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40)
- 2023(4770)
- 2022(4020)
- 2021(3597)
- 2020(3014)
- 2019(6644)
- 2018(6425)
- 2017(13016)
- 2016(7001)
- 2015(7382)
- 2014(7393)
- 2013(7461)
- 2012(7040)
- 2011(6375)
- 2010(6383)
- 2009(5739)
- 2008(5572)
- 2007(4927)
- 2006(4402)
- 2005(3815)
- 学科
- 济(35232)
- 经济(35218)
- 业(17137)
- 管理(15880)
- 方法(13709)
- 企(13670)
- 企业(13670)
- 数学(10673)
- 数学方法(10609)
- 地方(9946)
- 农(9630)
- 业经(9367)
- 产业(9041)
- 学(7468)
- 中国(6871)
- 农业(6665)
- 结构(6664)
- 财(5754)
- 地方经济(5487)
- 制(5414)
- 技术(5393)
- 环境(5132)
- 理论(4973)
- 体(4725)
- 和(4285)
- 贸(4205)
- 贸易(4203)
- 发(4099)
- 易(4001)
- 体制(3896)
- 机构
- 学院(103623)
- 大学(99588)
- 济(43214)
- 经济(42423)
- 管理(39337)
- 研究(37655)
- 理学(34102)
- 理学院(33652)
- 管理学(33073)
- 管理学院(32885)
- 中国(27094)
- 科学(25255)
- 京(20889)
- 所(19051)
- 财(17969)
- 研究所(17770)
- 农(16766)
- 中心(16675)
- 范(15617)
- 师范(15433)
- 江(15116)
- 业大(15095)
- 财经(14597)
- 院(14121)
- 经济学(13372)
- 北京(13262)
- 农业(13156)
- 经(13121)
- 州(12617)
- 师范大学(12504)
- 基金
- 项目(73936)
- 科学(59661)
- 基金(54526)
- 研究(52035)
- 家(48355)
- 国家(48011)
- 科学基金(41313)
- 社会(34456)
- 社会科(32976)
- 社会科学(32969)
- 省(30555)
- 基金项目(30319)
- 自然(26950)
- 自然科(26224)
- 自然科学(26220)
- 自然科学基金(25762)
- 划(24973)
- 资助(21727)
- 教育(21632)
- 编号(19321)
- 发(19067)
- 重点(17379)
- 部(15391)
- 创(15307)
- 发展(15284)
- 展(15071)
- 国家社会(14500)
- 创新(14325)
- 计划(14294)
- 科研(13963)
共检索到143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鹤 刘毅 许旭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定量评价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刻画黄河中上游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利用产业相似系数等产业结构指标计算分析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动态演进特征,并结合区位商和产业比重探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归纳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引导,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第三产业"的对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兴
本文依据黄河中上游优越的能源资源条件,论述综合开发黄河中上游能源资源的必要性,认为在以银川市为中心的黄河宁夏段建立国家级能源经济开发区是综合开发黄河中上游能源资源的理想途径,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战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大庸 冯琳 刘俊 鲁欣
提出了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为保障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矛盾,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鼓励外出劳务、提高人口素质;②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③积极推进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综合开发、增加涵蓄汛期雨洪资源能力;④发展窑窖集雨补充灌溉农业和推广应用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小洁 姚顺波
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残差分析法,结合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数据及县域社会经济数据,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状况、时间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的趋势,且存在与400 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的分界线.(2)退耕还林前后植被退化区占研究区域的3.65%,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市辖区;植被改善区域占研究区域的31.12%,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南部;植被覆盖状况基本不变的区域占65.22%.总体来说,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但生态恢复与生态恶化并存.(3)植被覆盖状况与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呈现出较为同步的动态演化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永勇 陈秋潭
洪水过程相似性挖掘对流域雨洪资源利用、水库防洪调度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淮河中上游流域16个水文站2006—2015年125场洪水过程数据为基础,采用洪水量、时间、变化率和形态等特征指标对完整洪水过程进行了全面刻画,以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辨识了流域内代表性洪水类型,揭示了各洪水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淮河中上游流域主要有5类代表性洪水类型,分别为长历时且变化剧烈型、多峰长历时型、尖瘦短历时型、矮胖型以及常规型。②从时间分布来看,2006—2015年间洪水类型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常规型洪水的比例逐渐增大;丰水年份(如2007年)、平水年份(如2006年)的洪水类型较多,而枯水年份(2011—2013年)洪水类型较少,以常规型和矮胖型洪水出现频率居多。③从空间分布来看,源头站点的洪水类型较多,中下游站点的洪水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从尖瘦型洪水过程逐渐转变为矮胖型,这与流域内水源涵养能力、工程调蓄能力以及降水多样性等有较大的关系。研究可为流域洪水信息挖掘和特征分析等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为淮河流域洪水的演变特征分析、水库防洪调控和雨洪资源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洪水特征 多元统计分析 淮河流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锋 吴映梅 武友德 金桂梅
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定位下,确保区域主体功能的发挥与维持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成为这一类主体功能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历史基础薄弱、投入产出规模小、可进入性差、生态功能地位突出等成为影响金沙江中上游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限制开发区域格局下,拟以生态经济平衡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整合与战略定位,尤其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区域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市场化等问题。
关键词:
限制开发区 结构整合 金沙江中上游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赖正清 李硕 李呈罡 南卓铜 余文君
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定量化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文过程非常有效的工具。使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对黑河中上游流域2000—2009年的月平均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SWAT模型很好地模拟了黑河上游自然状态下的径流过程,但对中游地区冬季径流模拟明显偏低。分析表明,黑河中游地形和农业生产高强度、反复的地下水抽取灌溉—渗透—地下水补给过程可能是导致模拟偏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机制,论文提出了增加地下水下渗过程的模型修改方案,来间接模拟黑河中游的这一特定过程。对比模型修改前后的黑河中游的径流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验证期的模型效率系数ENS和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艳艳 张勃 张耀宗 康淑媛
运用复值Morlet小波分析及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并借助地统计软件ArcGIS(9.X)对黑河中上游1960年~200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年均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β值为18.57;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均为上升趋势,β值分别为7.13、7.72、3.18和6.96;②年、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日照时数而言,酒泉、金塔、鼎新一线为日照时数升降的分界线,以北为主要的上升趋势区,升幅大于8.0h/年;以南则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降幅在(1.9~31.5)h/年;③日照时数年变化具有12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5年左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陈建军
该文基于3期TM数据,在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洮儿河流域中上游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①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演变速率看,草地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85年~1996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52%,1985年~2000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20%,而难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和速率较小。除了草地和难利用地减少其它类型都呈增加变化。其中耕地增加明显,在1985年~1996年期间增长速率为1 79%,1985年~2000年期间增加速率达到1 40%,而林地在15年内以每年0 82%的速度持续增加; ②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结构看草地一直占绝对优势地位,3个...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勇 王中根 于静洁 翟晓燕
COD是我国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如何科学核算COD减排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基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构建了流域COD减排核证评估框架;并以淮河中上游为例,分析了多种减排情景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识别了污染减排任务较为艰巨的地区。研究表明:①基准年(1991—2000年)研究区出口断面CODMn平均浓度为Ⅳ类水水平。为使出口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标准(Ⅲ类),全流域COD入河点源负荷应削减约18%。②沙颍河中游、涡河上游和贾鲁河、淮河以南等地区水污染状况对减排变化较敏感。若全流域COD入河总负荷削减50%以上,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但北汝河、洪汝河...
关键词:
污染减排 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淮河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胜 许红梅 刘绿柳 王勇 宋阿伟
论文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淮河中上游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一步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定量预估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径流量的影响,并量化了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对月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淮河中上游年平均气温分别较基准期(1986—2005年)增加1.1℃和1.7℃;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相应增加4%和7%;基于SWAT模型预估的年径流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5%和8%。未来气候变化不会改变月径流分布特征,年内径流仍集中在盛夏和初秋(6—9月)。预估的月丰水流量明显增加,尤其当全球增温达到2.0℃后,出现洪涝的风险明显增大。未来降水量和径流量预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GCMs,在全球增温2.0℃下预估的不确定性更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敏霞 张学珍 荆文龙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论文采用BCC-CSM1-1模拟的过去千年(850—2012年)气候与水文变化数据,基于Budyko假设与傅抱璞公式开展了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小冰期(LIA)和现代暖期(MWP)黄河中、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在3个气候特征期之间,上游地区径流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同,MWP时期径流最高,LIA时期径流最低;中游地区径流则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反,LIA径流最高,MCA径流最低。(2)径流对各因子的敏感性不仅存在地理差异,而且受特征期之间气候冷暖转变的影响。中游地区径流对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上游,且在冷转暖过程中的弹性系数(绝对值)略大于暖转冷过程。同时,持续偏暖过程中、上游地表变化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均明显大于暖转冷与冷转暖过程。(3) 3个特征期之间径流差异主要由降水主导,地表变化影响甚微,但潜在蒸发的作用存在地域差异,上游地区潜在蒸发部分抵消了降水变化的贡献而中游地区潜在蒸发则加强了降水导致的径流变化。研究量化了黄河流域各因子对过去千年百年尺度径流变化的贡献,明确了不同气候转变期各因子贡献的差异,为更好地研究径流量多尺度变化及其成因奠定了基础。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光荣
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致因分析系统框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依据来自黄河中上游流域五个省份780份调研数据展开的实证研究发现:就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而言,所提出的致因分析系统框架能够系统反映其影响因素;核心企业与融资企业作为主要参与主体,对其影响颇为关键,同时,作为信用风险直接载体的融资资产其风险属性影响显著;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因素是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在因素;产业政策和风险中介服务是重要的系统影响因素;供应链关系影响不容忽视,供应链关系质量是影响供应链关系的深层次因素,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有待提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秀英 陈帅 李敏
探究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 770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OLS、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及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非农就业在家庭禀赋与农户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家庭自然资本,最后是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2)家庭禀赋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具有不同的影响差异,且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非农就业在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和家庭经济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0%和6.4%。因此,为促进农户增收,建议充分考虑农户家庭禀赋水平,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和拓宽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要重视低收入水平农户养老服务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最后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非农创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柳景峰 张勃
基于ArcGIS平台的地统计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5个气象和水文站点1956年~2000年逐月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资料,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本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蒸发和径流的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因素和径流变化的时空耦合性。60年代~70年代开始整体升温,70年代以来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上升最为典型,高山湿润半湿润区气温升高约为0.5℃~0.6℃,平原荒漠区升温一般高于0.5℃,同期中西部山区降水增加,50年代~60年代之间西北部降水增加、中部小幅减少,60年代~70年代上中游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