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20)
2023(10332)
2022(9223)
2021(8777)
2020(7399)
2019(16969)
2018(16969)
2017(32437)
2016(17848)
2015(19915)
2014(19994)
2013(19757)
2012(18012)
2011(16078)
2010(15904)
2009(14353)
2008(13770)
2007(11876)
2006(10331)
2005(8704)
作者
(52360)
(43555)
(43016)
(40842)
(27204)
(20831)
(19352)
(17266)
(16318)
(15288)
(14922)
(14371)
(13607)
(13521)
(13285)
(13259)
(13083)
(13059)
(12337)
(12162)
(11012)
(10372)
(10368)
(9773)
(9757)
(9750)
(9551)
(9427)
(8711)
(8650)
学科
(67218)
经济(67146)
管理(50660)
(46794)
(38931)
企业(38931)
方法(32420)
数学(27179)
数学方法(26869)
(18620)
(16257)
中国(16173)
(16062)
业经(15674)
地方(15197)
农业(12933)
理论(12479)
环境(12111)
(11515)
(11197)
贸易(11191)
技术(10912)
(10839)
(10579)
(10385)
财务(10326)
财务管理(10308)
(10236)
企业财务(9751)
教育(9480)
机构
学院(248260)
大学(248141)
管理(101695)
(90387)
理学(88651)
经济(88174)
理学院(87609)
管理学(86016)
管理学院(85590)
研究(81820)
中国(58639)
科学(54895)
(53317)
(41259)
(41227)
(40633)
业大(39692)
研究所(38125)
中心(36532)
(34644)
(34587)
师范(34312)
北京(33985)
财经(32961)
农业(32492)
(30161)
(29934)
(29265)
师范大学(27816)
技术(26558)
基金
项目(177896)
科学(139105)
基金(127988)
研究(127968)
(112663)
国家(111717)
科学基金(95562)
社会(78161)
社会科(73929)
社会科学(73908)
(70440)
基金项目(69814)
自然(64591)
自然科(63023)
自然科学(63008)
自然科学基金(61854)
(59636)
教育(57843)
编号(52522)
资助(52518)
成果(41156)
重点(39808)
(38211)
(38004)
(36707)
课题(35935)
科研(34177)
创新(34143)
计划(33247)
大学(32426)
期刊
(98439)
经济(98439)
研究(68514)
中国(43724)
学报(42007)
科学(38865)
(37290)
管理(35358)
大学(30885)
学学(29148)
(28726)
教育(27351)
农业(26647)
技术(20612)
业经(17126)
(16409)
金融(16409)
经济研究(14565)
财经(14490)
图书(13957)
(13425)
科技(13401)
资源(13079)
问题(12656)
理论(12583)
(12172)
实践(11887)
(11887)
(11633)
技术经济(11490)
共检索到348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冉大川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口至龙门区间以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保存面积以及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和淤地坝减水减沙作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用之于实际计算。结果表明:1970年~1996年,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径流5.456×108m3,年均减沙2.238×108t,分别占对应区间及流域多年平均来水来沙量总和的4.6%和22.9%;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量依时序递增;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淤积1.57×108t,减少冲沙用水45×108m3。1970~1996年河龙区间淤地坝年均减水减沙量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减沙总量的59.3%和64.7%;河龙区间淤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倪晋仁  韩鹏  王光谦  张仁  
应用文献[1]关于不同地貌类型及不同水保措施条件下黄河干支流中泥沙粒径分布的研究结果,可以对相应条件下的减沙效益进行有效的分析。利用文献[1]模型,本文不仅探讨了在给定地貌类型条件下各类水保措施实施前后流域汇入黄河干支流的泥沙总量的变化,而且还在扣除降雨变化的影响之后,预测了各类组合条件下非均匀泥沙中减沙效果最佳的粒径级和相应粒径级泥沙的减沙量,预测结果得到了黄河干支流各站所有实测资料的验证。文中还简要讨论了人类活动(主要是开矿)对减沙效益的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瑄  刘宇  刘彦辰  辛艳  王晓虹  
为了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对土石质山区减水减沙效果的影响,针对梯田、横垄耕作、水平槽、鱼鳞坑、自然修复等7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对照坡进行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产沙产流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的坡面措施产流产沙效果各不相同,在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同措施的减水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密植横垄耕作>水平梯田>疏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对照坡;不同措施减沙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水平梯田>密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疏植横垄耕作>对照坡。降雨量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产流产沙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宇  王瑄  刘彦辰  辛艳  王晓虹  
关键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倪晋仁  韩鹏  张仁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綦俊谕  蔡强国  蔡乐  孙莉英  
运用经验公式法、双累积曲线法和不同系列对比法计算出岔巴沟、大理河与无定河流域在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平均减水效益分别为14.47%、20.22%和20.78%,平均减沙效益为64.97%、43.62%和47.26%。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用3种方法对岔巴沟、大理河与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的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尺度效应。引进"减水效率"和"减沙效率"的概念来表示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的能力,然后通过对3个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水效率和减沙效率的分析发现:①无论是小流域还是中、大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沙效率都大于减水效率,小流域的减沙减水效率比大于中、大流域的减沙减水效率比,尺度效应明显,后两者减沙减水效率比都各自趋于一致,尺度效应不明显;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水效率要低于中、大流域的减水效率,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沙效率远高于中、大流域的减沙效率,尺度效应明显,中、大流域减水减沙效率都各自趋于一致,尺度效应亦不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光增云  唐卫平  马群智  
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内容、效益分析等方面论证了项目的可行性。项目规划营造林38.9万hm2,总投资12.77亿元。经测算,项目实施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别为44.17,18.95,103.75亿元,综合效益达166.87亿元,而且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新广  
通过石匣小流域径流试验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研究结果表明: ①合适的整地造林措施能有效地拦蓄降雨,减小土壤侵蚀;自然坡的水土流失都较小; ②水平条中土埂可减少径流20%~45%,减少土壤侵蚀31 5%~71 2%; ③水平条与鱼鳞坑的水保效益相当; ④在16°左右坡地采取水保措施(水平条、鱼鳞坑造林)比开荒减少地表径流77 7%~92 1%,在4°左右坡地修梯田比坡耕地减少地表径流54 2%,减少土壤侵蚀67 95%; ⑤水保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氮、磷流失量,其中大水平条比开荒总氮流失量减少73 65%,总磷流失量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子君  周培祥  毛丽华  
随着我国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水土流失问题及水资源问题的日益关注,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下游水资源的影响已成为当前解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径流小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上,分别对我国近几十年来在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流域综合治理的减水效益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各重点治理大流域的减水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阐述了目前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青  王兆骞  尹迪信  
对旱坡地水土保持的截流沟措施、横坡种植措施和植物篱措施进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在裸露耕地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地表径流达到4 044.4m3/hm2.a、土壤流失高达172.4 t/hm2.a,以此速率流失土壤,其耕层(15 cm)约在12年后,将被冲刷殆尽。截流沟措施与横坡种植措施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702.6m3/hm2.a和土壤流失19.2 t/hm2.a;但其占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收益小。植物篱种植措施与横坡种植相比可减少地表径流345.3m3/hm2.a;土壤流失21.0 t/hm2.a。虽然植物篱占据耕地面积,但并不影响农作物产量。植物篱种植下的耕层土壤的酸碱度和质地得到改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田鹏  王飞  高鹏  
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双累积曲线及小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渭河、汾河和无定河的6个主要水文站(头道拐、龙门、花园口、华县、河津、白家川)1950s-2009年的水沙序列。在系统搜集流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黄河中游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急剧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减少更加显著,其中,汾河的水沙减少幅度最为显著,2000年-2009年的年均流量与输沙量相当于1950年-1959年约20%。干流龙门站流量和输沙量的小波变换在1980年代前表现出0.5~1.0a显著周期,且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之后周期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仇亚琴  王水生  贾仰文  王浩  周祖昊  胡冬梅  严登华  李娟  
应用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模型(W EP-L),模拟了不同下垫面条件情景下的水循环过程,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水资源效应。通过对比分析2种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量,初步得出: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了局部水循环和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加强了水循环的垂向过程,引起地表截留量、土壤入渗量、土壤蒸发量以及补给地下水量增加;削弱了水循环的水平过程,引起地表径流量和河川基流量减少,壤中流微弱增加;地表水资源量衰减,而地下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增加,狭义水资源量减少,但有效蒸散(发)量增加,广义水资源量有一定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大尺度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大庸  冯琳  刘俊  鲁欣  
提出了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为保障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矛盾,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鼓励外出劳务、提高人口素质;②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③积极推进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综合开发、增加涵蓄汛期雨洪资源能力;④发展窑窖集雨补充灌溉农业和推广应用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磊  冯青郁  陈利顶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自1950s以来大规模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坡面、沟道的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等,改变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时空分配格局,在土壤保持、粮食供给、水文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贡献。本文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发展演变,阐述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水土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探讨了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加强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以维护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维持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宏伟  陈增奇  郝咪娜  许晓平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更应该保证水资源这一重要经济发展基本条件的安全性。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是我国三大主要水问题。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水量效应和水质效应,是解决水问题之根本性、战略性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流域产流、汇流下垫面的条件,从而改变流域水文过程。同时,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吸收、过滤、迁移和转化土壤或水体中的部分有害物质,具有防治流域、区域非点源污染,改善地表、地下水水质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