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87)
2023(15757)
2022(13536)
2021(12431)
2020(10159)
2019(23254)
2018(23300)
2017(44359)
2016(24014)
2015(26886)
2014(27204)
2013(27099)
2012(25392)
2011(23123)
2010(23321)
2009(21371)
2008(20460)
2007(18013)
2006(16265)
2005(14679)
作者
(72326)
(60161)
(59781)
(56736)
(38208)
(28910)
(26939)
(23636)
(22831)
(21442)
(20474)
(20456)
(19231)
(19190)
(18509)
(18448)
(17774)
(17546)
(17209)
(17127)
(15143)
(15027)
(14472)
(13752)
(13619)
(13347)
(13338)
(13208)
(12229)
(11917)
学科
(117597)
经济(117492)
管理(65794)
(60982)
(48099)
企业(48099)
方法(43417)
数学(36831)
数学方法(36485)
地方(30891)
中国(30748)
(28663)
(25826)
业经(24668)
(21680)
环境(20214)
农业(20019)
(17977)
贸易(17961)
地方经济(17598)
(17580)
(17255)
(16841)
理论(16400)
(16026)
金融(16024)
(15781)
银行(15734)
(15727)
(15219)
机构
大学(348742)
学院(348673)
(145286)
经济(142186)
管理(134292)
研究(127238)
理学(114986)
理学院(113563)
管理学(111713)
管理学院(111098)
中国(93794)
科学(79611)
(76161)
(65438)
(63372)
研究所(59595)
(58115)
中心(55848)
(51758)
业大(51552)
财经(50210)
北京(49180)
(48952)
师范(48480)
(46168)
(45436)
农业(45224)
经济学(43556)
(42475)
师范大学(39373)
基金
项目(234594)
科学(183931)
研究(171065)
基金(168792)
(147935)
国家(146722)
科学基金(124776)
社会(107600)
社会科(101932)
社会科学(101907)
(92208)
基金项目(90285)
自然(80757)
自然科(78784)
自然科学(78771)
(77655)
自然科学基金(77331)
教育(76706)
资助(69336)
编号(69126)
成果(55698)
(54953)
重点(53078)
(50744)
课题(48480)
(47926)
创新(44779)
科研(44527)
国家社会(43963)
发展(43841)
期刊
(170632)
经济(170632)
研究(107882)
中国(69445)
学报(55105)
(52953)
科学(52717)
管理(50358)
(45164)
大学(40833)
教育(38455)
学学(38450)
农业(37097)
(30784)
金融(30784)
技术(30406)
经济研究(27342)
业经(27242)
财经(24327)
问题(21662)
(20931)
(19226)
技术经济(18150)
图书(18085)
资源(17799)
科技(16830)
理论(16501)
(15853)
商业(15829)
现代(15824)
共检索到530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喜  秦耀辰  鲁丰先  张黛  姜向亚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是低碳经济研究从理论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的重要步骤,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质就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及考核的标准体系,可为低碳经济发展和调控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参考DPSIR模型,选取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2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PSIR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省份(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1991-201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上,研究区内各省份总体上是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在空间维上,各省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山西省、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除压力子系统外,其他各子系统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或高度)的正相关。从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看,影响子系统、压力子系统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琨  盛茜钰  刘畅文  路昌  董光龙  
为探究土地可持续发展演变规律,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中下游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得分由0.371提升至0.735;2)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较快;3)土地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呈动态变化,地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其主要障碍因素。因此,生态环境对土地可持续发展制约作用仍相对较高,未来应重点关注以实现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孔维嘉  
现阶段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探讨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在理论探讨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及空间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2011—2019年黄河中下游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增”的U型关系,且正向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2)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均能够起到数字经济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作用;(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表现出一定的“数字鸿沟”效应;(4)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以更廉价的方式流向该区域,形成“虹吸集聚”,对邻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瑞霞  张震宇  鲁鹏  周昆叔  张瑞云  
"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机会,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倚重数字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数字环境考古"概念也顺应而出。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策源地,也是夏、商时期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受到考古与环境考古研究的高度重视。文章从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叩响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之大门,为今后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广泛与深度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若鹏  刘海滨  孙宇  王竞陶  
本文基于宏观视角,运用熵权法对2009年至2018年黄河流域中下游整体及四大地区(山东半岛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晋中北地区)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和分析,并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各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差异化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黄河流域中下游各地区经济韧性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导致其空间关联性发生变化。黄河流域中下游经济韧性受到政府行政力、市场力、产业结构和外资强度的影响,且影响系数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性,其中政府行政力影响以负向效应为主,特殊年份地区存在正向效应;市场力影响为正向效应,其强度呈自西向东的递增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影响为负向效应,其强度呈自西向东的递增趋势;外资强度以负向效应为主,特殊年份地区存在正向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会忠  赵艳敏  
文章基于黄河中下游地区68座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空间纹理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先后经历了平稳期、波动期、显著增长期3个阶段,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典型城市的"U"型变化特征明显;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呈现"西南—东北"方向递增的阶梯状空间格局,并形成以北京市、郑州市、济南市为核心的三大聚集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对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国柱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文化等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探讨了今后本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等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菊花  申伟宁  
文章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14—2018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空气质量溢出效应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看,空气质量水平呈现上升的良好态势,但仍有待提高;从空间自相关指数看,无论是用地理距离矩阵还是用地理邻接矩阵,空气质量都呈现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计量模型结果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度以及人口密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杰  成艾华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中下游的水量将大为减少,水环境容量下降,限制了该地区水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以汉江中游地区襄樊市为例,基于襄樊市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襄樊市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关系,对襄樊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景云  文彦君  方修琦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家君   肖杰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耦合协调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乡村振兴高水平地区逐渐以黄河干流为轴线条带状分布;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省会城市仍是高值区的主要集聚地。(2)耦合度类型空间异质性大,目前以磨合阶段为主,而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为主,集中分布在陇东、陕北等地区,相对发展类型整体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为主。(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变化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收入、消费、投资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中下游要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公茂刚  宋梦月  王学真  
文章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领域层来构建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黄河下游流域山东省内23个区县的数据,使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0—2019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以此分析了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变化趋势和各区域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有上升但仍存在明显差异,黄河入鲁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且增长较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略低于中部地区和黄河入鲁地区;领域层中,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呈上升趋势,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只有协调共进,才能真正实现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勇  
根治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恢复其昔日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自然条件是具备的,技术上是成熟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经济上摆脱贫困是前提,选择发展战略是关键。基于上述看法,本文提出了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蓓华  刘爱东  
文章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普幸  
通过在疏勒河中下游天然胡杨林区设置7个样方6.852 4 hm2,采用相邻格子法和动态数量值,分析胡杨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中下游及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差异显著。中游幼苗缺失,幼树不多,中树最多,占总数的72.15%,大树较多,老树甚少,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型,林分年轻、稠密、高大,每公顷胡杨总数是下游的13.45倍。下游幼苗缺失,幼树极少,中树较多,大树最多,大、老树占总数的62.54%,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林分偏老,稀疏、矮小。中下游均为衰退种群。胡杨种群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型,为下降种群;且存活率幼、中树高于大、老树,中游明显高于下游。种群数量动态计算表明,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