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5)
- 2023(13065)
- 2022(11330)
- 2021(10394)
- 2020(8576)
- 2019(19634)
- 2018(19337)
- 2017(37753)
- 2016(20268)
- 2015(22818)
- 2014(22967)
- 2013(22802)
- 2012(21054)
- 2011(19045)
- 2010(18898)
- 2009(17371)
- 2008(16694)
- 2007(14679)
- 2006(12768)
- 2005(10622)
- 学科
- 济(89535)
- 经济(89438)
- 业(56294)
- 管理(55452)
- 企(43680)
- 企业(43680)
- 方法(42304)
- 数学(36792)
- 数学方法(36468)
- 农(32731)
- 地方(22688)
- 中国(22302)
- 农业(21921)
- 业经(21595)
- 财(20494)
- 学(17584)
- 制(14442)
- 贸(13821)
- 贸易(13816)
- 理论(13506)
- 和(13452)
- 易(13305)
- 环境(13192)
- 技术(12266)
- 务(12103)
- 财务(12046)
- 财务管理(12021)
- 融(11808)
- 金融(11805)
- 教育(11783)
- 机构
- 学院(291829)
- 大学(291606)
- 管理(118790)
- 济(115121)
- 经济(112530)
- 理学(104195)
- 理学院(103048)
- 管理学(101385)
- 管理学院(100850)
- 研究(94057)
- 中国(68538)
- 京(60721)
- 科学(58910)
- 财(50994)
- 农(48402)
- 所(45700)
- 业大(44039)
- 中心(43266)
- 研究所(41867)
- 财经(41801)
- 江(41355)
- 范(40317)
- 师范(40014)
- 经(38086)
- 北京(37882)
- 农业(36721)
- 经济学(34613)
- 院(34188)
- 州(34155)
- 师范大学(32366)
- 基金
- 项目(207563)
- 科学(164328)
- 研究(153892)
- 基金(151054)
- 家(130325)
- 国家(129173)
- 科学基金(111931)
- 社会(98379)
- 社会科(93067)
- 社会科学(93045)
- 省(81637)
- 基金项目(81136)
- 自然(71672)
- 自然科(69962)
- 自然科学(69950)
- 教育(69608)
- 自然科学基金(68679)
- 划(67927)
- 编号(63384)
- 资助(61330)
- 成果(50869)
- 重点(45983)
- 部(45751)
- 发(44923)
- 课题(42922)
- 创(42652)
- 国家社会(40157)
- 创新(39615)
- 教育部(39408)
- 人文(39350)
- 期刊
- 济(125430)
- 经济(125430)
- 研究(83309)
- 中国(51524)
- 农(48471)
- 学报(45846)
- 科学(42809)
- 管理(39877)
- 财(35718)
- 大学(35383)
- 学学(33419)
- 农业(32803)
- 教育(31849)
- 融(24304)
- 金融(24304)
- 技术(23680)
- 业经(23364)
- 财经(19812)
- 经济研究(18685)
- 经(16728)
- 问题(16664)
- 图书(15616)
- 版(14472)
- 理论(14384)
- 科技(14213)
- 业(14124)
- 资源(13887)
- 技术经济(13681)
- 实践(13326)
- 践(13326)
共检索到410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汤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包括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陇右文化,中游的河套文化、三晋文化,下游的中原文化、黄淮文化等文化形态,形成了如传统村落、传统农业(栽培)系统、石器工具、彩陶等物质文化载体,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实证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占辉 杨雅涵 乔家君 朱肖勇 江孝君
“人”是乡村生产发展的主体,从人口演变视角揭示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及其驱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XGBoost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县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时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可划分为空废型、衰败型、衰退型、衰弱型、增长型等5种地域类型,其中,衰败型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2010年的16%增长到2010—2020年的39%;衰弱型的降幅最大,由29%下降到12%。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正向变化最大的为中游的衰败型(增幅为43个百分点),负向变化最大的为下游的衰弱型(降幅为34个百分点)。(2)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时空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特征逐渐显现,增长型和衰弱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萎缩,衰败型空间分布呈扩张态势,衰弱型和衰败型逐渐向黄河上游集聚。(3)从黄河流域整体看,不同阶段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但县域城镇化、地形等因素一直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上游地区受县域城镇化的影响一直较大,对中游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由2000—2010年的县域城镇化演变为2010—2020年的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地形对下游地区的作用更大。(4)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的空间差异大,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流域差异显著,各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务必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良性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秀丽 胡烨君 马志云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昂
传统村落在黄河流域展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依托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著名乡村旅游地,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然而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将不可避免地毁坏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黄河流域依托于传统村落进行的旅游开发同样面临诸多的问题,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基数大、范围广、类型多的情况,进行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期能为当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贡献合理科学的经验总结。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超萍 刘晓敏 吴文博 袁靖
文章应用熵值法,构建了空间局部LISA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基于以上测度结果,深入剖析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性特征和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2011—2021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均在稳步上升;黄河下游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高于中游和上游,上游只有四川发展水平较高;山东、河南和四川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水平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他省份有待提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整体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下降,最后呈现上升状态的趋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栋良
在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之际,研究制定一套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乡村发展问题、监测乡村振兴进程、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从农业多功能视角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5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2016年湖南14个市州的乡村振兴水平。结果表明:1)湖南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长沙最高,达0.915,张家界最低,为0.635;从区域来看,湘北地区最高,然后依次是湘东、湘南、湘中、湘西。2)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程度普遍较高,其中产业兴旺起着关键作用,但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湖南乡村振兴应重点把握以"特"兴农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娜
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红色文化不仅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还关系到农村全方位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要研究切入点,深入阐述红色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文化自信问题,分析了当前红色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发展不足与困难,并立足于乡村红色文化现状,提出整合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价值的对策思路,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振兴,并最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学昌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明确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关系和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构建"过程相嵌-资源共享-主体合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框架,以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同推进"两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共育共享为抓手,以乡村文化振兴决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文化振兴资源的动态倾斜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共同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安全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全过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双翎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将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入手,分别从历史困境和现实问题,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困境与问题 建设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雅斐
本文重点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文化的建设研究工作,然后从城镇化方向去研究了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和当下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突破现有情况下农村文化建设展开分析。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文化 文化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家君 肖杰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耦合协调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乡村振兴高水平地区逐渐以黄河干流为轴线条带状分布;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省会城市仍是高值区的主要集聚地。(2)耦合度类型空间异质性大,目前以磨合阶段为主,而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为主,集中分布在陇东、陕北等地区,相对发展类型整体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为主。(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变化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收入、消费、投资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中下游要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承财 秦珊 戴湘毅 吕君
文化和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论文以CNKI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对933篇中文文献及71篇英文文献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研究概况,分析文化和旅游视域下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热点。结果显示,中国文化和旅游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政策导向特征,研究热度逐年增高;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论文提出了乡村文旅资源与景观、乡村文旅融合、乡村文旅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与融合、乡村生态旅游、文旅乡村治理等研究热点内容;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对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占比低;研究区域较为分散,集中在西南地区,大多基于村落和乡寨等区域、省和县的尺度。最后,论文结合现有文献内容提出未来研究要从研究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等维度进行创新,以期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瑶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障与精神支柱,作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或遗失、村庄作为文化共同体的社会特征逐步弱化等问题。对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主体地位、积极传承农耕文明、加速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凯莉 李倩钰 魏巍 张晓颖 周慧荻
作为拥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乡村景观极具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国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的乡村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尤以“千村一面”问题最为突出,使得乡村面貌日益同质化,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以陕西黄陵县沮河流域村落景观研究为例,提出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领域,必须针对乡村景观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进而探讨了进行村落景观体系性研究的途径:一是要设立以国土景观为背景的、中国传统山-水-田-村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视野;二是要分析风景园林学科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优势,明确研究方向;三是要搭建多学科、多部门沟通交流的沟通平台;最后,要完善多学科、多部门统筹交叉的研究方法,确立“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收集+综合分析研究+实践模式探讨”的研究模式,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剖析乡村景观的内在关联和未来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