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6)
2023(12024)
2022(10567)
2021(9756)
2020(8295)
2019(19120)
2018(19128)
2017(37033)
2016(19964)
2015(22491)
2014(22492)
2013(22493)
2012(20862)
2011(18996)
2010(19056)
2009(17594)
2008(16770)
2007(14530)
2006(13000)
2005(11461)
作者
(58980)
(49047)
(48728)
(46488)
(31527)
(23431)
(22034)
(19370)
(18820)
(17473)
(16781)
(16613)
(15687)
(15681)
(15188)
(15010)
(14561)
(14255)
(14010)
(13948)
(12271)
(12177)
(11766)
(11299)
(11074)
(10932)
(10834)
(10589)
(9911)
(9548)
学科
(101739)
经济(101648)
管理(55035)
(50057)
(41258)
企业(41258)
方法(39253)
数学(34056)
数学方法(33690)
地方(25249)
(21947)
(21603)
中国(21511)
业经(19583)
(18562)
地方经济(15144)
农业(14801)
环境(14313)
(14224)
(14092)
贸易(14084)
(13799)
理论(13583)
(13447)
(11972)
金融(11971)
技术(11695)
(11376)
(11135)
银行(11095)
机构
大学(290768)
学院(288687)
(121882)
经济(119390)
管理(114467)
研究(101506)
理学(99334)
理学院(98185)
管理学(96475)
管理学院(95961)
中国(73058)
科学(63449)
(62221)
(52375)
(51676)
研究所(47349)
(45424)
(44714)
中心(44444)
业大(42853)
财经(42281)
北京(38965)
(38659)
师范(38290)
(38207)
(36883)
经济学(36755)
农业(34989)
(34047)
经济学院(32774)
基金
项目(198764)
科学(155924)
研究(144801)
基金(143815)
(125265)
国家(124254)
科学基金(106349)
社会(91060)
社会科(86249)
社会科学(86222)
(78167)
基金项目(77027)
自然(69459)
自然科(67757)
自然科学(67746)
自然科学基金(66493)
(64885)
教育(64803)
资助(59603)
编号(58575)
成果(47062)
重点(44493)
(43473)
(43393)
(40453)
课题(40381)
创新(37786)
科研(37656)
教育部(36967)
国家社会(36831)
期刊
(139439)
经济(139439)
研究(87853)
中国(51026)
学报(45266)
管理(42411)
科学(42217)
(39786)
(37654)
大学(33623)
学学(31768)
教育(28342)
农业(27904)
技术(24941)
(22613)
金融(22613)
经济研究(22532)
业经(20840)
财经(20712)
(17671)
问题(17651)
技术经济(15510)
图书(14822)
理论(14519)
资源(14239)
(13806)
科技(13605)
现代(13460)
实践(13125)
(13125)
共检索到424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晓巍  温国明  李二玲  
进入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是将加快北移西进,建设黄河经济带是中国国民经济建设重点北移西进的必然趋势。本文认为,经济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标度不变性或自相似性,即经济带的形成具有分形特征,工商业企业是经济带形成的分形元。从Zipf维数来看,长江经济带比黄河经济带发育较为成熟,因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形状类似于四角星型的DLA分形模型,从动态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非平衡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长江、黄河经济带的形成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文彬  唐德善  
以黄河经济带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和信息双重联系,应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经济带城市关联网络,从网络整体、凝聚子群及个体特征3个维度考察网络结构,使用QAP回归分析探究城市关联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长江经济带为横向参考,评估黄河经济带空间结构及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黄河经济带关联网络连通性良好,城市关联密切且稳定,具备构建经济带的可行性;城市关联强度分布较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西疏东密"空间格局;初步形成了以西安、郑州、济南等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在中心性、接近性和中介性方面均表现出"极化"效应。回归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劳动力数量、城市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对城市在网络中地位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华军  乔列成  石印  
本文测度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生态效率,比较二者的空间格局、区域差距、无效率来源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两大战略区域生态效率均呈现"U"形变动趋势,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在加速赶超黄河流域;(2)在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上,长江经济带"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而黄河流域"西高东低、南北均衡",且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更为明显,多数时期的整体差距高于长江经济带;(3)在无效率的来源上,两大战略区域极具相似性,生态无效率主要来自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4)两大战略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均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禀赋特征,为两大战略区域生态效率提供了差异化提升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黄冬春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19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了2005—2019年两大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低于长江经济带,但长江经济带增长速度更快,并于2014年超过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比黄河流域区域非均衡性更强,但区域内部差距下降幅度更大。②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空间格局特征,下游辐射带动作用显著。黄河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呈现“中下游>上游”的空间格局,整体“马太效应”凸显。③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效率属于“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黄河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则属于“人口+经济”驱动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影响两大区域交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共同因素,但对长江经济带作用更显著。最后,从共性和差异出发,提出特色发展路径、区域交流合作等交通碳减排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耀   朱英明   杜家禛  
基于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等方法,比较分析两大区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发现:(1)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均由失调发展状态转变为协调发展状态,长江经济带两系统具有更高的耦合协调度和更快的增长速率,引领作用显著。(2)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逐渐减小,区域间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鸿沟正逐渐缩小,两系统耦合协调正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相对均衡发展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仍以区域内差异为主,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交叉重叠问题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减弱。(3)两大区域的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长江经济带拥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而黄河流域的收敛速度则相对较慢,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劳动力质量和对外开放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收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针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特性,为两大区域提供差异化的提升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波  郭巍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战略。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协调发展带、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二者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参照性。充分总结其有益经验,发挥好各自比较优势,培育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对我国国土开发、生态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精神内涵、发展思路、实践路径开展比较研究,厘清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工作方向与任务要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下一步工作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波  郭巍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战略。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协调发展带、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二者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参照性。充分总结其有益经验,发挥好各自比较优势,培育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对我国国土开发、生态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精神内涵、发展思路、实践路径开展比较研究,厘清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工作方向与任务要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下一步工作建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秦尊文  
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主要有中国生产力学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等机构及其学者进行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是理论研究的"主阵地";也有其他机构和学者的研究,也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形成作出了理论贡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修颖,陆林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是在互补性、通达性及介入机会等三大要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在长江经济带内,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区域发展阶段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是空间互补的前提,网络发展水平决定区域间的通达性,空间竞争与介入机会成正比。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构建GCT机构模式以实现空间管理体制创新;其次要通过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通道,以实现空间结构要素优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顺顺  
在梳理绿色发展理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构建包含绿色增长度、绿色承载力和绿色保障力3项一级指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开放协调、水资源利用、水生态治理、绿色投入和绿色生活7项二级指标,36项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GRAP联合评价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总指数由49.39逐步增长至56.35;长江经济带中部和西部区域未来分别应在绿色承载力和绿色增长度方面进行重点提升;创新驱动和绿色投入指数提升较慢是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区域板块面临的共同问题;11省(市)按总指数可分为三个梯队,且各省(市)特色鲜明。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花芳  高茜茜  谢双玉  冯娟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雅竹  段学军  王磊  邹辉  杨清可  
基于"空间—要素"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ESDA空间统计、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1994~2017年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经济发展阶段判读,运用全局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差异从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变,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转型"4个经济发展阶段,并呈现自我建设发展、区域大开发、趋同竞争、产业转型的阶段特征,区域经济呈现"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态势。(2)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热点区,成渝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为核心和次核心冷点区。经济发展经历集聚效应和涓滴效应交替,区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而趋于均衡,符合"不平衡增长理论"规律。(3)地理加权结果表明,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外商投资、政府调控、交通发展、科技教育、金融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化的正向内在动力,发展成本和地形条件是制约因素。产业结构是核心驱动力,科技教育是重要推动力,地形条件是发展基础。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考虑不同行政区和不同驱动要素的异质性和特殊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永生  张德元  赵梦婵  
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两大流域1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改进熵权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刻画分析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定量探测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高质量发展与地理环境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呈现较为一致的波浪式阶段性发展特征,总体保持“民生-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力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在地理空间上扩张分散化趋势明显,空间溢出作用有所凸显。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每万人公共交通数、每十万人高校在校生和人均消费支出是两大流域高质量发展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均比单因子作用强,且交互作用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为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益  赵柄鉴  张联君  文传浩  
【目的/意义】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推进的背景下,从时空分异视角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把握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对长江经济带下一步优化“新基建”空间布局、精准施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方法】通过数据比较和空间统计方法来考察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发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上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且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所不同,应契合自身区位特点,进行权衡取舍,找准优势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树旺  吴婷  李梓博  
在绿色生态理念下,如何有效提高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发挥其绿色经济支撑带作用,对推动中国经济提效增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绿色创新视角,选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驱动机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总体上不断提高,但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自2009年开始存在显著且不断加强的集聚趋势,局部空间集聚不断趋向高高集聚,且高高集聚主要集中于上、下游流域;从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因素来看,企业污染成本、技术市场成熟度与市场开放程度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利于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效率呈倒U型,具有明显的拐点效应,产业结构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据此,从加强流域绿色创新合作、改善技术市场环境、提高环境规制效率等方面提出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