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46)
2023(3782)
2022(3313)
2021(3116)
2020(2196)
2019(4879)
2018(4922)
2017(8856)
2016(5004)
2015(5300)
2014(5271)
2013(5175)
2012(4824)
2011(4524)
2010(4471)
2009(4043)
2008(3897)
2007(3403)
2006(3106)
2005(2818)
作者
(15751)
(13269)
(13178)
(12682)
(7916)
(6495)
(5870)
(5037)
(4876)
(4596)
(4501)
(4426)
(4281)
(4188)
(4071)
(4020)
(3771)
(3743)
(3726)
(3612)
(3343)
(3189)
(3099)
(2921)
(2901)
(2882)
(2882)
(2783)
(2638)
(2628)
学科
(22892)
经济(22876)
管理(12898)
地方(11074)
(9065)
环境(8787)
(8442)
方法(6930)
(6413)
数学(6265)
农业(6212)
数学方法(6180)
生态(6019)
地方经济(6018)
中国(5128)
(5116)
企业(5116)
资源(4912)
业经(4880)
(4462)
(4098)
(3550)
规划(3365)
环境规划(3279)
(3267)
(3169)
金融(3167)
(2978)
贸易(2973)
(2870)
机构
学院(70528)
大学(67880)
研究(29854)
(27355)
经济(26802)
管理(24347)
中国(21783)
科学(21418)
理学(20768)
理学院(20395)
管理学(19913)
管理学院(19812)
(16057)
(15228)
(15204)
研究所(15116)
中心(13546)
业大(12380)
农业(11880)
(11684)
师范(11579)
(11036)
(10594)
科学院(10551)
(10373)
(9865)
北京(9579)
师范大学(9452)
(9228)
环境(8888)
基金
项目(53988)
科学(42568)
基金(38717)
研究(37318)
(35665)
国家(35449)
科学基金(29551)
社会(24013)
社会科(22795)
社会科学(22788)
(21996)
基金项目(21536)
自然(19457)
自然科(18843)
自然科学(18839)
(18688)
自然科学基金(18447)
教育(15078)
资助(14371)
编号(13955)
(13452)
重点(13302)
计划(11093)
(10791)
(10539)
发展(10525)
课题(10368)
(10354)
国家社会(10327)
成果(10302)
期刊
(33277)
经济(33277)
研究(18409)
(14006)
中国(13849)
学报(13117)
科学(12664)
农业(9959)
大学(9022)
资源(8791)
学学(8770)
管理(7716)
(6333)
(6152)
业经(5757)
(5191)
金融(5191)
教育(5142)
技术(4953)
问题(4300)
经济研究(4273)
生态(4230)
林业(4167)
科技(3927)
(3926)
(3735)
地理(3640)
(3558)
统计(3393)
环境(3351)
共检索到104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成龙  程钰  任建兰  
随着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者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以黄三角为例,采用PSR模型构建黄三角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黄三角生态安全预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三个结论:①2005—2010年,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2010年各县市的生态安全预警值大于2005年的生态安全预警值;②2010年黄三角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仍处在第Ⅲ等级,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③黄三角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上要优于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最差的区域集中在东营和滨州两市。研究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生态修复与补偿、差别化区域空间管制等是改善黄三角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玉泽  任建兰  刘凯  程钰  
选取2003、2008和2013年统计数据,构建了基于熵值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DPSR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预警分析和空间格局研究,得出以下结论:2003—2013年山东省17地市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仅威海、青岛和东营三市生态安全处于第IV等级,其他地市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山东省生态安全等级内部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城市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分别提出了建议,旨在为山东省改善生态环境,平衡区域差距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任娟娟  程钧谟  
文章以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战略区为对象,基于DPSR模型构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估2010—2019年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层次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冷热点分析挖掘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黄河三角洲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大致经历了直线式上升、平稳式增长、滑坡式递减三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形成了以广饶县、乐陵市为主的高水平产业融合辐射区,以及以滨州市为核心的低水平集聚区;县区之间的差异化水平加剧,其演化过程不仅存在两极分化甚至微弱的多极分化现象,而且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以2015年为分水岭,空间集聚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由东部热点县区向西部冷点县区漫延是冷热点变化的重要趋势,其中有10个县区向相对较高层次的冷热点区域跃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震宇  武洪涛  常宗广  
本文论述了黄河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特点 ,阐明了小浪底工程对河口三角洲的环境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2005、2010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通过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 (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 (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晓宇  苏奋振  吕婷婷  仉天宇  吴迪  付敏  
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9年为时间节点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数量、变化速度、类型转换、重心位移等进行了提取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在研究期内的变化较为显著,各个时段的变化特点各有异同。整体上人工湿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985年仅为零星分布,到了2009年则已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9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9.19km2/a;近岸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整体上呈逐年退缩趋势,其中沼泽湿地的退缩最为显著,多转变为了人工湿地和农业用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养殖等人工湿地的扩张,另外黄河口的改道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德田  黄秉杰  杨磊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的东北部,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是我国唯一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与国内其他两大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较晚,再加上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海水倒灌,土地沙化、盐碱化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无法进行大规模、常规式开发,只能另辟新径,探索一条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己任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思路渐渐清晰。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便上升到国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宋芙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其中小城镇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速度更快,黄河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尤其突出。据统计,该区小城镇的数量已由1978年的20多个增加到1997年的80多个;人口由1978年的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文  
本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黄河三角洲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慧   崔静艺   张金涛  
近年来随着油气开采、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活动的开展,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碳汇功能受损等问题。为改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及有效利用其碳储功能,研究突破了碳储生态补偿价值静态核算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时空异质性影响,运用ArcGIS及InVEST模型计算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储量变化,探究如何对碳储量损失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并提升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功能。研究表明:(1)2013—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8年间累计总损失6.36×10~(6)吨碳;(2)碳储总值的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3)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2013—2020年8年间碳储经济损失价值为164.92×10~(6)美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慧   崔静艺   张金涛  
近年来随着油气开采、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活动的开展,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临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碳汇功能受损等问题。为改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及有效利用其碳储功能,研究突破了碳储生态补偿价值静态核算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时空异质性影响,运用ArcGIS及InVEST模型计算并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储量变化,探究如何对碳储量损失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并提升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功能。研究表明:(1)2013—2020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8年间累计总损失6.36×10~(6)吨碳;(2)碳储总值的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3)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2013—2020年8年间碳储经济损失价值为164.92×10~(6)美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淑敏  张宝雷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同时也对开发的后续适宜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国土开发适宜性时空格局变化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基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选取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前后的2006年、2009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在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三个准则层上,构建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聚类方法进行评价,并以县级为单位探寻区域发展战略对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2年黄三角国土开发适宜性较低,评价值为0.363,开发约束、开发需求及水平、开发潜力评价值分别为0.223、0.081和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为民  唐华俊  陈佑启  张凤荣  
以1985年、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和2003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点在规模、数量、占用土地面积上是增加的,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集中、密集的趋势,在形状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形状的不规则发展状态; ②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分布的密集程度、占用土地多少等,在农业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均大于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开发历史短暂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 ...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静  赵庚星  杨佩国  马淑惠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 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