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2)
2023(13651)
2022(11293)
2021(10357)
2020(8458)
2019(18779)
2018(18110)
2017(34822)
2016(18694)
2015(20304)
2014(19940)
2013(19887)
2012(18350)
2011(16419)
2010(16555)
2009(15628)
2008(15307)
2007(13963)
2006(12558)
2005(11185)
作者
(53105)
(45282)
(44771)
(42228)
(28285)
(21934)
(19957)
(17479)
(16983)
(15832)
(15475)
(15285)
(14346)
(14320)
(13693)
(13615)
(13456)
(13165)
(12996)
(12926)
(11256)
(10944)
(10817)
(10449)
(10161)
(10076)
(9927)
(9800)
(9051)
(8830)
学科
(88949)
经济(88858)
(84487)
(66455)
企业(66455)
管理(61126)
(48211)
方法(32540)
农业(32442)
业经(30823)
(24320)
地方(23872)
数学(23751)
数学方法(23611)
中国(19893)
(17136)
财务(17132)
财务管理(17121)
技术(16847)
(16560)
企业财务(16133)
(14915)
(14558)
(14382)
理论(14066)
(14041)
贸易(14035)
(13470)
(13464)
(13280)
机构
学院(272629)
大学(258948)
(114901)
经济(112672)
管理(107879)
理学(92908)
理学院(91863)
管理学(90680)
管理学院(90170)
研究(88757)
中国(69988)
(60090)
科学(54898)
(53061)
(50511)
农业(45695)
(44289)
业大(44074)
(43875)
中心(41888)
研究所(40179)
财经(39970)
(36161)
(35644)
师范(35410)
(34276)
经济学(33565)
(32323)
北京(32241)
(31769)
基金
项目(184004)
科学(147352)
研究(136911)
基金(133831)
(115850)
国家(114675)
科学基金(100240)
社会(90222)
社会科(85162)
社会科学(85141)
(77156)
基金项目(73095)
自然(63447)
自然科(61940)
自然科学(61925)
自然科学基金(60819)
(60666)
教育(59003)
编号(55861)
资助(51452)
(43066)
成果(41261)
重点(41106)
(40790)
(39899)
(39253)
课题(37507)
创新(37359)
国家社会(37223)
(35528)
期刊
(141567)
经济(141567)
研究(74571)
(62856)
中国(50843)
农业(42744)
科学(39673)
(39336)
管理(39196)
学报(38940)
业经(31283)
大学(30225)
学学(29259)
(25592)
金融(25592)
技术(23281)
(22547)
教育(19665)
经济研究(19556)
问题(19538)
财经(18783)
资源(16384)
(16312)
技术经济(15009)
农业经济(14783)
农村(14700)
(14700)
(14216)
世界(14214)
商业(13708)
共检索到404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保华  张金萍  肖燕  丁圣彦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以封丘县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值为代表,研究黄河下游沿岸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景观多样性2000年比1990年有所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2006年比1986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两时期变化值的空间分布中随机因素的作用较大,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减小区域发生在封丘县北部并向南延伸,增加区域则分布在封丘县西部、东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封丘县东北—西南方向。景观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变化值空间分布的比较表明,景观多样性的稳定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尉永平  陈德立  李保国  
以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应用模型推导与调查实证的方法探讨了华北平原农业水价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目前技术水平下田间需水的价格弹性有限,价格信号对农户的灌溉决策行为影响微乎其微。农户水环境意识薄弱以及考虑粮食自足与极低的农户收入是影响农业水价改革及其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改变农业用水管理模式,适当抬高农业水价,促进农户节水意识提高;建立节水效益补偿机制,试行“两部制水价+返还”的水价政策,促进节水技术进步等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宇豪   乔家君   王卫雯   朱肖勇   敦英杰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编制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取封丘县123个行政村,从村庄规模、产业基础、城乡区位、用地适宜性、特色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6个方面评价村庄发展潜力,结合POI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利用村庄分类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五类村庄的划分阈值。结果表明:(1)利用“先评价、后分类”的分类体系,分类结果相对合理,证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研究区地处平原,自然环境条件差别极小,影响村庄类型的主要因素集中于村庄规模、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3)村庄类型的主体为整治改善类村庄,此类村庄的发展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金萍  秦耀辰  张丽君  闵祥鹏  
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GIS的趋势分析工具和Morans’I指数分析2009年黄河下游沿岸109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并运用MATLAB7.0的SOF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宏观上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U型趋势和东南—西北方向的倒U型趋势;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东营、济南各县域以及荥阳为经济核心区,而豫东、菏泽等中原经济区东部平原县为经济塌陷区。109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5类,其空间分布总体上符合圈层结构理论。用主成分得分作为输入,参考层次聚类结果确定神经元数是SOFM网络取得良好分类效果的前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公茂刚  宋梦月  王学真  
文章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领域层来构建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黄河下游流域山东省内23个区县的数据,使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0—2019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以此分析了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变化趋势和各区域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有上升但仍存在明显差异,黄河入鲁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且增长较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略低于中部地区和黄河入鲁地区;领域层中,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呈上升趋势,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只有协调共进,才能真正实现黄河下游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姗姗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二者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有限,产业集群未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效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江丽  
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质就是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需要有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从特色农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出发,分析了县域特色农业的内涵;通过分析河南省县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河南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河南省县域特色农业的具体举措。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荣来  
本文论证了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与作用,并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与潜力作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认为该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必须落实到多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上。文章对各类重,点生产基地的建设作了简要介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聚趋势逐渐增强。2景观指数显示两县聚落斑块面积占比变动相似,而平均斑块面积平原县明显大于山区县,且增长程度较大;平原县聚落斑块数量、密度均持续减小,而山区县持续变大;平原县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而山区县有所下降;聚落邻近程度均在增强,但山区县表现更突出;1990年代前聚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平原县(延津县)和山区县(宝丰县)为例,基于1972、1990、2013年聚落斑块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两县聚落空间演变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两县聚落均呈集聚分布,平原县聚落逐渐趋向随机分布,而山区县集聚趋势逐渐增强。2景观指数显示两县聚落斑块面积占比变动相似,而平均斑块面积平原县明显大于山区县,且增长程度较大;平原县聚落斑块数量、密度均持续减小,而山区县持续变大;平原县最大斑块指数增加明显,而山区县有所下降;聚落邻近程度均在增强,但山区县表现更突出;1990年代前聚落扩展明显快于1990年代后,这一差异在山区县更为明显。3平原县中间位序聚落较多,聚落规模分布趋于集中,各等级规模聚落扩展差异较小;而山区县聚落规模分布趋于分散,中等规模聚落相对较少。4两县聚落扩展均快于人口增长,但1990年代后山区县两者趋于一致;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解释两县聚落扩展的差异;地形直接造成两县聚落分布模式和景观指数的不同;交通对平原县聚落的影响较山区更为显著;乡镇点对山区县聚落的影响更为复杂,其辐射带动作用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军波  韩勇  喻超  孙健武  
[目的]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光热水土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探索农作物种植的生产潜力最优区域,是新形势下提升河南省农作物产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新思路。[方法]以县域为研究空间单元,选取河南省11种主要农作物为对象,借助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专业化指数及空间自相关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平台,揭示河南省农作物生产空间及专业化演变趋势。[结果]23年来,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集聚及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集聚空间呈"东进北上"演变趋势,其中麻类、烟草的生产集聚及专业化程度较高,谷物最低;蔬菜的生产集聚及专业化水平在2005年之后持续下降,水果在商丘东部形成了新的优势产区。基于此,将河南省11种农作物划分为绝对优势区、比较优势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优势衰退区和快速退出区6种类型生产空间,区域自然禀赋、制度政策、社会发展及农户个体意愿是河南省县域农作物生产空间演化主要驱动因素。[结论]基于农作物生产聚集及专业化水平演变趋势划定生产空间分区,引导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对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克帅  赵永宏  李裕瑞  
以中心地理论为依据,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探讨了县域范围内三级生活圈服务中心(县域中心、中心镇、中心村)的选择及其发展路径。首先,在确定各级服务中心地服务半径后,运用区位—配置模型,确定郸城县域服务圈由2个县域服务中心、7个中心镇和112个中心村组成。其次,根据基层干部的建议和农民意愿,提出了不同等级中心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类型。最后,从政府投入、公众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讨论了中心村镇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及其维护营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荣朝  苗长虹  
优化县域城镇空间结构是科学决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河南省镇平县1990~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ETM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经济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和优化趋势。研究发现:河南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具有廊道效应明显、复合通道地带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生态环境效益较差等现状特征,其形成机理为边缘效应作用、交通道路促动、产业簇群支撑等,具有"廊道效应"进一步强化、"交通节点作用"更加突出、以镇平县城为副角的南阳都市区雏形显现、重点小城镇建设日益凸现等发展趋势,今后的优化重组必须科学规划...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郑伯红  汤建中  
本文结合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的功能潜力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提出了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并对分段开发进行具体策划与设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李二玲  李小建  
基于对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农户、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的实地调查,构建了影响农户企业化演变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农户企业化是农户内生能力、外部契约关系和企业家精神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对164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将农户企业化的演变过程分为自给经营阶段、商业经营阶段、联户经营阶段和农业企业阶段。计量经济建模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户的内生能力对农户的企业化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知识累积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自农户生产中的种植品种、技术人员和设备技术。②农户契约关系对农户企业化演变影响复杂。提供额外服务和市场可信度越大,农户企业化演变的可能性越小;而守密性越好,农户企业化演变的可能越大。③企业家精神也是促使农户企业化演变的显著因素。户主的学历与感知度越高,演变成企业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促进这些因素的充分发挥,才能使农户在组织和经营方式上真正转变为现代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