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5)
- 2023(9883)
- 2022(8957)
- 2021(8545)
- 2020(7062)
- 2019(16425)
- 2018(16519)
- 2017(31662)
- 2016(17433)
- 2015(19599)
- 2014(19710)
- 2013(19538)
- 2012(17768)
- 2011(15911)
- 2010(15593)
- 2009(14085)
- 2008(13493)
- 2007(11473)
- 2006(9947)
- 2005(8552)
- 学科
- 济(67150)
- 经济(67073)
- 管理(48130)
- 业(46023)
- 企(38587)
- 企业(38587)
- 方法(32243)
- 数学(27706)
- 数学方法(27387)
- 中国(17987)
- 农(17965)
- 学(16082)
- 地方(15998)
- 财(15399)
- 业经(15232)
- 农业(12221)
- 贸(12040)
- 贸易(12030)
- 理论(11683)
- 易(11662)
- 和(11628)
- 环境(11120)
- 制(10961)
- 技术(10473)
- 务(9841)
- 划(9787)
- 财务(9781)
- 财务管理(9760)
- 教育(9546)
- 企业财务(9212)
- 机构
- 大学(242776)
- 学院(240838)
- 管理(99178)
- 济(90938)
- 经济(88856)
- 理学(86641)
- 理学院(85669)
- 管理学(84168)
- 管理学院(83761)
- 研究(80758)
- 中国(58012)
- 科学(52572)
- 京(52108)
- 所(40872)
- 财(39464)
- 农(38402)
- 研究所(37716)
- 业大(37502)
- 中心(35809)
- 江(33416)
- 北京(32922)
- 范(32906)
- 师范(32615)
- 财经(32221)
- 农业(30144)
- 院(29561)
- 经(29320)
- 州(28073)
- 师范大学(26557)
- 经济学(25908)
- 基金
- 项目(173034)
- 科学(135536)
- 研究(126063)
- 基金(124642)
- 家(108888)
- 国家(107975)
- 科学基金(92697)
- 社会(77204)
- 社会科(73011)
- 社会科学(72990)
- 省(68001)
- 基金项目(67464)
- 自然(61826)
- 自然科(60349)
- 自然科学(60336)
- 自然科学基金(59207)
- 划(57492)
- 教育(56879)
- 编号(52005)
- 资助(50896)
- 成果(41440)
- 重点(38422)
- 部(37329)
- 发(36575)
- 创(35707)
- 课题(35420)
- 创新(33178)
- 科研(33001)
- 项目编号(31894)
- 大学(31827)
共检索到341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李新运,张晓青,王忠山
本文在定性、定量分析各种食物生产现状、预测未来产出总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活标准人均所需食物消费量,模拟测算出不同方案下黄河三角洲人口承载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振华 荆浩森 李生清 李念春 韩琳
在分析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耕地保障能力、生活空间、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建立起评价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评价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强,寒亭区、昌邑县和博兴县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单项评价中,土地承载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掌握了地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特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念春
根据PSR概念模型建立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壤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研究区土壤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条件整体较好,环境承载力以中等区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59.3%;处于较弱承载力的地区为西部邹平县、高青县、无棣县和庆云县4个行政区,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人口增长率较高,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且土壤重金属较为富集;无弱承载力区存在。最后根据各区影响因素特征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惠敏
城市群是复杂人工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能力。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角度,选取12项代表性指标,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土地、水、交通和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3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除上海外的15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典型的分级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划分为3个层次,依次表示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低至高的3个空间梯度。采用变异系数对2000年和2008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并扩大,城市群表现为依赖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聚集的规模型发展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宁宁 粟晓玲 周云哲 牛纪苹
定量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可为有效调控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和消除水资源超载区提供依据。从水资源承载力新内涵出发,构建"量—质—域—流"的四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评价等级标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涉及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指标间存在耦合关系等特点,采用可考虑指标间耦合关系的EFAST算法计算权重,结合可处理评价不确定性问题的联系熵模型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黄河流域为例,计算得权重与熵权法进行比较,对2015年流域61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EFAST算法计算权重比熵权法更合理;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Ⅰ级(极高)、Ⅱ级(较高)、Ⅲ级(中等)、Ⅳ级(较低)和Ⅴ级(极低)的地市数量占评价总地市数的比例分别为0、4.9%、18.1%、63.9%和13.1%,其中Ⅳ级和Ⅴ级分布在除青海省外的其他省区的地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佳 刘贤明 安珂珂 侯佳佳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关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评估承载能力和制定空间管控政策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要素并将其纳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建立基于DPSIR理论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字型变化趋势。(3)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每增长1%,将带动邻近城市增长0.637%。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对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直接效应,对邻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为有效挖掘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应重视城际之间旅游环境承载力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城际之间合作联动作用,推动旅游环境复合系统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佳 刘贤明 安珂珂 侯佳佳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关联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评估承载能力和制定空间管控政策是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要素并将其纳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建立基于DPSIR理论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并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环境承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字型变化趋势。(3)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将带动邻近城市增长0.637个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对本地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直接效应,对邻近城市存在不同程度溢出效应。为有效挖掘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应重视城际之间旅游环境承载力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城际之间合作联动作用,推动旅游环境复合系统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进 徐盈之
基于生态承载力视角,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为例,将生态承载压力、生态承载弹力和产业转移流强度三者相结合,对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产业大规模地向皖江城市带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承载压力和生态承载弹力均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合肥应当有选择地承接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入驻,马鞍山应当有选择地承接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皖江城市带其他七个承接区均可以同时承接资源依赖型和环境依赖型的产业入驻,应当通过政策引导成为未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生态承载力 长三角—皖江城市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志英 梁彦庆 葛京凤 张亚卿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将河北省分成8个农业自然区进行分析,计算了春小麦、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4种主要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经过降水、自然灾害、土地质量等自然因素订正,分析了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通过对农田投入水平、历年来粮食作物产量分析,预测了河北省2010年和2030年粮食潜力总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GM(1,1)模型预测了2010年和2030年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及粮食单产发展趋势;结合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分别预测了预测期内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作物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河北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传国 方创琳 全华
承载力概念经历了从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到绿洲承载力的演进过程 ,绿洲承载力是人类对干旱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做出的响应与变化的结果。文中以全新的视角对绿洲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与评价 ,指出绿洲承载力研究的日趋完善将为深入揭示绿洲本质 ,定量研究干旱区绿洲开辟有效途径。绿洲水资源承载力是绿洲承载力研究的核心。由水、土资源等单要素承载力向综合承载力方向转变是今后绿洲承载力研究的趋势。绿洲承载力方法研究将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 ,模式化、模型化日益完善。绿洲承载力研究面临新的机遇 ,在基础理论、研究对象、指标体系、研究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将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
绿洲承载力 理论 方法 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石汝杰
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文章从重庆市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等3个方面考虑,选取24个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是灰色聚类分析法中划分对象类别的一种新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中,把重庆市2000~2009年的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状况分成劣、差、中、良、优等5个灰类进行综合聚类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间,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排列顺序为:2008>2000>2009>2004>2002>2003>2007>2005>2006>2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大放 胡悦 刘艳艳 刘毅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作。广东省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要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打造珠三角绿色生态城市群。通过构建城市开发强度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取珠三角九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量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揭示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制定能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开发强度对比明显,都市圈特征日益显著。其中,深圳(0.9224)开发程度最强,肇庆(0.0548)程度最弱。(2)资源环境承载力按驱动因子分为自然拉动型及经济拉动型,分别通过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投入巩固综合承载力。(3)区域内过半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濒临失调。受经济因素驱动,广州、深圳协调程度相对较高。(4)应对区域内三种不同的协调发展状态,为各类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德成
森林承载力研究是协调人口、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探讨森林承载力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沿海防护林森林资源为对象,以人均消耗木材、薪柴、水果、干果等四项实物指标作为经济指标,以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多少作为环境指标,用现有的资料,综合地、动态地分析山东沿海地区的森林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预测山东沿海防护林不同时期、不同生活水平条件下的森林承载力,并探讨提高山东沿海地区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和森林环境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关键词:
森林承载力 人口 环境 资源 沿海防护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卫东
本文通过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阐释,提出土地上产生的任何一种物质对于人类需要的短缺或过量,而又无法替代或消除,都可以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障碍,成为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以通过资源、环境和生产三大途径进行,其中生产途径最重要,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计算是关键。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生产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关海玲 杜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天津市人口规模也会不断扩张,因此,科学预测未来天津市人口增长规模,合理确定适度人口数量,使得经济、资源以及城市建设等控制在最优人口承载力范围之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用系统工程中的可能-满意度方法,通过构建天津市人口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及可能度和满意度函数,对天津市当前和未来人口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在尚可接受的情况下,所有因素中水资源对人口承载力的约束最强,而经济对人口承载力的约束最弱。
关键词:
可能-满意度 人口承载力 指标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