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52)
- 2023(11692)
- 2022(10508)
- 2021(9981)
- 2020(8408)
- 2019(19432)
- 2018(19511)
- 2017(37494)
- 2016(20772)
- 2015(23281)
- 2014(23547)
- 2013(23355)
- 2012(21383)
- 2011(19140)
- 2010(18802)
- 2009(17081)
- 2008(16222)
- 2007(13854)
- 2006(12081)
- 2005(10275)
- 学科
- 济(82068)
- 经济(81986)
- 管理(56370)
- 业(51806)
- 企(41913)
- 企业(41913)
- 方法(36588)
- 数学(31843)
- 数学方法(31427)
- 农(24240)
- 地方(22700)
- 学(20708)
- 中国(19419)
- 财(18131)
- 业经(17999)
- 农业(16490)
- 环境(16214)
- 和(13841)
- 理论(13093)
- 制(12682)
- 贸(12350)
- 贸易(12339)
- 技术(12112)
- 划(12011)
- 易(11877)
- 务(10968)
- 地方经济(10922)
- 财务(10905)
- 财务管理(10878)
- 教育(10555)
- 机构
- 大学(282225)
- 学院(281743)
- 管理(114997)
- 济(104100)
- 经济(101470)
- 理学(99945)
- 理学院(98779)
- 管理学(97000)
- 管理学院(96528)
- 研究(94657)
- 中国(69054)
- 科学(63002)
- 京(61179)
- 农(49219)
- 所(47619)
- 业大(46231)
- 财(45211)
- 研究所(44020)
- 中心(43783)
- 江(41905)
- 范(40057)
- 师范(39732)
- 农业(38298)
- 北京(38193)
- 财经(36408)
- 院(35246)
- 州(34108)
- 经(33013)
- 师范大学(32340)
- 省(30823)
- 基金
- 项目(203079)
- 科学(158367)
- 研究(147946)
- 基金(144469)
- 家(126169)
- 国家(125113)
- 科学基金(107118)
- 社会(90222)
- 社会科(85182)
- 社会科学(85153)
- 省(82208)
- 基金项目(78805)
- 自然(71405)
- 自然科(69565)
- 自然科学(69549)
- 自然科学基金(68225)
- 划(68223)
- 教育(66857)
- 编号(61751)
- 资助(58602)
- 成果(48692)
- 重点(45412)
- 发(43670)
- 部(43439)
- 课题(42270)
- 创(41665)
- 创新(38834)
- 科研(38716)
- 计划(37178)
- 大学(36888)
- 期刊
- 济(115328)
- 经济(115328)
- 研究(78567)
- 中国(55718)
- 学报(46429)
- 农(44555)
- 科学(43660)
- 管理(38664)
- 大学(34309)
- 财(32882)
- 教育(32584)
- 学学(32068)
- 农业(31213)
- 技术(24876)
- 业经(20272)
- 融(20072)
- 金融(20072)
- 资源(17472)
- 图书(16927)
- 业(16094)
- 经济研究(16023)
- 财经(15746)
- 科技(15138)
- 问题(15098)
- 理论(13711)
- 版(13642)
- 技术经济(13383)
- 经(13264)
- 实践(12907)
- 践(12907)
共检索到405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薇 陈为峰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综合评价,提出不同分值区域主要工程措施以及耕地、盐碱荒地、林草苇地和滩涂的具体整理措施。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GIS技术。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生态质量偏低,生态综合分值在70分以上的有167.36km2,占垦利县总面积的7.59%;分值在55—70分的有284.89 km2,占12.93%;分值在40—55分的为681.36 km2,占30.91%;40分以下的为931.42 km2,占42.26%。研究结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评价 GIS 黄河三角洲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同瑞 赵庚星 高明秀 常春艳 王卓然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区,而土壤盐渍化对该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因此,及时获取该区农作物种植区土壤盐分含量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ADC便携式多光谱相机和EC110便携式盐分计,采集该区近地多光谱相片和土壤表层含盐量数据,结合两期遥感影像提取黄河三角洲冬小麦种植区面积分布,构建基于近地多光谱植被指数的土壤含盐量估算模型,进而将模型拟合反演到黄河三角洲OLI影像,得到黄河三角洲冬小麦种植区土壤盐分含量空间分布图,对麦区土壤盐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盐量最佳估算模型为以SAVI为因变量的线性模型(Y=-0.754x+0.870,n=80),估测R~2为0.747,精度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光 王志刚 宋祥云 刘佩茹 李士美 杨霞
对土壤盐渍化的监测是合理利用盐渍化土壤的前提,采样点数量不同会影响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的表达。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抽取了12个样本子集,探讨不同的采样点数量对土壤盐分空间变异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分变异程度较大,随着样点数量的减少,对于细节的刻画能力也在减弱,样点数量过小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韦仕川 吴次芳 杨杨
研究目的: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模式,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和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GIS技术,加权指数和法和极限条件法。研究结果:(1)未利用地面积2676.25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3.94%;从未利用地的构成来看,盐碱地、沼泽地、滩涂所占比例接近90%,决定了该区域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极易造成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2)未利用地适宜性等级与离海洋远近和地势高低呈现正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生态农业开发利用、农林牧综合开发利用、林牧草综合开发利用、林牧生态用地保护、牧草生态用地保护、入海口生态保护和滨海水产养殖开发利用7种未利用地开发模式,以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超 林晓乐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保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文章结合熵值法和协调理论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黄河三角洲各地区数据为基础,计算2013年度各个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VENSIM软件绘制因果反馈图,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交互作用。基于东营市数据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流图,通过仿真模拟,发现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是影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最敏感的因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次之,工业化率影响最弱。通过反馈评价,验证了为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提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军 刘高焕 傅新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种手段,其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差异性,运用人工技术调控的方法对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论文首先从生态学的角度,根据黄河三角洲生态区划优化配置原则,对土地资源适宜方向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匹配,甄别出需要调整的类型,构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其次基于该模型,利用GIS软件分析模块,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后采用土地资源利用综合适宜度指数,对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了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原则进行土地资源优化效果很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盛科荣
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青县为例,从城镇化历程和城镇化水平、城镇体系的规模与职能结构、城镇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究了目前黄河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的特征与问题;对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判断,认为黄河三角洲大规模的开发近期内不会对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对策,认为黄河三角洲小城镇建设应走集约化、非均衡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农村城镇化 首位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红 宫鹏 刘高焕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3个核心主题之一。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造陆速度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河口地带油气的开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土壤盐渍化、水污染严重、湿地资源保护受到威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以黄河三角洲为典型样区,把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缩影,为全球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概况,其次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探测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归纳,接着回顾了该地区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以及模型预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振华 荆浩森 李生清 李念春 韩琳
在分析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耕地保障能力、生活空间、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建立起评价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评价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强,寒亭区、昌邑县和博兴县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单项评价中,土地承载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掌握了地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特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建军 郝栋 董津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是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在明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原则和利益相关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生态补偿平台建设思路和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生态补偿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交易市场平台;建立以生态补偿保险、生态补偿期货、互助基金、证券化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偿风险保障平台;建立以相关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资产评估、审计、代理等机构组成的生态补偿交易中介服务平台;建立生态补偿监管平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需要将法制建设、财政扶持、税收调节和保障措施等系统化:推进《生态补偿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补偿协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区 生态补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静 赵庚星 杨佩国 马淑惠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 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宋芙蓉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其中小城镇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速度更快,黄河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尤其突出。据统计,该区小城镇的数量已由1978年的20多个增加到1997年的80多个;人口由1978年的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荆树柱
黄河三角州土地总面积近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东部亟待开发的土地。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已引起国际国内的高度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列入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选项目,国务院把该地区列为全国新建的五大粮仓之首,山东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书金,李秀彬,朱会义,苏光全
在黄河三角洲主体东营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综合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原则与目标 ;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土地持续利用约束分析 ;提出了退耕还林还牧、提高森林覆盖率 ,适当集中布局农村居民点、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适度开发滩涂地、荒草地和盐碱地等土地持续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案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孙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因此,作为黄河流域终端的黄河三角洲,是关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但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利用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滨州相关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保护发展的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