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07)
- 2023(4350)
- 2022(3752)
- 2021(3520)
- 2020(2822)
- 2019(6558)
- 2018(6589)
- 2017(11678)
- 2016(7034)
- 2015(8019)
- 2014(8219)
- 2013(7853)
- 2012(7462)
- 2011(6830)
- 2010(7101)
- 2009(6358)
- 2008(6597)
- 2007(6023)
- 2006(5446)
- 2005(4904)
- 学科
- 济(23732)
- 经济(23700)
- 管理(18262)
- 业(15788)
- 企(12804)
- 企业(12804)
- 农(8332)
- 学(7880)
- 方法(7857)
- 地方(6764)
- 业经(6527)
- 中国(6400)
- 财(6324)
- 理论(6059)
- 数学(5851)
- 农业(5734)
- 数学方法(5700)
- 制(5288)
- 教育(4486)
- 和(4458)
- 法(4312)
- 融(4269)
- 环境(4267)
- 金融(4267)
- 银(4105)
- 银行(4084)
- 教学(4073)
- 贸(4011)
- 贸易(4008)
- 务(3968)
- 机构
- 学院(101447)
- 大学(99042)
- 研究(35448)
- 管理(32324)
- 济(32094)
- 经济(31135)
- 理学(26741)
- 中国(26634)
- 理学院(26302)
- 管理学(25558)
- 管理学院(25388)
- 科学(25232)
- 京(21487)
- 所(19906)
- 农(19496)
- 研究所(17903)
- 江(17322)
- 财(17155)
- 范(16240)
- 师范(16066)
- 中心(15950)
- 业大(15741)
- 农业(15287)
- 州(14465)
- 省(14056)
- 北京(13557)
- 财经(13004)
- 院(12819)
- 技术(12806)
- 师范大学(12575)
- 基金
- 项目(63593)
- 科学(48264)
- 研究(46792)
- 基金(42856)
- 家(38577)
- 国家(38219)
- 科学基金(31175)
- 省(27281)
- 社会(26276)
- 社会科(24616)
- 社会科学(24603)
- 基金项目(22948)
- 划(22466)
- 教育(21847)
- 自然(20978)
- 自然科(20413)
- 自然科学(20406)
- 编号(20223)
- 自然科学基金(20008)
- 成果(17683)
- 资助(17201)
- 课题(15304)
- 重点(15255)
- 发(14284)
- 创(13057)
- 部(12840)
- 计划(12520)
- 年(12497)
- 创新(12193)
- 性(12132)
共检索到158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雁林 王文科 钱云平 段磊 杨泽元
河川基流量是指地下水补给河川径流的水量。论文首次对黄河河川基流量50年来的时空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河川基流量约占黄河河川径流量的44%,黄河河川基流量对维持健康黄河具有重要意义。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干支流河川基流量50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支流基流量变化可划分为双峰型、单峰型、直线下降型3种类型,干流区间基流量主要减少在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河川基流量具有维持河川径流、维护河流生态、湖泊以及表生生态植被良性发展等多种功能,河川基流量衰减导致湖泊萎缩、表生植被退化、加剧黄河断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通过对驱动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降水量是维持河川基流量的主要来...
关键词:
地下水 基流量 演化规律 驱动因子 黄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承新 宋茂天 汪中华
本文通过对山东河川径流的深入分析研究 ,深刻剖析了它的特点极其时空分布规律 ,阐述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开发措施及解决山东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以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解决山东的供水危机
关键词:
河川径流 可持续利用 时空分布 生态环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菲 韩淑敏 胡玉昆
以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洋河流域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规律及典型丰、枯年份的变化,进而建立了降雨-径流关系模型,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洋河流域径流量存在减少趋势,尤其是80年代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径流的减少除了受气候变化影响外,人类活动如工农业生产取水、人口增加导致的生活用水激增以及水库截流蓄水等水土保持措施是导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径流减少量占径流减少总量的83.2%。
关键词:
洋河 经流减少 降雨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梁植 孙若辰 段青云
黄河水源涵养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深入研究区域植被变化过程对维系生态系统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趋势分析、局部加权回归方法(locally weigh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LOWESS)、Pear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对1982—2015年黄河水源涵养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要素做了分析,并根据地形不同将涵养区划分为平原区和高原区,探究区域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涵养区多年生长期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呈显著增长趋势,主要源于春秋季NDVI的快速增长,不同区域尺度的NDVI增长速度存在差异,涵养区及其分区高原区、平原区NDVI增长速率分别为0.0009/a、0.0007/a、0.0016/a。(2)区域NDVI与降水气温相关性存在时空差异,涵养区生长期NDVI与降水、气温分别呈负、正相关,春夏季受温度控制,秋季受降水、温度同时控制;其中平原区除春季受温度控制外,其他时期同时受降水、气温控制;涵养区生长期NDVI与降水、温度呈正相关区域占比分别为50.4%、91.4%。(3) NDVI变化趋势存在一定阶段性,在1995—2015年间NDVI呈停滞增长,期间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1995年之前、2015年之后则呈显著增长,与降水、温度分别呈负、正相关性。(4)区域内NDVI增长主要由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同时驱动引起,面积占比74.30%,其次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植被增长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衰退,面积占比分别为11.48%、6.23%,说明生态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植被的恢复,但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同样也会破坏植被的生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刘时银 鲁安新 陈仁升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冰川变化 河川径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浩 贾仰文 王建华 秦大庸 周祖昊 仇亚琴 严登华
应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WEP-L模型初步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水资源演化规律。通过2000年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评价结果与历史系列条件下的评价结果比较,以及考虑与不考虑人工取用水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比较,初步发现:黄河流域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地表水资源量衰减,而不重复地下水量增加;在狭义水资源衰减的同时,伴随着有效蒸散即降水有效利用的增加,流域广义水资源量有一定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对黄河的治理规划和水安全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超 张婷婷 朱永明 康艳青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障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探讨2011-2020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自然资本利用情况,并对影响足迹深度的因子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以厘清黄河流域自然资源消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山东、陕西属于资本存量重度消耗型,宁夏属于资本存量中度消耗型,河南和四川属于资本存量轻度消耗型,青海、甘肃、内蒙古属于资本存量微度消耗型;回归分析表明: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耕地面积等因素对不同省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此,应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生产性土地,发展绿色生产,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解哲辉 黄河清 周园园 张敏
游荡性河道在中国广泛分布,其中以黄河下游上段最为典型,但关于游荡性河型的归属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国际上多将游荡性河流归属为辫状河型。本文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为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游荡性河流的演变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并从定义、成因、特征及河道形成过程方面,将游荡与辫状河型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启示:游荡性河型是一种重要的河道型态,与辫状河型在许多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特别是游荡河型主要发育于能量小于输沙需求的环境,因而形态呈现不稳定特性,但辫状河型不仅出现在能量较多的环境,而且也常在能量较小的环境中出现,因而一部分具有稳定形态,另一部分则表现出不稳定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对游荡性河道和辫状河道给予区分。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应重视河型形成的内在机理,对能量理论进行发展及深化,进一步系统性评价游荡性河道与辫状河道的异同性,以解决游荡性河道的河型归属问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红元 傅辉恩 车克钧 阎克林
该文根据1973年以来黑河流域(上游下段)及其观测支流寺大隆、天涝池河的流量实测资料,分析并讨论了祁连山森林植被对山区流域内河川年径流量,洪、枯期流量,季节性径流及流域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小流域,河川年径流量、雨季流量有相对减少的趋势;森林植被调节河川洪峰、枯水期及季节性径流作用明显;在相同森林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越高,冬春枯水季节稳定补给河道的径流量及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也相应提高,说明森林植被对山区流域河川径流有一定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盼盼 白涛 武连洲 黄强
【目的】建立径流短期预测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进而为黄河源区水资源开发和工程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河源区出口站军功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ANFIS为基本方法,建立ANFIS日尺度径流预测模型。基于输入变量、训练次数、隶属度函数类型与数目、预见期等参数设置了9个方案,通过实测径流与预测径流的对比和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性系数R)验证确定最佳方案,并分析不同参数对预测结果的敏感性,获得基于最优参数的ANFIS模型。【结果】采用神经网络+Sugeno型模糊推理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杨春宇
旅游地复兴过程如何演化、遵循什么样的演化规律至今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虽被用来模拟和探讨旅游地演化过程,但由于Logistic曲线模型自身存在的缺陷,无法真实反映旅游地的衰退或复兴过程。引入旅游地游客量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概念,在Logistic曲线模型展开为级数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阶段演化模型,一方面可解决Logistic曲线模型自身缺陷和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模型推导得出旅游地复兴演化过程仍旧遵循Butler生命周期演化规律,其演化曲线仍旧是"S"型曲线,但该演化过程仅包含发展、巩固及停滞几个阶段。具体以湖南南岳景区为实例对理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与实际相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蔡莉
一、高技术发展的层次高技术是指那些能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能带来高经济效益并具有高增值作用的新技术。高技术发展一般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按术的研究开发;第二层次为高技术扩散;第三层次为高技术的应用渗透。其中第一层次为技术专利、实验室样机、研究论文等形式产出新思想、新概念,它的“输出”是高技术发明;第二层次指高技术从创新开始自身的演化过程;第三层次指在高技术扩散过程中,随着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将其溶合到其它领域并使该领域产生“质”的飞跃过程。高技术发展的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涂新军 陈晓宏
基于变点原理,运用最大似然比和西沃兹信息标准方法,对广东省4种径流量序列进行均值变点和方差变点的识别,研究存在变点的河川径流量序列、时间位置、空间分布及变点后的特征值变化状况,以揭示广东省河川径流量时空变异特点。结果发现:广东省河川年径流量和汛期径流量序列的一致性较好,而枯期径流量和最小月径流量序列的特征值变点具有普遍性,年均值明显增加,年际离散程度增大,时间位置主要为1972—1973年和1981年两个时间段。枯期径流量序列均值变点的典型地区主要为东江流域,方差变点的典型地区主要为北江流域、韩江流域、粤西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最小月径流序列主要为均值变点,典型地区有东江流域、韩江流域;而北江入珠...
关键词:
河川径流量 变点识别 特征值变异 广东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文俊 简迎辉 杨建基 黄河清
论文对国际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概念、分类及演进规律进行了探讨。在从合作主体、目标、途径、制度等方面对合作模式进行单维度分类的基础上,借鉴霍尔三维结构图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合作模式三维度分类模型,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当前国际河流管理合作实践的模式类型。最后,综合世界各种典型国际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模式要素的发展演变及模式演进的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国际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演进规律。
关键词:
国际河流 合作模式 演进规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В.Е.路达科夫 楊显明
А. И .伏耶依科夫在他的有名著"世界的气候及特别是俄国的气候"一书中曾作了以下结论:"河流是气候的产物"。这个原理,是许多著作的物理依据。例如1940年Б. Д.查依科夫研究了伏尔加河径流量与降水量及气温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一基础上回溯了该河径流量数列至1838年,即回溯至卡赞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两测站对降水量及气温的开始观测时期。1946年Б.А.阿波洛夫和И.В.萨莫依洛夫曾根据列宁格勒的气温资料与1748年前伏尔加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