)
- 科学基金(67090)
- 社会(58409)
- 社会科(55672)
- 社会科学(55657)
- 省(48802)
- 基金项目(47587)
- 自然(42724)
- 自然科(41888)
- 自然科学(41878)
- 自然科学基金(41107)
- 划(40562)
- 教育(38032)
- 编号(32875)
- 资助(32423)
- 创(30947)
- 创新(28037)
- 发(28015)
- 重点(27354)
- 部(24825)
- 成果(24739)
- 国家社会(24576)
- 课题(24090)
- 发展(22943)
- 展(22606)
共检索到250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鑫鹏 卢新海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基于“量质并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比较的超效率MinDS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并分别基于投入和产出视角探寻科技创新效率短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随机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协同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较强的上升势头,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最大短板。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协同性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个体差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较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新差距提供空间解释。研究价值:对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肖松 邹小伟 张永薇 姚栋夫
城市群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地,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县域是城市群协同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中国未来城市发展中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采用DEA-BCC效率模型、核密度、空间探索性等研究方法,测算2018—2021年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所辖县域科技创新效率,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五大城市群县域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五大城市群县域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投入和科技人力资源禀赋等是阻碍县域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城市群县域科技创新效率优化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19年黄河流域78个城市为样本,在测算经济发展、绿色创新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对其时空协同演变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绿色创新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但近年来生态环境系统相对滞后;空间上呈“中上游落后、下游发达”的分布格局;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部分城市表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局部趋同特征;样本期内,黄河流域整体、中上游及下游地区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收敛速度和驱动因素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晓东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交流的中心,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先后出现了像"千年古都"西安、洛阳等一大批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大都市和城市群,而且在教育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诞生了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和浩如烟海并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典籍。
关键词: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高玮浓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彦平 钱明辉 王玉玺
基于“资源—能力—绩效”框架,利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2015—2019年的孵化及创新数据,测度三大城市群孵化网络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三大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的孵化网络创新的系统协同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在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态势;(2)三大城市群的孵化网络创新系统协同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但政府扶持力度对孵化网络创新协同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此外,影响强度、外溢程度及调节效应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叶堂林 李璐 王雪莹
基于2010-2019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中介效应与门槛模型考察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呈逐年提升态势,且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效率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推广服务业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还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科技推广服务业对拥有不同创新能力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具有异质性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小宁 白永平 宋龙军 高祖桥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测度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分析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结构,从中心性、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各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结构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和关中均分为3个等级,呼包鄂榆中缺少三级城市;各城市群市(州)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市(州)等级划分呈现一定协同性。(2)各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总量及紧密程度不一,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内市与市间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小,但联系最紧密,县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但联系最松散;关中则市与县间联系总量最大且联系最紧密。(3)各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存在差异,关中对外经济吸引辐射能力、中介能力均最强,宁夏沿黄最弱;网络密度上,呼包鄂榆和关中网络密度较高,兰西和宁夏沿黄较低。(4)对各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兰西、宁夏沿黄凝聚子群基本依赖行政区划分,呼包鄂榆、关中凝聚子群分割行政区较严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雪艳
城市群是全球发展的重大趋势和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更是环境问题高度集中、激化的敏感区域。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和哈长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对七大城市群的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密度总体上会恶化城市群的环境,但是并不十分显著,而珠三角城市群的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环境质量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改善;七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除了哈长城市群之外,产业结构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环境效应;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但是外资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群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消费升级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越高的城市,消费的这种环境效应越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国兴 张婧钰 周桂芳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等级边界,分析其在不同时空下所体现出的生态安全等级转移规律及收敛特征,以期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状态-胁迫-免疫(SDI)模型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通过模糊物元模型测算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等级边界;结合核密度曲线与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传统马尔科夫链与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其时空转移规律,通过σ收敛与绝对β检验研究其收敛特征。【结果】本文界定了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等级边界值;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等级尚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生态安全在时间上呈现波动型发展趋势,在地理位置上呈现“高-低-高”的分布格局;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等级转移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自身锁定效应,生态安全转变通常发生在相邻的等级之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差异性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下游与中值区的资源型城市追赶效应更为突出。【结论】基于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等级普遍不高的现状,在考虑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应分区制定发展政策;基于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等级转移规律,应注重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基于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存在追赶效应的状况,在加强区域协调性发展的基础上应实现资源型城市互补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宗学 赵芳芳
本文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1958年~2001年日照时数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参数检验法对其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58年~2001年的年、典型月日照时数序列均大致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年序列所选77个站中有53个表现出下降趋势,只有24个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有意义(拒绝零假设)的34个站点中,28个站点表现出下降趋势,6个显示出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阐明日照时数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点,根据研究区的气候特点,将黄河流域分为5个子区域。结果表明子区域Ⅰ,Ⅱ和Ⅲ的日照时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子区域Ⅳ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