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7)
2023(7537)
2022(6318)
2021(5651)
2020(4368)
2019(9913)
2018(9804)
2017(18173)
2016(9916)
2015(11090)
2014(11014)
2013(11009)
2012(10696)
2011(10021)
2010(10261)
2009(9415)
2008(9224)
2007(8354)
2006(7756)
2005(7371)
作者
(31064)
(25951)
(25796)
(24112)
(16214)
(12361)
(11593)
(10131)
(9703)
(9110)
(8809)
(8562)
(8434)
(8249)
(8058)
(7891)
(7703)
(7479)
(7398)
(7275)
(6653)
(6524)
(6189)
(5883)
(5872)
(5750)
(5713)
(5673)
(5220)
(5193)
学科
(47796)
经济(47758)
管理(28051)
(24051)
地方(19281)
(17233)
企业(17233)
中国(16772)
(14696)
环境(14431)
(14112)
贸易(14101)
(13746)
方法(11956)
业经(11677)
(10942)
地方经济(10785)
(10288)
农业(10118)
数学(9732)
数学方法(9658)
资源(9489)
(9117)
(8598)
(8453)
金融(8453)
(8055)
银行(8044)
(7951)
(7857)
机构
学院(146126)
大学(142235)
(60898)
经济(59563)
研究(57759)
管理(51324)
中国(44092)
理学(42468)
理学院(41882)
管理学(41255)
管理学院(40983)
科学(36795)
(32444)
(30832)
研究所(27942)
(26526)
(26488)
中心(25658)
(23832)
(22436)
师范(22218)
北京(21299)
(21216)
业大(20726)
农业(20472)
(20052)
财经(19998)
(19570)
科学院(18549)
经济学(18386)
基金
项目(94579)
科学(74003)
研究(70454)
基金(65666)
(57914)
国家(57389)
科学基金(48142)
社会(44350)
社会科(42077)
社会科学(42066)
(39160)
基金项目(34627)
(32134)
教育(30031)
自然(29694)
编号(28836)
自然科(28764)
自然科学(28756)
自然科学基金(28180)
(28004)
资助(26393)
成果(23097)
发展(22586)
重点(22289)
(22189)
课题(21101)
(19738)
(19331)
国家社会(18321)
创新(18142)
期刊
(77755)
经济(77755)
研究(45570)
中国(36733)
(25512)
学报(22847)
科学(21735)
管理(19698)
(18535)
农业(17979)
教育(17415)
大学(16495)
学学(15252)
(15074)
金融(15074)
业经(14633)
技术(12442)
经济研究(12160)
资源(11706)
问题(10630)
(9869)
(9678)
图书(9511)
财经(9398)
国际(8475)
(8186)
世界(7762)
(7734)
科技(7303)
商业(7169)
共检索到241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明宝  
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社会经济与科学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必然。本文以黄河口为例,探讨了黄河泥沙堆积过程的环境演替、河口泥沙资源转化构成的环境模式、泥沙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环境因子的更替、泥沙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化组合的最佳模式之建立过程等问题。仅供制订黄河口开发与治理战略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宁  杨艳艳  魏振华  徐宾铎  薛莹  张崇良  
黄河口调水调沙是以人工调控的方式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增加河床和水库主槽行洪能力的过程。根据2011―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7月)在黄河口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夏季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年际变化,并探讨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渔业资源生物92种,其中鱼类52种;黄河口主要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枪乌贼(Loligo spp.)和葛氏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广  冷宇  张继红  张守本  杜美荣  
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各断...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敏  徐宾铎  麻秋云  张崇良  任一平  万荣  纪毓鹏  
斑(Konosirus punctatus)作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近年来的优势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研究其资源丰度的变动对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该海域夏、秋季斑资源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斑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斑资源丰度秋季较高,夏季较低;其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以北的近岸海域。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海水表层盐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郑亮  吕振波  李凡  张岚  于文宋  
为了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根据2012年调水调沙前、中、后3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9种,隶属8目23科37属。鱼类栖息水层类型组成变化较大,前调查优势类群以底层鱼类为主,中调查和后调查以中上层鱼类为主,而适温类型组成则较稳定。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明显,前调查平均生物量(6.4±1.9)kg/h,各站位分布较均匀;中调查平均生物量(62.1±29.1)kg/h,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后调查平均生物量(48.2±17.2)kg/h,高值主要分布在近河口及东南调查海域。3次调查丰富度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傲琳   钟正浩   于松   眭晓超   姚晓   邹立   王涛   边昌伟   江文胜  
追踪和把握黄河口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和历史变化,不仅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域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内容,而且对区域富营养化和环境质量监管、污染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延续该海域的营养盐及相关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整理近2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黄河口营养盐组成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揭示黄河口营养盐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和硅酸盐浓度总体由黄河口分别向北和向东南逐渐降低,但其组成和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河口口门外出现异常高值;硝酸氮是DIN的主要组分,各组分相对贡献变化较大,都出现超过80%贡献率的状况;氮磷比(N/P)较高,最低为43.7。近20年黄河口海域DIN变化大致分为3段,2006年前逐渐增加到最高浓度(60μmol/L),到2009年逐渐降至30μmol/L,之后到2023年在浓度小于30μmol/L的范围内波动;DIP浓度在2005年和2013年出现峰值,2006—2008年浓度较高,其他年度浓度较低。除2000年,黄河口N/P不低于25,2010年以来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组成能显著表征黄河口水质特征。黄河口海域营养盐组成和分布的极不均匀性以及高N/P,使得黄河口水环境质量情势严峻。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牟玉玮  
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土地、水、泥沙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不好,农业生产长期上不去,经济发展缓慢。针对三角洲地面高程低、土地盐碱、海潮威胁大及黄河河口淤塞、尾闾河道摆动改道不稳等特点.本文作者提出了引黄放淤,抬高地面,将国土整治、黄河河口治理、生态环境改良有机结合的建议.并论述了引黄放淤的有利条件、原则、方法、近远期措施和效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车越  何青  吴阿娜  
基于1997年3月9日和7月27日长江口南槽定点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口泥沙再悬浮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南槽,近底悬沙浓度和悬沙中重金属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两者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对所有金属元素都占绝对优势的F1因子为泥沙再悬浮,泥沙再悬浮现象对本次观测中近底泥沙中重金属含量变化起主导作用。泥沙再悬浮一方面会导致悬沙和床沙的混合,另一方面有可能导致重金属从泥沙中向水体中再释放,在长江口南槽,枯季近底悬沙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主要缘于悬沙、床沙的混合;而洪季除悬沙和床沙混合之外,还存在泥沙再悬浮过程泥沙中重金属的释放,这可能与洪季高水温、低溶氧等环境因素以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殿魁  
黄河口治理是黄河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黄河口治理观点有河口提动论、河口相对稳定论、固住河口论。本文分析了固住河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三约束”理论 ,认为黄河口治理关键是固住河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剑   孙嘉怡   张新雨  
以黄河口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为切入点,借助GIS和CA-Markov模型分析产业结构与湿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和国家政策对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最为深刻,反映在相关产业对湿地的利用上表现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湿地的利用占据绝对优势,但结构处于不断优化之中;预计“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沼泽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成果显著,生态经济效益得以彰显。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单一湿地类型的支配地位明显,产业集聚迎来机遇,而绿色产业发展迫在眉睫。建议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绿色产业、强化文化引领、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等方面促进黄河口湿地相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明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年内与年际变化大。从而使得在河口三角洲治理开发中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黄河入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入海流路稳定问题、深水港的建设与维护问题以及治黄意识的更新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是河口三角洲开发的先决条件。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元进  吕振波  李凡  张焕君  徐宗法  徐炳庆  
根据2011年6月中旬(前调查)、7月上旬(中调查)和7月中旬(后调查)黄河口海域3航次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数占79.0%,棘皮动物仅占3.0%。调查期间黄河口海域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上均占有优势地位,3次调查优势种均为中小型的软体动物和小型多毛类动物。3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出现较大变化。前调查和中调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接近;而后调查与前调查、中调查相比,丰富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健  张崇良  薛莹  徐宾铎  任一平  
以黄河口海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两种鱼类为例,根据2013、2014年间4个季节月的调查数据,将Δ-分布模型法用于底拖网数据处理,比较基于模型和基于调查设计的两种方法在估算平均资源密度方面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影响Δ-分布模型法评估效果因素。结果表明,对于8月和10月的矛尾虾虎鱼调查数据,模型法估计的资源密度值小于设计法的估计值,根据其余6组数据计算的资源密度均为模型法更高,数据量和数据分布特征可能是影响Δ-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尧尧  李秀启  金显仕  王俊  李忠义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矛尾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江  何青  王元叶  刘红  夏小明  
2003年6月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的情况下,获取了长江口徐六泾处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现场粒径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絮凝体粒径在大小潮、表底层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口徐六泾处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周期:大潮表层存在7.86h,3.93h和2.95h的变化周期;小潮表层存在8.38h和3.14h的变化周期;大潮底层存在3.33h和1.19h的变化周期。研究认为长江口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对徐六泾的絮凝体粒径有影响。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流速的周期性变化,流速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水流紊动剪切力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的水流紊动剪切力作用于絮凝体,从而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